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位烈士母親時隔40年才來到兒子墓前,又是因為買不起車票

來源:新綠網

作者:聞香知酒

又有一位烈士母親時隔40年才來到兒子墓前,又是因為買不起車票


又有一位烈士母親時隔40年才來到兒子墓前,又是因為買不起車票

到這樣的新聞,說實話除了揪心一般的疼,以及對一些部門不作為的怒,我實在找不出另外的感覺。可能是出於擔心被噴成篩子的考慮,原文關閉了評論。但一石激起千層浪,人們不免要問:怎麼又是似曾相識的過程?又是令人淚奔的場景?

為什麼要說又?因為就在幾年之前,長眠於南疆的烈士趙佔英,他的媽媽同樣是因為買不起車票,在時隔20年之後,才在政府幫助下來到兒子墓前,並留下了那張墳前撫墓而哭的傷感照片。白髮人送黑髮人,本來已經令人唏噓,而這阻隔於兩個世界的母子相逢,竟然足足耽擱了20年……理由卻僅僅是:買不起一張車票。

所以當再次看到這樣辛酸而又荒唐的理由,怎能不令人五味雜陳、難以抑制。而這次的幾乎如出一轍的場景重現,卻又多了新的刺激眼球的字眼:這一次,竟然是足足晚了40年!

就在去年的某天,烈士趙佔英的母親已經撒手人寰,他與英雄的兒子在泉下相見,終於不用再等下一個20年;眼前這位烈士谷克讓的母親,已經89歲,她不可能再有40年、也很可能就是在兒子墓前的最後一次相見……還有天底下不知多少這樣的英雄的母親,她們多數已經沒有幾個20年甚至沒有幾年,不知還有多少這樣的母親,因為“買不起車票”而失去了最後一次相見?

從20年到40年,紀錄又一次被打破。對於一個新聞來說,可能它具有吸引眼球的價值。而對於一位失去了兒子的母親來說,這是割向其心頭的刀啊,從20刀再到40刀,誰能體會到她的痛苦?對於一個正在倡導“社會尊崇”的國家來說,這些烈士是為了祖國和人民利益獻出寶貴一切的英雄兒女啊,可是他們竟然冷冷清清,被遺忘了20年、乃至40年?如果我們還不痛定思痛,補牢於未晚,下次還會不會再冒出一個荒唐齒冷的60年?那些為國盡忠的勇士們啊,可還能安然長眠?他們不怕犧牲,怕的是被辜負、被遺忘!

1.

任何一個正能量的宣傳,都不能迴避問題,只習慣和喜歡通過煽情來獲得共情。因為暫時的眼淚固然能夠達到一定的宣傳效果,但眼淚流多了,再流出來的就是血。

我們完全可以理解新聞宣傳者的正能量目的。比如這則新聞當中,是想突出兩個角色,在尊重烈士方面做出的努力。一個是退伍老兵張秋良,一直以來,他都默默地為犧牲長眠在這裡的戰友守墓,並且如果不是他主動聯繫烈士的家人,那位89歲的老母親恐怕有生之年都無法來到兒子的墓前。另一個是當地駐軍裝甲團,為了“不讓先烈流血又流淚”,他們積極與上級有關部門聯繫,不但找到了全部無名烈士姓名,還為他們立了碑,每年定期組織官兵掃墓祭奠。

社會需要這樣的正能量角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是一些活著的英雄。社會也需要這樣的正能量榜樣,“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不要讓英雄流血又流淚”,需要更多人、更多單元向他們學習。

然而這並不等於,正面宣傳就可以掩蓋問題、迴避問題。造成讓一位烈士母親足足等了40年才來到兒子墓前的,究竟是什麼問題?如果說是因為家裡窮,買不起票,烈士的撫卹金是幹什麼吃的?是因為太少還是什麼別的原因?如果是因為烈士生前部隊撤編導致家人的無法聯繫,那麼部隊當年為什麼沒有主動聯繫?以及,烈士作為部隊榮譽的一部分,如何處理這種撤併轉改過程中的斷檔問題?而烈士家鄉的當地政府,又應當在其中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

耐人尋味的,是最後促成這位89歲母親40年後母子相見的,並非部隊有關部門,也並非當地或者烈士家鄉的政府,而是一位憑著良心在做事的退伍老兵。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也是一種諷刺。個人行為值得鼓勵,但尊重英雄與烈士,不應當成為一種國家意志,以及政府職能和社會共同的自覺嗎?

不正視不解決問題的煽情式宣傳,就是一種低級紅。為了掩蓋問題強行拔高與輸出正能量的,則很容易由正能量異化為高級黑。從20年到40年,那不是新聞宣傳的“熱點”,而恰恰是整個社會的“痛點”。

2.

不只有一位經歷過戰火考驗的老兵說過:他們不怕死,怕的是被忘記。

不被祖國和人民忘記,是一種很宏觀的想法,其實作為兒子、丈夫還有父親,他們最基本的願望是:逢年過節的時候,希望親人來墓前看看他們。影視劇中烈士衝鋒赴死之前常說的一句話也是:記得到我墳頭說說話,燒燒紙……

這種最基本、甚至最卑微的要求,沒有任何理由不被滿足。它是烈士最後的一點“自私”的要求,卻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後的底線。

而在所有阻礙他們與親人相見的理由之中,“買不起車票”又是一個最荒唐、最心寒的理由。當然具體到這個新聞,還有原部隊撤編聯繫不上的原因,不過“買不起車票”畢竟存在過。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是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是人民子弟兵讓這個國家站了起來,並且出生入死保家衛國,捍衛了新政權,保衛了改革開放成果,讓人民富了起來。然而,卻並不是所有為之犧牲的人們都受到了公平公正的對待,以及享受到應有的補償和改革紅利。

我們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卻在富起來的同時忘記了何以為富,並一度忘記了為之付出巨大犧牲的英雄們。富的人可以擁有自己的私人飛機,英雄的母親卻積攢幾十年買不起一張車票。瑞士軍事理論家約米尼曾說道:“假使在一個國家裡面,那些犧牲生命健康幸福去保衛國家的勇士們,其社會地位反而不如大腹便便的商賈,那麼這個國家的滅亡,就一點都不冤枉。”

有人說,這事簡單,現在我們有錢了,多給這些英烈家人錢,安撫他們。然而,這僅僅是錢的事嗎?給你多少錢,願意讓自己的親生骨肉去送死?當年那些慷慨赴死的英烈們,哪一個又為的是錢?錢或許能夠讓我們心中稍可安慰,但錢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更何況據有專家研究,比如那位20年買不起車票的烈士趙佔英的母親,按照當時1984年的撫卹金標準,一次性發放2000元(按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12-15萬元)之外,每月還定期為遺屬發給撫卹金20-25元(相當於今天的1500-2000元),這無論如何是無法解釋“買不起車票”的。除了其家庭自身的原因,恐怕更多的問題不是因為錢,而是我們以為發了錢就能解決所有問題,而忽視了後期的烈士遺屬管理與人文關懷。

比如當時的政策,是規定烈屬每五年由當地民政部門組織去拜祭一次的,可為什麼沒有落實?趙佔英烈士家屬的撫卹金,是否按期足額髮到了媽媽手中?家中還有什麼其他困難?我想如果當地有關部門但凡有一點責任心,哪怕每年去看望慰問一下,也不至於讓“買不起票去看望兒子”這種荒唐事情發生,而且一拖就是二十年。這僅僅是錢沒給夠的問題嗎?不,

深層問題,在於思想不重視,政策不落實,關懷不到位。

重提此事,不是要追究誰的責任。而是說倘若我們仍然不重視,那些優質優待政策仍然不落實,則類似的悲劇總有一天還會持續上演。從“20年買不起票”,到“40年買不起票”,就是這樣積重難返的結果。

3.

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結合當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繼續加強有關部門黨性覺悟與職責使命意識的強化,還要學習精準扶貧的一些做法,促進實現軍烈屬以及參戰老兵的“精準優撫”。

2018年,退役軍人事務部組建之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進行全國範圍內的信息登記與數據採集。此項工作,已經基本有了一個初步結果,成為我們可以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分析、精準優撫的條件基礎。

百廢待舉,千頭萬緒。但我們同樣可以區分出一個輕重緩急。有些軍列屬,像是新聞中提到的89歲老媽媽,已經風燭殘年了,再不給他們以應有的補償和關懷,許多人就要永遠帶著遺憾離開了。還有那些參戰的老兵,年齡大多也過六十,他們當中不少人生活窮困,更兼有一身傷病無法得到有效醫治,再不給他們以應有的補償和關懷,不知何以體現社會對軍人的尊崇,何以體現國家起碼的責任與公平?

大數據之下,南疆千萬墳塋背後,還有多少母親在企盼相見?十年戰爭風雨之後,還有多少老兵進入暮年,要政策沒有政策,要待遇沒有待遇,甚至為了討回公道而被列入“不穩定分子”?其實他們別無所求,共同心聲就是希望各級政府有個精準的優撫政策,厚愛那些英雄的母親,善待那些英雄的老兵。

事務部一年來確實做了許多細緻紮實的工作,但出臺的第一部法規性文件卻是《光榮牌懸掛服務管理工作規定》,這令許多老兵和軍烈屬感到避重就輕,很不解渴。榮譽固然不可缺少,但他們更需要生活中的實際關懷。如果人都沒了,要榮譽又有何用?類似的問題一再發生,這對國家來說,又真的是一種榮譽?

那位等了20年才見到兒子一面的趙媽媽已經走了,這位40年才得見兒子的谷媽媽已經89歲……媽媽們正在老去!還有許多英雄的媽媽們在病榻唸叨著犧牲在南疆的骨肉,更有許多為國盡忠的老兵因故而英年早逝。時間不等人,我們欠他們的,已經夠多了……

面對這些,期待能著從國家層面,儘快儘早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來解決許許多多有關軍烈屬、有關參戰老兵的政治待遇與生活問題。在此基礎上,一定要像精準扶貧一樣,明確任務,指定專人負責,籤立“軍令狀”,一人一事地幫助他們解決具體需求與困難,把優撫優待政策真正落實到位。同時要加強問責,把板子打到那些推諉扯皮、缺乏感情與擔當的具體人身上。

具體建議:奔赴外地掃墓的開支,應由當地政府每年報銷一次,對行動不便的軍烈屬,應指派或委託專人輔助陪同。居住相對集中的軍烈屬,應每年為他們安排免費體檢,有條件的可以統一安排到優撫敬老院居住管理,給以相應照顧,讓他們安度晚年。參戰老兵可以享受的優撫醫院,以及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的話題,也由儘快研究實施。

我們常說,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不應把“勿忘歷史”只放在嘴邊,要以百倍熱情、千倍努力去付諸行動。不能讓這些曾經為民族做過重大貢獻的群體,這些應當獲得全民敬仰的英雄媽媽,繼續在風燭殘年中、在靜靜期待中遺憾離去了。只有善待這些民族的英雄與功臣,才是對歷史的尊重,才是真正的不忘歷史;也才能不斷激勵起更多後來人,前赴後繼一往無前地,去創造中華民族新的偉大歷史!

又有一位烈士母親時隔40年才來到兒子墓前,又是因為買不起車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