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財務自由之路》——有策略的規劃自己的財務人生

​​

《財務自由之路》這本書的作者叫博多·舍費爾,德國人,自己到美國闖蕩,26歲破產(很巧啊,呵呵),之後憑藉堅強的意志和正確的投資理念,成功擺脫債務,達到了財務自由。這本書的主體內容就是在分享他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讀書筆記《財務自由之路》——有策略的規劃自己的財務人生​ 我的看法:大體受用,對於樹立正確的財務管理觀念很有用!這本書講了很多管理財務的理論和方法,我將其劃分在工具書類。結合作者的個人經歷,我大概瞭解他分享的這些知識是基於美國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經濟環境,所以相對於我來說,裡面有些知識在實際操作時可能具有經濟環境方面的侷限性,畢竟我在中國,作者在美國,兩個國家的市場環境存在意識形態的差別,所以書中關於投資的建議不能完全照搬。況且古人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因此我讀後的態度是:取其有用者留之,無用者思之。

關於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是僅靠利息便可以滿足想要生活的所有開銷的一種狀態。為了達到財務自由,我們要努力擁有一臺賺錢機器,而不是窮盡一生做一臺賺錢機器。也就是說你是要準備打工一輩子還是謀求在未來的特定時刻開始自己進行投資。創造財富有四大支柱:夢想、目標、價值觀和策略,這四個支柱是實現財務自由必須具備的東西。而相對於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經濟發展趨勢,四個支柱必須不斷調整,不能照搬,要貼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和人生目標。

關於責任

這裡提到的責任不僅僅是指別人,更多的指向自己,也就是要對自己負責。人活一世,誰都擁有變得富有的權利,對自己負責就是要為自己爭取這樣的權利,不能苟活一生。學會承擔起使自己變得富有的責任,因此要不斷努力、不斷思考、不斷成長,克服人性的弱點,相信可以擺脫的貧窮是原罪,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不能得過且過。

關於金錢的真實想法

學會與大額的金錢平靜相處,從還沒有擁有的時候就要堅定的保持“我就應該擁有它們”的信念。不認為金錢是罪惡的,它只是一種工具,在很多時候金錢可以讓人類的情感表達的更加完美。因此,為自己及家人創在財富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關於債務與投資

債務與投資——自住房和創業(投資不動產或者創辦公司),一定要先投資再負債,因為你會有更多更好的選擇。在這裡,作者將自住房定義為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奢侈品。首先自住房是奢侈品,奢侈品是用來享受的,它的特殊意義在於可以提高生活質量並帶來精神上的歸屬感,對於整個家庭未來的幸福而言,房屋是一定要買的,只不過要分清時間點。貸款買房是一種創造債務的行為,特別是現在的中國市場,利用高槓杆買房是很危險的,理想中的房貸佔家庭總收入比不應該高於15%。投資方面,作者推薦了不動產和創辦公司,不動產也就是股票,但是作為中國的吃瓜群眾,我認為散戶不適合炒股。那麼投資就剩下一個創辦公司了,也就是從事經營性活動,讓經營的利潤代替利息。結合現階段的市場環境——實體經濟遇冷、央行為了穩定房地產市場不再超發貨幣,大環境下現金變得越來越緊俏,除零售快銷及文娛產業外,其他行業都會比較不好賺錢,所以比照美、日、香港等地的市場發展歷程,可自行尋找合適的創業項目。

關於增收

增收有兩種途徑——開源和節流。開源永遠是第一位的,節流是起輔助作用的。而開源最好的辦法就是投資,有錢的時候投資項目或者理財,沒錢的時候投資自己,讀書、運動、努力做好工作永遠都不會錯。有策略的提升自己的內在價值,並在適當的時候展示自己,為自己創造向上的機會,職位升高,我的收入自然就增加了。

關於儲蓄

真正讓自己變得富有的一定是儲蓄,而不是收入。在學會儲蓄前先將收入的一部分支付給自己,逐漸養成規劃日常花銷的習慣,一旦實現增收,儘量不改變以往的花銷習慣,那麼每月多出來的部分就可以作為新的儲蓄金。習慣對於財務自由的建立是至關重要的,世界上大部分的富豪都是有著良好習慣的人。大部分人都高估了自己一年能做的事情,而低估了自己十年能做的事情。

關於夢想與正向人生觀

夢想是必須要有的,而且要是一個長線的目標,在追逐一個長線目標時人的格局才會變大,而不是僅侷限於眼前的工作和生活。夢想與空想的直接區別就在於夢想是需要付諸實際行動的,人的思維觀念很重要,但是對現實世界真正產生影響的是我們的行動,所以無論夢想如何,只有付諸實際行動才行,而夢想可以作為內在的動力。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擁有正向的人生觀,因為人的潛意識中,正向或者負向的觀念都是一種心理上的暗示,只有在擁有正向的人生觀時,人才會願意去為未來努力、實踐,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最後會慢慢與他人拉開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