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近代建築群中的“老大哥”-六號樓

河南大學近代建築群中的“老大哥”-六號樓

河南大學近代建築群中的“老大哥”-六號樓

一、六號樓的由來

六號樓位於河南大學明倫校區校園中軸線東側南部,距離南大門約100米。她是河南大學最早的中西建築手法相結合的教育建築,是學校第一座新式建築和教學活動中心。由李敬齋校長指導,武長髮設計和主持建造。

1915年破土動工,歷經三任校長:林伯襄(1912.8~1916),教學樓開工後不久,袁世凱復闢稱帝,林先生憤然辭去校長職務;丁德合(1916-1918),格外重視預校的第一個大型建築工程;李敬齋(1918-1919),1911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建築工程,曾參與修建北京協和醫院等建築。

在李敬齋主持下,精心繪製了校園整體規劃藍圖,將學校基址劃分為四個區,佔地五百餘畝。設計沿校園中心馬路兩側進行建設,所有建築均有統一編號,路東為雙號,路西為單號,以後建在某個位置的樓房就叫某號樓。

第一座教學大樓因建在校園規劃圖標號為六的位置上,因此得名“六號樓”。

二、六號樓的建築風格


河南大學近代建築群中的“老大哥”-六號樓


河南大學近代建築群中的“老大哥”-六號樓

六號樓突破了中國古典建築的體量權衡和整體輪廓,吸取外來建築特長,充分考慮教學需要,進行了中西合璧的初步嘗試。主體建築中間高(四層)、兩側低(三層)、坡屋頂、清水磚牆等均是中國傳統建築樣式。圓券柱廊、門窗楣飾、花瓶式欄杆、灰泥線飾等為西方近代建築手法。中西建築結合,給人以厚重穩固之感。

該樓平面呈“T”字形,底層為基座,灰泥粉飾,凹凸感強,二層以上為青磚清水牆,灰泥粉窗套,西式玻璃門窗,層與層之間周圍用灰泥粉水平線飾。

中間部分門口設大平臺直抵二層,六根愛奧尼巨柱式貫通二、三層,柱子之間門楣和二層窗楣分別設半圓形和三角形山花線飾,四層為紅色圓券柱廊,花瓶式木質欄杆小柱。

屋頂中部為懸山灰瓦坡頂,兩翼為硬山四坡頂。屋頂採用傳統建築簡化做法,未作舉折,簷口無升起,屋面傳統筒板瓦,中間四層部分正垂脊均有脊飾跑獸,懸山山面有紅色木製博風板,上刻卷草圖案。


三、六號樓的用途

六號樓一經建成就成了預校的教學、實驗、科研中心以及舉行各種活動的主要場所。三樓有演講廳,用於上大課,作演講、報告,以及進行文藝演出等大型活動。

1925年7月,中共北方區執行委員會書記李大釗同志,在六號樓向河大師生作《大英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史》演講,大大激發了廣大師生的愛國熱情。

在大禮堂建成之前,六號樓上空風雲際會,各種思想、主義在這裡激烈碰撞交鋒;六號樓平臺猶如舞臺,眾多人物從此處粉墨登場,中國近代社會發生的每一重要事件幾乎都會在這裡得到強烈回應,師生們為五四運動吶喊,為五卅慘案怒吼,為抗日救亡宣傳……

素材來源:河南大學校園百年建築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