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無理頂嘴,怎麼辦?

木木雞娃路


  1.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叛逆心理自然而生,總會哪一些事情和你做對,說話和你頂嘴,總之,讓你很煩很煩,那麼,在這個時間段,你一定要靜下心來好好對待寶寶,寶寶叛逆不懂事,你可不能也一起發作,你一定要耐心,細心對待,保持一顆平常心,這是對待寶寶叛逆、頂嘴的第一步。家長要沉住氣。

  2. 只有當家長穩定了自己的情緒,才能理智的對待孩子的叛逆和頂嘴行為,很好的教育他們,而不是和孩子較勁,對吧。還別說,稍不注意,很多家長還真會跟孩子較勁。因此,首先對待孩子的這種行為,就是不要去計較,和孩子較勁。當然,你可以適當的理智的和孩子理論一下,如果你很很好的說服孩子的話。這樣會培養孩子不斷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 其次,就是對於脾氣暴躁的家長提個醒,當您的孩子表現這種行為的時候,不要生氣,只要一生氣,你就會失去理智,就更不用說來教育孩子了。孩子因為你的生氣也會對你的信服度下降,經常發火生氣的家長,甚至打罵孩子的家長,會讓孩子產生很大的恐懼感,很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發育。

  4. 很多家長是很強勢的,導致很多的孩子在家長面前都不敢吭聲,這時候,一點孩子出現叛逆或是頂嘴的行為,可想而知,後果會很嚴重,甚至導致兩敗俱傷,彼此關係都會受到影響。這裡提醒,家長們,適當是的時候需要放放自己的這種霸道強勢的性格行為,特別是在對待孩子的這種行為,不然影響孩子的一生,到後來你後悔莫及啊。

  5. 最後,推薦一個小建議,當孩子出現這種叛逆行為的時候,如果事情並不是很嚴重或是不影響原則性的問題上,家長可以給與孩子適當的眼神和不予理睬,讓孩子產生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到自己的不對行為,這需要相當的親子關係的基礎,如果,你能這樣使得孩子有所注意,改變了自己的不良行為,說明你成功了。而且孩子一生都會記住的,同樣培養了孩子自我思考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6. 祝福天下孩子家長和諧相處,家和萬事興!

睿狼特訓


窮養富養不如放養

因此,對孩子的頂嘴,切不可訓斥打罵,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當孩子頂嘴是因為父母的原因時,就要肯定孩子, 鼓勵他繼續發揚;當孩子無理頂嘴時,要和孩子好好談談, 找出 原因。

只有1個關鍵點:你想孩子聽話。

現在很多父母都喜歡自己的孩子是個乖孩子,但孩子太“聽話”,其實可能會阻礙他的成長。很多父母喜歡把自己的期望寄託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發展,這正是衝突的來源。現在的孩子接受的事物,教育,都跟以前不一樣,不能用老一輩的價值觀去強加,父母控制慾太強,只會培養出叛逆的孩子,因為人都不喜歡被控制。

其實,父母與孩子爭辯是件有益的事。

爭辯是爭論、辯論的意思,是各執己見,相互辯論說理。這樣做有利於思想溝通,通過爭辯達到形成共識、解決問題。這有什麼不好呢!

提供足夠的空間,讓孩子可以跟父母討論(爭辯),好處其實很多的:

1、有助於找到界限

2、形成自己的意志

3、應付衝突的訓練

4、愛的表示

孩子與父母爭辯對成長有益

在反抗期,能同父母進行真正爭辯的孩子,將來會比較自信,也富有創造力。孩子與父母爭辯,在成長曆程中至少有兩點益處。

1、刺激智力的發展

2、幫助形成個人意志

心理學家認為,爭執能幫助孩子變得自信和獨立。

天下沒有錯誤的孩子,也沒有錯誤的父母。只有錯誤的溝通方式。








瑞士蓮


01

孩子打爛個杯子

👩:“成天毛手毛腳,你都不能小心點”

我們打爛個碗

👩:“唉,最近怎麼事事不順,算了算了,碎碎平安”

孩子不想吃飯

👩:“來,乖吃一口啊,吃了我們才能身體棒棒的不生病”或者強行夾到碗裡,還必須看著吃下去。

我們不想吃飯

👩:“今天怎麼沒胃口,算了不吃了,就當減肥了”

02

生活中,我們大人總是那麼的理直氣壯,孩子總會那麼的強詞奪理。

真的是孩子不乖嗎?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認為: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合理的。沒有孩子不乖這回事,只有未被滿足的需求需要被看見,也沒有所謂的偏差行為,那是孩子愛的呼喚。

如何看到孩子的行為背後呢?

一天朋友和女兒兩個人在家,她跟兩歲多的女兒說:“媽媽準備讀書了,你自己看會兒書好不好?”女兒點點頭:“好”。回答得倒是怪利索,媽媽拿了書和手機剛準備開始,只聽“嘟”的一聲,女兒拿著哨子吹了一下,朋友說:“等媽媽讀完你再吹好嗎?”她點點頭,朋友準備讀的時候孩子又輕輕的吹一下,把女兒抱過來,媽媽問她:“寶貝,你想吹哨子是嗎?”她點頭。

媽媽說:“那這樣好不好,你拿著哨子吹三下,等你不吹了媽媽再讀書,行嗎?”女兒拿著哨子鼓起腮幫子,用力的吹了三下,媽媽說:“好~啦,夠三下啦,現在該媽媽讀書了,你先安靜不要打擾媽媽好嗎?”媽媽比了一個“噓”的手勢,然後開始讀書,女兒也開始看書,期間會發出一些聲音,自己給自己講書上的故事,但是聲音很小很小,讀完書後倆人開始了愉快的玩耍。

當媽媽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時,給女兒提議讓女兒去看書,但在那個當下,“好無聊啊,沒有人陪自己玩了”,看書並不是女兒最想做的事情,而吹哨子才是,看到女兒的無聊,看到女兒的想吹哨子,媽媽提出了讓女兒吹三下哨子後,媽媽再讀書,女兒欣然接受。

沒有批評女兒吵到自己,沒有評判女兒言而無信,沒有因女兒不聽自己的話而有情緒。

看到彼此的需求,以平等的姿態,這才是真正的溝通,而溝通的真正意義,在於“看到”。

03

再回到一個我們每位家長都會遇到的,孩子小時候尿床的問題,朋友說睡覺前問女兒尿不尿,她說不尿,接著玩,一會兒尿了一床,處理完了以後,躺在被窩裡

👩:剛剛誰尿床啦?

👧:我!

👩:哦,原來是你呀,嚇我一跳,我還以為發大水了。

👧 女兒捂著被子偷笑。

👩:差點把咱們衝跑,是不是?衝跑了可咋辦呢?

👧:沒事的,別擔心,我屁股上沒有水龍頭,不會一直流…

👩:哦,是這樣呀,以後能不能不尿床上呀?這樣被子溼了咱們就沒法睡覺啦!

👧:我以後再也不尿床上了,這樣就沒法睡覺啦 !

溫馨的小對話之後,倆人甜甜得睡下了。我們看到了媽媽的溫柔以待,沒有因為尿床事件去批評。

為什麼孩子兩三歲左右會出現尿床等現象呢?

其實這是孩子進入了肛欲期,是從嬰兒到幼兒的必經階段,在學會自己脫褲子大小便後,會反覆出現的憋大便或小便,並將大便或小便拉在褲子裡的現象,有的寶寶還會出現尿頻,肛欲期一般經歷兩個月左右就會結束,少數寶寶會經歷半年左右。

在肛欲期,寶寶會感受到肛門和尿道括約肌的收縮和放鬆帶來的體驗。在這個階段,孩子有時會一邊玩玩具一邊憋著大小便,憋大小便的時候,孩子會躲在房間的角落,甚至無論家長怎麼提醒,孩子憋得臉通紅,還是不會去洗手間解便。

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正在尋找憋不住的臨界點,反覆體驗學習什麼時候該去衛生間了,而這個臨界點也會給孩子帶來快感。這時如果家長對幼兒大小便的訓練太嚴厲,或者經常責罵、恥笑寶寶,幼兒就會感覺緊張,就找不到這個點了。

所以,瞭解了這些,我們還會為孩子兩三歲尿床便褲子苦惱煩心嗎?

問題是需要我們先了解,才有能力解決的,沒有孩子不乖,只是我們不懂。

當你瞭解了問題的本質,問題將不再是問題;當你瞭解了問題的本質,也不會為未來所將要發生的不能預期的事件所感到焦慮。

為人父母,應該先懂教育,再養孩子,先懂孩子,再育孩子。

如何能將育兒變得更輕鬆呢?想必我們心裡早已有了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