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身世背後的人生法則:自身能力和自我約束力一定要成正比

導讀:人生在世,無人不渴望自己擁有強大的能力。但是與此同時,能否完美駕馭所擁有的能力,則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便是一個非常值得推敲的例子。因為在他的一系列經歷和身世中,蘊含著一種極其實際而又深刻人生法則:自身能力和自我約束力一定要成正比。

孫悟空身世背後的人生法則:自身能力和自我約束力一定要成正比

其實只要仔細閱讀《西遊記》原著就可以發現,孫悟空的人生中的確吃過很多虧。而他吃虧的原因,卻並不是由於自身的能力不足,而恰巧是因為無法合理運用好自己的強大本領。

《貞觀政要》中說過:“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聖旨。”

古時候萬人之上的帝王尚且如此小心翼翼,不敢濫用自己的能力。可見人的得失與成敗,確實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對自身能力的運用和支配。

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就很容易讓人生的小船,迷失或者沉沒在外界的風浪當中。而且孫悟空的浮沉身世,也早已在無形中印證了這個道理。他一生中的多次起起落落,以及在取經路上與唐僧的磕磕絆絆,全都與此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孫悟空從一開始就缺乏自我約束力

對於孫悟空的來歷,應該不用過多的介紹,但凡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他是天地生成無父無母。這樣的出身,雖然使其擁有了極其強大的修煉天賦(從他學藝期間的表現就能看出,短短几年便學成多種高級法術)

,但是卻也給他造成了一種後天上的缺憾。

孫悟空身世背後的人生法則:自身能力和自我約束力一定要成正比

蘇霍姆林斯基

因為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父母可以在人生初期階段入手,培養孩子對世界的認知能力,告訴對方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這樣一來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使其形成自我約束的能力,明白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的道理。

可是孫悟空明顯缺少能夠充當自己第一任老師的人,在他出生以後的很長一段歲月裡,一直都過著和野獸一樣的生活:

“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

如果他能夠一直做一個野獸那便也罷了,畢竟世界上的大多數獸類都在過著同樣的生活。可他的一生註定不會在平凡中度過,而是要進入更廣闊的天地,接觸更高層次的世界。

然而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既然想要進入更高層次,那麼首先就應該擁有一個良好的基礎,這樣才不至於讓自己的人生髮生坍塌。只不過就目前的情況而言,他的基礎條件似乎並不完美,基本上處於沒有任何約束的狀態,也根本不懂得自我約束的道理。

孫悟空身世背後的人生法則:自身能力和自我約束力一定要成正比

弱肉強食強者為尊的叢林法則

因為山間野獸的生存形態,無非就是弱肉強食強者為尊的叢林法則,是一種既隨意而又原始的規則。這種規則儘管非常真實,但在思想方面,卻缺乏自我完善和提升可能,即使能力再強,也無法擺脫矇昧的內心。

這便是他與普通神仙們的差距所在,在奠定性格基礎的時候,沒有人為其糾正思想,更無人培養他的自我約束力。一顆樹如果在幼苗時期長歪了,那麼後期就需要耗費許多努力去修正。

而一人個倘若在人生初期沒有加以約束,等到他成長起來之後再想改變,那可就真是難上加難了!

靈臺方寸山的進修之旅,只是能力的單方面提升

孫悟空在靈臺方寸山拜菩提祖師為師以後,固然學會了很多一流的法術和神通,使自己擁有了上天入地,甚至是位列仙班的能力。但是他的綜合素質,卻沒有達到一個神仙應有的水準。

這就像是著名的木桶效應,一個木桶的盛水量,往往在於最短的一塊木板。而一個人最終的成就,也總是取決於綜合素質的高低,或者也可以說是自身能力的短板,會限制最終的成就。

那麼孫悟空的短板,很明顯就在於性格過於隨意,從來不懂得收斂和抑制自己的衝動。比如學藝回來之後,由於手中缺少一杆趁手的兵器,就毫不客氣的拿走了東海龍王的定海神針。當時對方雖然沒有明著對付他,不過後來卻在天庭狠狠地告了一狀。

孫悟空身世背後的人生法則:自身能力和自我約束力一定要成正比

除此之外,他還因為地府勾了自己的魂魄,便在幽冥界大打出手,不僅打死了鬼差,而且還毀掉了生死簿。結果一樣毫無例外,又被實打實的告了一狀。

經過這兩次事件以後,他給天庭方面留下的印象早已經好不到哪裡去了,若非太白金星苦勸,恐怕玉帝早就派兵攻打花果山了。可是孫悟空對此根本毫無察覺,因為在他的心裡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概念,無論什麼事情,只要自己想做,那麼就一定要做,從來不會有什麼顧及。“三思而後行”這句話對他來說,不過是空談而已。

甚至到了後來,他還一直都以為玉帝的屢次妥協都是因為畏懼自己,故而更加肆無忌憚,一路打到了凌霄寶殿的門外。由此可見,他在靈臺方寸山的進修之旅,完全是一次能力的單方面提升,雖然學會了十分強大的本領,但卻並沒有學會如何好好的運用這些能力。

俗話說:“刀可傷人,亦可救人。”那些本領其實並沒有好壞之分,關鍵看他用來做什麼!

事實上孫悟空用自己的能力打敗混世魔王,保護花果山的猴子,以及收服72洞妖王,這些事都沒有錯。而他錯就錯在不該無休止的放縱自己的慾望,無論到什麼時候,始終不知道滿足。做了弼馬溫還要做齊天大聖,當上齊天大聖之後又想當玉皇大帝。這樣的膨脹速度,完全沒有任何約束力可言。

然而這麼做的後果,當然也非常彈奏嚴重,直接讓他失去了所有,變成了沒有自由的階下囚。

既然不會自我約束,那麼就只能強行約束

孫悟空身世背後的人生法則:自身能力和自我約束力一定要成正比

自從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之後,直到加入取經團隊,孫悟空度過了無500多年的寂寞歲月。可是這些年的孤寂生活,依然沒能讓他懂得約束的重要性。剛剛從五行山下脫困就再一次犯了老毛病,當著唐僧的面打死了幾個山賊,全然沒有顧及到對方身為出家之人的感受。

而且還因此與唐僧發生了言語上的衝突,最終將其一個人丟在荒郊野外,自己跑到了東海龍宮去喝茶。可見他的脾氣秉性和500年前相比是一點都不曾改變,依舊還是那樣為所欲為,沒有一點規矩。

然而這樣下去又怎麼得了呢?一個人倘若沒有規矩,定然難成大器!

可問題是孫悟空根本就沒守過規矩,要想讓他學會自我約束,簡直比登天還難。那麼如此一來,觀音菩薩也就只能強行對其進行約束,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他走上正軌。比如在《三字經》就有這麼一句古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即便對方是一塊良玉,但也需要精心雕琢去掉表面的糟粕,才能煥發出奪目的光彩。這個過程有人可以自主完成,也有人需要別人的協助。不過《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明顯屬於後者,因為他自己並不具備這樣的覺悟,只有依靠緊箍咒的震懾力,才能對他起到約束的作用。

雖說他最終在緊箍咒的約束下,得以修成正果,當上了鬥戰勝佛,可是這個過程卻非常的痛苦。譬如每當緊箍咒發揮作用的時候,他都會痛不欲生,在地上翻來覆去的打滾,甚至用腦袋來撞石頭。

但是反過來看,這種痛苦的根源,其實就在於他的能力和自我約束力不成正比。從而也就導致其無法正確運用自身的本領,分不清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孫悟空身世背後的人生法則:自身能力和自我約束力一定要成正比

不過與此同時他也是幸運的,能夠得到合理的約束,及時改過自新,走上了正確的人生之路。但是生活在現實的世界當中的人,卻未必能有這麼幸運。比如唐朝著名文人韓愈曾在《馬說》中寫道:“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企圖依靠外力的約束來改變自己,倒不如充分發揮主動性,進行嚴格的自我約束。因為只有在能力和約束力相互平衡的狀態下,才可保證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出差錯,此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這便是隱藏在孫悟空身世背後的人生法則:自身能力和自我約束力一定要成正比。因為沒有能力的人,固然難以有所成就,但是不能駕馭自身能力的人,也同樣無法走向成功。所以說做人應該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不要讓自己的短板,影響了整個人生。

結語

其實人們對自己的約束,也是一種潛在的能力。它雖然不像我們所擁有的各項技能,可以非常明顯的表現出來,但是卻在人生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把我們的能力比作是木桶裡的水,那麼約束力就等於是組成木桶的木板。說到這裡,兩者之間的關係和重要性,已經可想而知。實際上人的每一項能力都如同一把雙刃劍,只有將其約束在合理範圍之內,才可以發揮出良好的作用。

本文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