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宦官角色大不同:明朝的征战四方,清朝的“端茶倒水”

古代宦官角色大不同:明朝的征战四方,清朝的“端茶倒水”

大明宦官之流

宦官专权导致皇权衰落的事情在各朝各代都存在。明朝时期的宦官专政更是达到了顶峰,甚至还出现了宦官征战的现象,同时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清朝,却不曾出现宦官干政的局面。两者同为一种官职,差距却甚大。

无可奈何——古代宦官制度的存在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制度就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其共生而来的就是宦官制度。宦官乱政是中国古代最普遍的政治现象,范晔也曾说过“败国蠢政之事,不可殚书”。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写道“夫寺人之官,自三王之世,载于诗、礼,所以谨闺闼之禁,通内外之言,安可无也。”“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

由此可见,即使精明的君主知道宦官专政对皇权是极大的冲击

,可还是抵不住其带来的便利。古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宦官队伍的壮大,君主的权利越集中,他需要做的工作越多,也就越需要帮手。于是,君主身边的宦官就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为后期宦官专政提供了便利条件。

古代宦官角色大不同:明朝的征战四方,清朝的“端茶倒水”

明朝君主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宦官制度共生,也通过宦官制度的确立使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所以,即使宦官制度有诸多弊端,但它也为君主提供了便捷。对于宦官制度更多的是无可奈何。正是由于放纵,才出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宦官之乱。

史上之“最”——明朝宦官之势

明朝宦官乱政堪称史上之“最”。黄宗羲曾言“阉宦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已,然未有若明之为烈也。汉、唐、宋有干预朝政之阉宦,无奉阉宦之朝政。”。那么,宦官乱政之最,究竟有何表现呢。

1、明朝宦官之政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说过“太监不过是司晨昏、给使令、供酒扫地粗使下人”,他对于宦官采取高压态度,严禁宦官识字、干政。可惜,其后继者没有继承这种高压政策,让宦官队伍再次壮大。燕王朱棣篡夺皇位后,虽有所作为,但不得不提的是他重用宦官。

大明废除丞相制度,这也导致了皇帝工作量的增加,给宦官有了可乘之机。明朝永乐期间,彻底开始了重用宦官时期。明朝最出名的东厂、西厂就是此现象的后果。他们大肆把持朝政,蒙蔽皇上,陷害忠良,掌握着生杀大权。甚至还出现了带兵出征的宦官。

2、四处征战

“明亡不亡于流贼,而亡于宦官”。明朝时期出现了王振、魏忠贤等宦官,其中,王振就是最传奇的带兵出征的宦官。明朝时期宦官还出任军职位,自永乐时期,明朝便派宦官出任军队监军。此后,更是出现宦官派兵的现象。

古代宦官角色大不同:明朝的征战四方,清朝的“端茶倒水”

宦官率军出征

永乐年间,“郑和等率兵二万七千余人,遍历西洋诸国,复遣中官山寿帅师出云州。”,还有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就是英宗受宦官王振所惑,带兵出征,最终被俘。其实,明朝带兵出征的宦官不只一个,由此也可以看出明朝对于宦官的纵容。当初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内臣不得干预正事,犯者斩。”可其后人的所作所为倒真是有种讽刺意味。

同事不同遇——为何清朝宦官不如明朝宦官

我们了解到明朝对宦官的管制,更看到了带兵出征的宦官。可清朝不仅没有宦官出征,更没有宦官干政,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1、总结经验教训 再续高压政策

清朝是满族统治,统治者不得不依靠汉文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清朝的许多制度都是在延续明朝,深知宦官专政的弊端,再续明前期的高压政策。

控制宦官数量,严格管理。在各朝各代,清朝是对太监的管理最严格的时期,也是最有成果的朝代。

相比明朝宫廷太监数万人,清朝太监数量进行了大幅度地减少。1751年,乾隆帝传谕,将太监的人数规定在3300人。此后,太监大部分时间都不满此数。人数少了,管理起来也就更方便了。

古代宦官角色大不同:明朝的征战四方,清朝的“端茶倒水”

清朝太监

除了削弱太监数量,清朝还对太监进行了严格的等级划分,并加强管理。清朝初年,顺治帝参照明朝旧制,设立十三衙门管理太监。后十三衙门撤销,康熙帝下旨建立了“敬事房”。其内属总管内务府,职责是掌管谕旨及内务府文书、管理太监,掌握奖惩制度、管理外库财务、掌管宫门的开放及安全。从此,由此敬事房就成了管理所有太监的机构。

清朝统治者还压制太监地位。清朝的太监大多都是汉人,而朝廷是满族人建立,所以多少有一些歧视、不信任。所以太监的到位较前朝多有下降。清代内务府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之外,自成体系,管理皇室、皇族一切事务的机构。内务府的总管是流官,没有固定的官员,但一般都是满清贵族居多。

这一现象大大削弱了宦官的权利,让他们只能干些端茶倒水、伺候主子的活。提高了满清贵族的地位,压低了宦官地位,阻断了宦官专政的道路。清朝宦官地位低下还表现在对其惩罚力度之大。对于宦官的管理更加成熟,其奖励与惩罚制度日益完善。

革职、责打、改派差事、发遣、死刑等都是当时对太监的责罚。一点小错便会遭到严罚。

所以,从清朝时期宦官数量之少、等级之严、管理之成熟、地位之低来看,他们不具备像明朝宦官四方征战的能力。

2、皇帝信任对象的转变

明朝时期废除丞相制度,皇帝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就在此时,宦官一党兴起。皇权的加强与官僚制度有一定关联,而庞大的官僚体系也让皇帝更加劳心耗力,于是明朝就出现了司礼监朱批权。

大明王朝中就出现了内阁与司礼监共同议事,最后在将批好的奏折呈给皇帝。在此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相互推卸责任,蒙蔽皇上。曾有过一段记载“刘瑾在做秉笔太监时,竟将奏折带回家中,与他的那些“同党”一同商量后再做批示”。

这使宦官地位得到提高,也为来宦官乱政提供了条件。

古代宦官角色大不同:明朝的征战四方,清朝的“端茶倒水”

清朝皇帝朱批奏折

清朝总结经验教训,对依赖的对象发生了改变。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尤其是军机处的设立,使皇权得到了高度集中。军机处实质上就是皇帝的传话筒,没有实权。清朝皇帝统治汉家天下,

这样特殊的情结使他们更加偏信满清贵族。

所以,清朝时期的宦官已经不是皇帝的依赖对象,他们的地位已经不似从前,那就很难再出现宦官四方征战的现象。因为他们现在已经不再受重用。

3、帝王的个人好恶

即使当时制度上存在一定问题,但皇帝自身的因素也不容忽视。明朝的皇帝大多都性格乖张,有“蛐蛐皇帝”、“道士皇帝”、“木匠皇帝”,还有一个经常“罢工”的皇帝。所以,明朝初期宦官的压制政策就被打破了。后来的崇祯皇帝一举摧毁魏忠贤一党,可最终还是没能挽回大明王朝灭亡的结局。

反观清朝,皇帝个个劳心劳力。顺治皇帝继位之初,受摄政王压制,他为了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摆脱控制,每天都努力学习,还甚至因此累到吐血

。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智擒鳌拜,平三藩,这些成就都离不开他过人的智慧与勤奋的学习。

雍正皇帝可谓是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13年的当政期间,雍正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朱批奏折多达2200,字数就有220多万字,还有传言雍正是因过劳而死。乾隆皇帝也十分勤奋,每日起的最早,等着上朝。天赋固然重要,但勤奋努力更重要。正是由于这些皇帝们的勤奋,事必躬亲,才真正等得到了“康乾盛世”的景象。

清朝统治者深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每一位后继者都很坚守这种守业精神,勤奋读书,提高个人素质,也能够更好的治理国家。所以,清朝宦官没有四方征战,以及乱政现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皇帝个人素质。清朝宦官受制于皇权制度,特别是皇帝个人素制的提高,更使皇权专治具有权威性,使宦官不敢觊觎,无论任何的非分之想,都会被浇灭。

古代宦官角色大不同:明朝的征战四方,清朝的“端茶倒水”

康熙帝

总结

明朝宦官四方征战,霍乱朝政,而清朝时期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皇帝个人因素。清朝的高压政策一直贯彻,对宦官依赖的转变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宦官的高度治理起到了作用。宦官专政可谓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发展下的必然产物,之所以明朝会出现宦官严重干政,甚至挑拨皇帝出兵的现象,都与皇帝个人有很大关系。

参考文献:

【1】《浅论明朝宦官地位》

【2】《明朝宦官王振》

【3】《清朝未出现宦官乱政现象原因探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