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范仲淹捶门指责官家,他为何敢那么做?只因他的这一身份

在《清平乐》中有这么一段儿,老奸巨猾的吕夷简以郭皇后蛮横急躁、失德为由怂恿宋仁宗废了郭皇后。宋仁宗早看穿了吕夷简的把戏,但为了郭皇后着想就顺势下诏废郭皇后为“净妃”。这在历史上是真实发生过的。

清平乐:范仲淹捶门指责官家,他为何敢那么做?只因他的这一身份

郭皇后

郭氏,由宋仁宗赐名郭清悟。在刘太后死后不久,公元前1033年,宋仁宗便以郭后以无子为由废后,入道观,封为净妃,别居长宁宫。当时正是吕夷简怂恿仁宗废后的。在得知宋仁宗要废后,范仲淹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直言:“皇后并无大过,不可废。”他的同僚也在旁边帮腔“自古废后皆是昏君所为呀。”这也是符合史实的。

清平乐:范仲淹捶门指责官家,他为何敢那么做?只因他的这一身份

之后在剧中范仲淹对丞相吕夷简说了这样的话:“请吕相受台谏奏疏,上呈官家。”

清平乐:范仲淹捶门指责官家,他为何敢那么做?只因他的这一身份

清平乐:范仲淹捶门指责官家,他为何敢那么做?只因他的这一身份

看到这里,不觉惊呼,这简直是照着历史演!

在这之后的剧情中台谏这一伙大臣会时不时就冒出来一下说一说皇帝又哪做的不对了。以至于会给人一个错觉,以为台谏就是专门给皇帝挑错的。连小小的徽柔也安慰仁宗说:他们说的不一定对。实际上,宋朝的台谏自宋仁宗起就是为了与丞相等权臣抗衡而设,对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宋朝的台谏:“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

“台谏”是御史台与谏院的合称。御史台自秦汉时已经设立,为历代沿用,而谏院始于唐朝。但与唐朝的谏院相比,宋朝的谏院在宋仁宗时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范仲淹在剧中说请丞相吕夷简代呈奏疏给官家,这是未改制之前的制度。此时的谏院还是受丞相领导管辖。而范仲淹在当时是“左司谏”,他想要向官家进言,自然需要经过丞相吕夷简先过目。后来,他与5名同僚一起上殿叩谏实际上是有点不合规矩的(根据历史记载,当时去叩谏的一共有8人,其中内台官5人,谏官3人)。

清平乐:范仲淹捶门指责官家,他为何敢那么做?只因他的这一身份

清平乐:范仲淹捶门指责官家,他为何敢那么做?只因他的这一身份

所以,后来的“景祐党争”,范仲淹vs吕夷简,范仲淹败了。也是因为在起初台谏的人员选拔是由丞相挑选的,丞相当然要安插几个亲信在其中,1038年,宋仁宗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制,主要体现在下面4点上:

其一:谏官原本由丞相选拔,仁宗改为由皇帝亲自挑选。这样就能一定程度上的避免谏官与丞相相结交。

其二:谏院脱离丞相衙门,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与御史台并称为“台谏。”其职权不分上下。这也是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避免出现丞相专权的现象。

其三:谏院解锁了一个新的职能,即“许以风闻。”什么叫“许以风闻”呢?其实就是一种谏言的制式,御史台同样也有这样的职能。比如剧中的欧阳修虽然很有才华,却因为花边新闻被贬。台谏当时的谏言当是:“风闻欧阳修……。”也就是说“听说……”。听来的东西也是能报告给皇帝的,而最终皇帝要不要听那就是皇帝的事了,即使最终皇帝发现台谏官的“风闻”是子虚乌有的事儿,也不会以此怪罪台谏官的。因此,有人形容台谏就是皇帝的“耳目。”通过他们,皇帝可以足不出宫,闻知天下事。

其四:宋朝的纠察制度与唐朝最大的不同是监督的对象变了。唐朝时谏官进言的方式有五谏,其中的直谏为:“谓直言君之过失。”也就是说谏官是群臣的代表,其职能就是监督皇帝的为政过程中有没有不当的地方。而到了宋朝,其主要的纠察对象是朝中大臣。所以,有人形容台谏就是皇帝的“耳目。”

可以看出,以上4点无论是哪一点都是对皇帝有利的,尤其是削弱了丞相的部分权力,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丞相专权的现象。仁宗的这一改革也使得北宋监察制度展现出一种新气象 。并且,由于宋朝对文人士大夫的犯错采取非常宽仁的政策,百年来没有诛杀大臣,这一定程度上也鼓励了台谏的积极谏言,直言不讳。所以有“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的说法。

但宋朝的台谏制度虽然从根本上对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激化了朝臣间的矛盾,北宋党争之祸与此有莫大的关联。

台谏:一把双刃剑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有人“打小报告”,宋朝的台谏官就有点这个性质,毕竟是皇帝的耳目,只是台谏官是明目张胆的给皇帝“打小报告”。这是一个得罪人的官职。《清平乐》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台谏官与大臣当廷就吵个面红耳赤的。因为台谏官能直言不讳,所以也成为新旧党争的工具。被皇帝利用,被权臣利用,他们的存在激化了士大夫之间的矛盾。

宋朝皇帝有一套自己的权术,叫“异论相搅”。这个概念是由宋真宗首先提出的。宋真宗任用寇准时,有人问真宗为什么要用寇准。真宗说:“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其实就是类似于乾隆同时重用“纪晓岚与和珅”的理念差不多。就是让意见相左的大臣共处一朝,轮流当权。

北宋皇帝为了防止某个大臣专权,总是使得某位大臣在某个紧要位置上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换下了。如宋神宗时,先是起用王安石,转而又起用他的反对派司马光,之后又起用王若钦,这都是一回事。而台谏官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清平乐:范仲淹捶门指责官家,他为何敢那么做?只因他的这一身份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

推波助澜。宋仁宗时通过严格的台谏制度将此理论发挥到极致。对于某位重臣,一旦台谏列其罪状,哪怕是“风闻”,哪怕是极小的事仁宗就会见机将这位重臣贬谪。比如宋仁宗时期重用范仲淹推行新政,新政遭到了御中丞王拱臣等人的反对,在王的带动下,范仲淹遭到了台谏官的弹劾,于是新政在第二年就废止了。范仲淹也离开了朝堂,连带着范仲淹的拥护者也被贬谪。其中原因,并非全是因为仁宗觉得新政不好,也不是仁宗“耳根子软”,而是仁宗有意放任台谏官的结果。

所以,对于宋朝的皇帝而言,台谏虽能承担“耳目”的角色,但也因此激化了大臣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了消耗了赵宋的元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