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據於太原的梟雄,向契丹稱臣圖謀爭天下,並不是石敬瑭

唐末五代,在北方政局中有一個突出的“河東現象”,割據太原的河東節度使往往能在北方角逐中佔據一席,甚至能由河東而進據河洛,成為中原帝王。後唐李克用父子、後晉石敬瑭、後漢劉知遠皆先是河東節度使,進而成為一時帝王。

後漢隱帝劉承祐執政時期,“政在權臣”,而有傾覆之險。當時,擔任河東節度使的是劉知遠的弟弟劉崇,河東判官鄭拱勸其早做割據打算,他認為“漢政將亂矣!晉陽兵雄天下,而地形險固,十州徵賦足以自給。公為宗室,不以此時為計,後必為人所制!”劉崇採納其言,“乃罷上供賦,收豪傑,籍丁民以益兵”。

在隱帝尚在位之時,劉崇就已經開始割據,如果說他沒有篡位野心是不可能的。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漢隱帝劉承祐動手鏟除權臣,結果引發鄴都留守郭威起兵造反,最終隱帝也死於郭威之手。郭威入汴京後,為穩定劉氏諸王,假意迎奉劉崇之子武寧節度使劉贇為帝。但是,還未等到劉贇進京,郭威就已經兵變奪位,不久劉贇就為郭威殺死於宋州。

割據於太原的梟雄,向契丹稱臣圖謀爭天下,並不是石敬瑭

太原·河東節度使

中原王朝從漢鼎革為周,但是河東依然為劉崇所據。郭威稱帝之後,劉崇亦稱帝於太原,改名為劉旻,仍以漢為國號,《新五代史》因其據有河東而稱其為“東漢”,多數史書則謂之為“北漢”。劉旻之北漢仍以後漢法統繼承者自居,“仍用乾佑年號,所有者並、汾、忻、代、嵐、憲、隆、蔚、沁、遼、麟、石十二州之地。”

劉旻視後周為寇仇,立國於太原之後,便以滅後周而復中原為志。即位不久,劉旻即命劉承鈞、白從暉、李存瓌等人領兵萬餘步騎分五路入侵晉州,晉州刺史王晏設計使得北漢軍攻晉州城不利,甚至北漢軍將安元寶竟然投降後周。在晉州未得手,北漢軍轉而又攻隰州,亦遭慘敗。

北漢立國之戰遭遇慘敗,劉旻意識到以河東一己之力難與後周對抗,故而準備與早已佔據幽燕之地的契丹遼國結盟。劉旻派出使臣,數次出使遼國,卑辭厚賂奉於契丹人。當時,遼世宗也企圖從中原分裂而得漁人之利,故而答應與北漢結盟,並冊封劉旻為大漢神武皇帝。

割據於太原的梟雄,向契丹稱臣圖謀爭天下,並不是石敬瑭

後周與北漢

後周廣順元年(北漢乾祐四年、951年)九月,北漢再發兵出團柏入侵後周。此時,遼世宗亦有配合北漢,南侵中原,但是契丹“諸部皆不欲南寇”,遼國內部矛盾激化,以致於發生遼軍“行至新州之火神澱”,契丹貴族弒殺遼帝事件。

契丹內部局勢穩定之後,遼穆宗即位後,對南進中原的態度不甚熱衷,有“草原本位”取向。遼穆宗並非無意南侵,但更傾向於維持北漢與後周之間的平衡格局,而並不支持北漢的“恢復中原”戰略。故而,這一時期契丹對於北漢的軍事支持是比較有限的。

是年十月,北漢與遼國聯兵再次進犯晉州。晉州城險易守,周軍嚴防死守,又時值冬季,遼漢聯軍攻城五十餘日而毫無進展。當時,“會大雪,民相聚保山寨,野無所掠,軍乏食”,而後周援軍又即將趕至,契丹軍隊竟然連夜燒營北遁。遼軍既逃,北漢軍也隨之潰退,在周軍的追擊下“北漢兵墜崖谷死者甚多”。

割據於太原的梟雄,向契丹稱臣圖謀爭天下,並不是石敬瑭

北漢皇帝劉崇

這一次的晉州之戰再敗,遼與北漢均損失慘重,““契丹比至晉陽,士馬什喪三四”,而北漢南進的野心也暫時停息,“北漢主始息意於進取”。後周雖然取勝,但以當時的實力,也難以攻取河東,故而終周太祖郭威之世,三方之間僅有零星衝突,而無較大戰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