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宦官角色大不同:明朝的征戰四方,清朝的“端茶倒水”

古代宦官角色大不同:明朝的征戰四方,清朝的“端茶倒水”

大明宦官之流

宦官專權導致皇權衰落的事情在各朝各代都存在。明朝時期的宦官專政更是達到了頂峰,甚至還出現了宦官征戰的現象,同時皇權高度集中的朝代——清朝,卻不曾出現宦官干政的局面。兩者同為一種官職,差距卻甚大。

無可奈何——古代宦官制度的存在

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制度就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與其共生而來的就是宦官制度。宦官亂政是中國古代最普遍的政治現象,范曄也曾說過“敗國蠢政之事,不可殫書”。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曾寫道“夫寺人之官,自三王之世,載於詩、禮,所以謹閨闥之禁,通內外之言,安可無也。”“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惡者常千百。若用耳目,即耳目蔽;用為心腹,即心腹病。”

由此可見,即使精明的君主知道宦官專政對皇權是極大的衝擊

,可還是抵不住其帶來的便利。古代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宦官隊伍的壯大,君主的權利越集中,他需要做的工作越多,也就越需要幫手。於是,君主身邊的宦官就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為後期宦官專政提供了便利條件。

古代宦官角色大不同:明朝的征戰四方,清朝的“端茶倒水”

明朝君主

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與宦官制度共生,也通過宦官制度的確立使皇權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所以,即使宦官制度有諸多弊端,但它也為君主提供了便捷。對於宦官制度更多的是無可奈何。正是由於放縱,才出現了歷史上最嚴重的宦官之亂。

史上之“最”——明朝宦官之勢

明朝宦官亂政堪稱史上之“最”。黃宗羲曾言“閹宦之禍,歷漢、唐、宋而相尋無已,然未有若明之為烈也。漢、唐、宋有干預朝政之閹宦,無奉閹宦之朝政。”。那麼,宦官亂政之最,究竟有何表現呢。

1、明朝宦官之政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說過“太監不過是司晨昏、給使令、供酒掃地粗使下人”,他對於宦官採取高壓態度,嚴禁宦官識字、干政。可惜,其後繼者沒有繼承這種高壓政策,讓宦官隊伍再次壯大。燕王朱棣篡奪皇位後,雖有所作為,但不得不提的是他重用宦官。

大明廢除丞相制度,這也導致了皇帝工作量的增加,給宦官有了可乘之機。明朝永樂期間,徹底開始了重用宦官時期。明朝最出名的東廠、西廠就是此現象的後果。他們大肆把持朝政,矇蔽皇上,陷害忠良,掌握著生殺大權。甚至還出現了帶兵出征的宦官。

2、四處征戰

“明亡不亡於流賊,而亡於宦官”。明朝時期出現了王振、魏忠賢等宦官,其中,王振就是最傳奇的帶兵出征的宦官。明朝時期宦官還出任軍職位,自永樂時期,明朝便派宦官出任軍隊監軍。此後,更是出現宦官派兵的現象。

古代宦官角色大不同:明朝的征戰四方,清朝的“端茶倒水”

宦官率軍出征

永樂年間,“鄭和等率兵二萬七千餘人,遍歷西洋諸國,復遣中官山壽帥師出雲州。”,還有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就是英宗受宦官王振所惑,帶兵出征,最終被俘。其實,明朝帶兵出征的宦官不只一個,由此也可以看出明朝對於宦官的縱容。當初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內臣不得干預正事,犯者斬。”可其後人的所作所為倒真是有種諷刺意味。

同事不同遇——為何清朝宦官不如明朝宦官

我們瞭解到明朝對宦官的管制,更看到了帶兵出征的宦官。可清朝不僅沒有宦官出征,更沒有宦官干政,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1、總結經驗教訓 再續高壓政策

清朝是滿族統治,統治者不得不依靠漢文化來鞏固自己的統治。所以,清朝的許多制度都是在延續明朝,深知宦官專政的弊端,再續明前期的高壓政策。

控制宦官數量,嚴格管理。在各朝各代,清朝是對太監的管理最嚴格的時期,也是最有成果的朝代。

相比明朝宮廷太監數萬人,清朝太監數量進行了大幅度地減少。1751年,乾隆帝傳諭,將太監的人數規定在3300人。此後,太監大部分時間都不滿此數。人數少了,管理起來也就更方便了。

古代宦官角色大不同:明朝的征戰四方,清朝的“端茶倒水”

清朝太監

除了削弱太監數量,清朝還對太監進行了嚴格的等級劃分,並加強管理。清朝初年,順治帝參照明朝舊制,設立十三衙門管理太監。後十三衙門撤銷,康熙帝下旨建立了“敬事房”。其內屬總管內務府,職責是掌管諭旨及內務府文書、管理太監,掌握獎懲制度、管理外庫財務、掌管宮門的開放及安全。從此,由此敬事房就成了管理所有太監的機構。

清朝統治者還壓制太監地位。清朝的太監大多都是漢人,而朝廷是滿族人建立,所以多少有一些歧視、不信任。所以太監的到位較前朝多有下降。清代內務府是獨立於政府行政機構之外,自成體系,管理皇室、皇族一切事務的機構。內務府的總管是流官,沒有固定的官員,但一般都是滿清貴族居多。

這一現象大大削弱了宦官的權利,讓他們只能幹些端茶倒水、伺候主子的活。提高了滿清貴族的地位,壓低了宦官地位,阻斷了宦官專政的道路。清朝宦官地位低下還表現在對其懲罰力度之大。對於宦官的管理更加成熟,其獎勵與懲罰制度日益完善。

革職、責打、改派差事、發遣、死刑等都是當時對太監的責罰。一點小錯便會遭到嚴罰。

所以,從清朝時期宦官數量之少、等級之嚴、管理之成熟、地位之低來看,他們不具備像明朝宦官四方征戰的能力。

2、皇帝信任對象的轉變

明朝時期廢除丞相制度,皇帝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就在此時,宦官一黨興起。皇權的加強與官僚制度有一定關聯,而龐大的官僚體系也讓皇帝更加勞心耗力,於是明朝就出現了司禮監硃批權。

大明王朝中就出現了內閣與司禮監共同議事,最後在將批好的奏摺呈給皇帝。在此過程中,他們每個人都在維護自己的利益,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相互推卸責任,矇蔽皇上。曾有過一段記載“劉瑾在做秉筆太監時,竟將奏摺帶回家中,與他的那些“同黨”一同商量後再做批示”。

這使宦官地位得到提高,也為來宦官亂政提供了條件。

古代宦官角色大不同:明朝的征戰四方,清朝的“端茶倒水”

清朝皇帝硃批奏摺

清朝總結經驗教訓,對依賴的對象發生了改變。康熙時期設立南書房,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尤其是軍機處的設立,使皇權得到了高度集中。軍機處實質上就是皇帝的傳話筒,沒有實權。清朝皇帝統治漢家天下,

這樣特殊的情結使他們更加偏信滿清貴族。

所以,清朝時期的宦官已經不是皇帝的依賴對象,他們的地位已經不似從前,那就很難再出現宦官四方征戰的現象。因為他們現在已經不再受重用。

3、帝王的個人好惡

即使當時制度上存在一定問題,但皇帝自身的因素也不容忽視。明朝的皇帝大多都性格乖張,有“蛐蛐皇帝”、“道士皇帝”、“木匠皇帝”,還有一個經常“罷工”的皇帝。所以,明朝初期宦官的壓制政策就被打破了。後來的崇禎皇帝一舉摧毀魏忠賢一黨,可最終還是沒能挽回大明王朝滅亡的結局。

反觀清朝,皇帝個個勞心勞力。順治皇帝繼位之初,受攝政王壓制,他為了能夠更好地治理國家、擺脫控制,每天都努力學習,還甚至因此累到吐血

。康熙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智擒鰲拜,平三藩,這些成就都離不開他過人的智慧與勤奮的學習。

雍正皇帝可謂是史上最勤奮的皇帝之一,13年的當政期間,雍正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足4個小時,硃批奏摺多達2200,字數就有220多萬字,還有傳言雍正是因過勞而死。乾隆皇帝也十分勤奮,每日起的最早,等著上朝。天賦固然重要,但勤奮努力更重要。正是由於這些皇帝們的勤奮,事必躬親,才真正等得到了“康乾盛世”的景象。

清朝統治者深知“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道理,每一位後繼者都很堅守這種守業精神,勤奮讀書,提高個人素質,也能夠更好的治理國家。所以,清朝宦官沒有四方征戰,以及亂政現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皇帝個人素質。清朝宦官受制於皇權制度,特別是皇帝個人素制的提高,更使皇權專治具有權威性,使宦官不敢覬覦,無論任何的非分之想,都會被澆滅。

古代宦官角色大不同:明朝的征戰四方,清朝的“端茶倒水”

康熙帝

總結

明朝宦官四方征戰,霍亂朝政,而清朝時期很少出現這種情況,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皇帝個人因素。清朝的高壓政策一直貫徹,對宦官依賴的轉變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宦官的高度治理起到了作用。宦官專政可謂是中國古代封建專制制度發展下的必然產物,之所以明朝會出現宦官嚴重干政,甚至挑撥皇帝出兵的現象,都與皇帝個人有很大關係。

參考文獻:

【1】《淺論明朝宦官地位》

【2】《明朝宦官王振》

【3】《清朝未出現宦官亂政現象原因探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