“慵懶散漫”的美軍,在戰場的表現卻相當出眾,德軍日軍都敗了

在二戰中,看上去“慵懶散漫”的美軍,在戰場的表現卻相當出眾,德軍日軍都成了手下敗將。美軍戰鬥力如此強悍,難道只是因為武器裝備精良先進嗎?


“慵懶散漫”的美軍,在戰場的表現卻相當出眾,德軍日軍都敗了


美國軍隊整體放蕩不羈的面紗下,是在軍校裡一年級的新學員走路都得沿著地上畫好的油漆線走!連我們的軍校也沒有嚴格到這種程度吧?抗戰期間在印度訓練駐印軍的美國教官,大都只是士官,一把刮鬍刀,可以玩出幾十個花樣,為士兵提供的雜誌,可以專門細化到步槍手、機槍手、狙擊手都各不相同的程度,可是“慵懶散漫”之類的話,只是一半,還有後面一半,現在斷章取意,把前面的部分變成重點,而把後面的部分乾脆都抹去了,這完全就成了一個段子。


“慵懶散漫”的美軍,在戰場的表現卻相當出眾,德軍日軍都敗了


所以在二戰中,德國人,日本人,結果都發現吊兒郎當的美國兵,在戰場上也會拿著拉掉保險的手雷,伸進碉堡不放手,等著它在手裡爆炸,這樣的場景比看見自己戰友自裁、切腹還震撼。

對,武器是要人來使用的,但你也要知道,用著比你更先進武器的人,未必就一定是不如你的窩囊廢,這裡面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看看海灣戰爭爆發後,那些已經服完兵役,解甲歸田的老兵,重新回到戰場,他們也許是沒有什麼信仰,眼裡只有美元,可是在戰場上拿起武器,無論是勇氣還是專業技能,一點點都不比你差!沒上過戰場,沒見過血的人,去猜測人家這不行、那不行,有什麼用?


“慵懶散漫”的美軍,在戰場的表現卻相當出眾,德軍日軍都敗了


所謂的“慵懶散漫”,從某種意義上說,也不是戰鬥力的另類表現。相比之下,美國大兵確實待遇相當優厚:油桶裡的油才用了一半就可以扔掉,把成箱的軍用口糧浪費或是與敵佔區的老百姓作交換。就算在冰天雪地裡,也要想著法創造條件燒熱水刮鬍子,甚至利用戰鬥機來“生產”冰淇淋……這確確實實是美軍給世人留下的印象,至今仍然存在。

但是這一切,其實都因為有個前提——美軍後勤補給充足。作為一個在二戰時期就可以做到軍隊打到哪,就可以把可口可樂灌裝廠蓋到哪的國度,美國大兵們好日子過慣了自然不會在意這些。更何況,在諾曼底登陸這樣的大戰打響前,艾森豪威爾甚至還向上級馬歇爾要求給美軍提供300萬瓶可口可樂,登上歐洲大陸後每個月至少提供600萬瓶可樂。


“慵懶散漫”的美軍,在戰場的表現卻相當出眾,德軍日軍都敗了


美國在獨立後就已經開始建立相當完善的工業體系,進行著資本原始積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的經濟實力就已經上升至世界第一——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西歐大多數國家元氣大傷,美國卻大發戰爭財,然後再抓住時機派出軍隊參戰,名正言順成了“戰勝國”。此後,在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反而在“羅斯福新政”的推動下,重振經濟,穩坐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位置。

有了經濟和工業作為基礎,還得有軍隊訓練體系。美軍新兵營要經過十四周的新兵訓練已經是傳統,這點恐怕在當時沒有多少個國家能做到。除了隊列以外,美國新兵們還需要掌握射擊、使用炸藥、急救等基本作戰技能,然後分到不同兵種,再根據各兵種的特殊要求進行專項訓練。


“慵懶散漫”的美軍,在戰場的表現卻相當出眾,德軍日軍都敗了


很多人只看到美國兵散漫的一面,卻看不到素質高的另一面,這才是當時美國大兵的真實寫照。放眼全世界,也許還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滿足這樣的訓練條件。再加上完整的後勤體系,美國大兵基本上不會為了吃不上飯而發愁,更不會因為受了傷得不到救護而擔憂——美軍是世界上第一支做到將青黴素和嗎啡都配置到一線醫療站的軍隊。二戰時,美軍甚至在每個士兵的急救包裡都配有嗎啡。

更何況在戰鬥開始前,充足的火力準備或是情報準備,基本上是美軍每場戰鬥的標準。美軍可不會吝嗇這些。在對面被劈頭蓋臉一頓狂轟的情況下,還有多少戰鬥力?這在瓜島戰役中是有真實戰例的:日軍組織的最大一次衝鋒,動用了一個旅團約5400人的兵力。結果美軍光105毫米榴彈炮炮彈就打了兩千發,在美軍鋪天蓋地的火力下,日軍幾乎在衝鋒後的幾分鐘裡傷亡就超過一千人。換言之,一個旅團還沒衝到美軍陣地就被打殘了。

而美軍步兵班,也是能完美壓制日軍一個排。美軍一個班9-14個人,裝備1-2支衝鋒槍,1-2挺勃朗寧BAR輕機槍,7-10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論槍械自動化程度完全是當時毫無疑問的世界第一。單單兩支M1加蘭德就能吊打日軍一個步兵班,這仗還怎麼打?

後勤保障有了,兵員素養有了,武器裝備更是先進。缺的無非就是實戰經驗,新兵蛋子、指揮官打個一兩場仗下來就熟稔了,對於兵力、火力的分配也就手到擒來了。加上合理的戰略戰術安排,美軍的戰鬥力強悍自然也不是什麼意外。

當然,美軍強悍的戰鬥力還離不開武器精良,這點也是無法否認的。

二戰中,美軍的飛機坦克的產量動輒以萬計,數量上簡直就是碾壓德國日本,那鋪天蓋地的B-29、B-17轟炸機把德國日本炸的快回到石器時代了。美國的這個厚實家底,德國日本根本就拿不出來的。而戰爭的勝負關鍵,就是裝備的性能好壞以及裝備數量,其次才是戰術。任何再先進的戰術,在絕對優勢的裝備面前,其實都是蒼白無力的。

但也並不能否認美軍單兵的戰鬥力,二戰中的美軍不同於一戰中的美軍,一戰中的美軍是典型的不會打仗。一戰美軍參戰之後,是英國人法國人帶著美國人訓練,基本是手把手教,結果上戰場之後,美軍還在玩早已過了時的集團衝鋒,被德國人一頓鄙視。但是,德國人卻架不住美軍人多槍多炮多。

而二戰中的美軍就不同了,這時的美軍已經是非常專業了,他們已經把士兵訓練的非常專業,對於戰場上的不同情況,都已經能夠遊刃有餘了,能夠非常合理的運用裝備。其實他們並不懶散,在訓練中士兵學會的一切,都運用到了戰場上。

絕對優勢的武器裝備,當然可以抵消部分戰術、紀律帶來的戰鬥力差距。二戰時美國作為戰鬥力最強的軍隊,可以研發當時所有先進武器裝備。再加上美國軍事工業狂魔的身份加持,幾乎可以無限量獲得先進裝備,而且不用考慮節藥彈藥。

所以大家會發現二戰美軍的作戰模式完全就是傾洩鋼鐵,對德國、日本採用戰略轟炸,將德國和日本的所有軍工生產企業炸個底朝天,將對手戰爭潛力降至最底。而在太平洋戰場的奪島之戰中,往往以鋪天蓋地的轟炸機、戰鬥機、艦炮將火力點轟上天,就算在登陸之後也是火力支援隨叫隨到。對於美軍來說可以花費幾噸彈藥消失一個火力點,或者一個狙擊手,可能對於其他國家軍隊來說簡直無法想象,不過這就是國力。

人們對於美軍的印象在於他們吃好喝好玩好,看似很懶散,實則這是後勤保障充分,物質條件優越的體現,和懶散不懶散,不搭邊。無論是在諾曼底,在阿登森林,還是在太平洋上那些小島,美軍也都沒有什麼怕死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