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華納音樂和騰訊音樂都要投資這家SaaS服務平臺?

為何華納音樂和騰訊音樂都要投資這家SaaS服務平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音樂先聲(ID:nakedmusic),作者丨Echo、範志輝

10月28日,據外媒報道,由人工智能科技驅動的A&R監測公司Instrumental近期將少數股權出售給了騰訊控股和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即TME)。

而早在2015年,華納音樂集團就對Instrumental進行了投資。2018年,它還獲得了由英國數字風險投資機構Blenheim Chalcot牽頭的300萬英鎊投資。

除資本合作外,這筆交易還將促使Instrumental與TME在中國建立獨家發行合作伙伴關係。對此,騰訊音樂娛樂副總裁侯德洋評價道:"與Instrumental的合作將為TME在AI技術應用中的創新帶來更大的推動力,這對為用戶提供更好服務、為成長中的音樂人提供良好推廣、推動整個在線音樂產業健康發展來說,都是雙贏。"

作為一個創建時間才7年的年輕公司,Instrumental何以讓華納音樂、騰訊音樂等音樂巨頭都爭相下注,它有著怎樣的商業秘密?

數10億個數據點,每週監測5000名新興音樂人

Instrumental創建於2013年,其創始人Conrad Withey曾擔任華納音樂總裁,他認為"以越來越聰明的方式使用數據是新音樂業務不可迴避的一部分"。Instrumental在2018年3月28日獲得300萬英鎊融資的那一天,Conrad Withey的前僱主華納音樂收購了一家同樣依託於人工智能技術而快速成長的A&R初創公司Sodatone。

Instrumental第一次登上新聞頭條是在2016年。

當時,它通過TalentAI所發掘的單曲《Dancing On My Own》在iTunes上衝進了美國和加拿大地區前5名,這首由Calum Scott翻唱的單曲走紅是Instrumental在YouTube上進行數據洞察的開端。推出這首歌前的6個月,Scott的團隊與Instrumental合作開展了一項基於數據分析的預測活動,以推動社交媒體的發佈。

為何華納音樂和騰訊音樂都要投資這家SaaS服務平臺?

在2015年獲得華納音樂的投資之後,Instrumental又在2018年獲得了300萬英鎊的融資,此後公司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而真正推動增長的是Instrumental在 2017年的成功擴張,公司業務開始由單純的音樂人發掘拓展為銷售TalentAI授權許可協議的全面SaaS(Software-as-a-Service,即通過網絡提供軟件服務)服務。

這一業務擴張為Instrumental打開了一個全球性的市場。目前,Instrumental不僅與華納音樂、索尼音樂娛樂和環球音樂、演出巨頭Live Nation、演出經紀公司paradigm保持著密切合作,也與其他來自全球的獨立廠牌有著業務往來。

2018年獲得融資後,Instrumental大幅增加了用於機器學習的投入,以"更快地確定高潛力的新興藝術家"。

如今,TalentAI每天監控著來自Spotify等流媒體以及社交媒體等來源的數十億個數據點,每週能夠監測出約5,000名知名度開始飆升的新興音樂人。此外,Instrumental還於2018年開設了自己的音樂廠牌frtyfve,希望能夠將自己所挖掘的音樂人轉化為公司資源,為業務拓展做更長遠的價值佈局。

為何華納音樂和騰訊音樂都要投資這家SaaS服務平臺?

可以看到,Instrumental以數據分析為基礎,在不斷探索著AI技術在A&R角色的應用邊界。它不僅為這一行業的運作方式提供了科技創新模板,也通過引入創新的商業模式,將自己從最初的數據公司拓展為一個全球性的SaaS服務平臺。

提前發掘出Lil Nas X,Instrumental是如何辦到的?

如果說2016年Calum Scott翻唱版《Dancing On My Own》的走紅,是Instrumental在音樂人監測上的曇花一現,那麼去年經由Instrumental之手發掘標記的3張全球熱門單曲,在很大程度上印證了Instrumental在推動音樂產業轉型過程中的重要角色。

Lil Nas X的《Old Town Road》,在2018年年底一經發布便在Spotify上收穫了超過了6000萬的播放量,其爆棚的流量也溢出到了Billboard這樣的主流榜單上。

它先是在鄉村音樂榜上躥升到了第19位,後又在狂潮般的TikTok流量助推下成了Hot 100的冠軍單曲,併成為史上連冠時間最長的Hip-Hop 單曲。之後,歌手Lil Nas X被哥倫比亞唱片簽下,但在歌曲發佈時,他還只是一個網絡素人。

為何華納音樂和騰訊音樂都要投資這家SaaS服務平臺?

無獨有偶,哥倫比亞唱片在去年3月份簽下Lil Nas X後,又在去年年底用千萬美元簽下了同樣一位因為一首《Roxanne》火爆全球的素人歌手Arizona Zervas。

同樣憑藉爆紅熱單與唱片公司簽約的還有Tones And I,她因原創單曲《Dance Monkey》在TikTok上爆紅,並於2019年8月29日與Warner Chappell Music簽約。簽約時,這首歌在Spotify上的播放量超過10億,已連續五個月在Spotify的全球排行榜上排名第一。

這三首大熱歌曲之所以被認為是定義了唱片業轉型的大熱唱片,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在走紅之前就被Instrumental標記發現。Instrumental的算法將三位脫穎而出的音樂人標記為數月"熱門",甚至是數年,然後各大唱片公司開始在他們的合同上加上零。

2018年12月,Instrumental將Lil Nas X標記為"熱門",比哥倫比亞唱片大肆宣傳早了三個月;而Tones And I在2019年3月就被標記出來,甚至比《Dance Monkey》在澳大利亞正式發行還要早2個月;2017年12月,Instrumental將Arizona Zervas標記為"炙手可熱",比哥倫比亞唱片簽下Roxanne快了整整兩年。

這不得不讓人好奇:Instrumental到底是如何辦到的?

據悉,每天有40,000多首歌曲上傳到Spotify,每分鐘有約500個小時的視頻上載到YouTube。面對如此浩瀚的音樂樣本,為了更好地運用算法,Instrumental採用了30,000個有影響力的Spotify歌單和數百個"最多參與"的YouTube上傳頻道中的數據。

這項"捕魚活動"的結果,便是Instrumental可以將每週發現的約5,000名新興音樂人與4,000多種"細分流派"進行匹配,以幫助唱片公司、經理、經紀人等發現在其專業領域運營的熱門音樂人。

為了進一步服務這些需求方,Instrumental最近還推出了自己的"監測列表",由唱片公司在內部進行管理。列表數據每天都會刷新,主要通過兩個指標對音樂人進行排名:Gx是追蹤動量的增長得分,Ix是用來衡量人氣的工具評分。狀態的任何尖峰都會自動生成電子郵件,發送給A&R團隊。

在真實世界中,有無數的變量和因素互相關聯,而算法更擅長解決同一層的問題,因此不同層次的問題還需要多維度數據的有效收集。在運用算法監測音樂人時,Instrumental注意到這一點,通過儘可能地涵蓋多種數據,建立一組更為完整立體的分析指標。

為了準確地標記出"熱門"音樂人,Instrumental的算法尋找的是一系列同時發生的增長需求,其中涵蓋了流媒體表現(播放列表和關注者的增長)和社交參與(由共享、訂閱等驅動的更廣泛的流行度)。Conrad Withey稱:"當所有這些事情以特定的方式一起發生時,這就成為了新興和持續的商業潛力的可靠指標。"

為何華納音樂和騰訊音樂都要投資這家SaaS服務平臺?

然後,重要的便是跟蹤藝術家是否保持熱門狀態。以Tones And I為例,在她的第一張單曲《Johnny Run Away》發行7天后,她在Spotify上還只有900個關注者時,Instrumental就將她標記為了"熱門"。從那以後,她每週都保持"熱門"狀態,觀察到接下來幾周她的火爆場面,唱片公司將對簽下協議會充滿信心,而距離她真正在國際上爆發還需要好幾個星期。

數十億個數據點,每週5000個新興音樂人,數據每天更新,長期監測,Instrumental在數量、維度和時間上都儘可能追求其廣度。

因為算法機器相對於人的優勢,並不是它們對產業、社會的瞭解更多,而是因為它們計算能力更強,只有當數據量足夠大,就可以比人更快速地得到優化效果。而對於機器學習的輔佐角色有著清晰認識,或許就是Instrumental的商業秘訣。

音樂巨頭為何爭相入股這類公司?

從上述觀察可以看到,Instrumental的商業核心在於從算法切入交易,利用的是數字化時代中,算法在提高匹配效率方面的絕對優勢。

市場是供需雙方匹配的場所,在數字化時代,幫助買賣雙方處理海量信息,快速找到交易對手方,算法匹配是必不可少的功能。這在A&R行業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即幫助音樂人和唱片公司匹配到最佳交易方。

而在通過算法切入交易的過程中,Instrumental同樣注意到,數字化時代中,決定市場交易的旋律不再是某一指標,而是多維數據的綜合結果。如今的在線交易平臺,為了匹配算法能得到更高的點擊率和轉換率,不斷完善商品信息以及用戶畫像的同時,也促進了市場更多維的信息傳遞。與此同時,機器學習在面臨更大的挑戰,也在承擔更重要的功能。

所以,炙手可熱的不光是Instrumental這一個例,而是它所代表的這一類數據公司。

除了華納音樂和TME,其他音樂巨頭也紛紛入股這類人工智能驅動型A&R公司,蘋果公司在去年10月收購了Asaii(技術上被收購);華納音樂集團則在去年3月搶先收購了Sodatone。而數據分析公司也早早就被音樂平臺看中,Spotify在2014年就收購了數據分析公司The Echo Nest,緊接著又在2015年收購了Seed Scientific。

除了科技進步推動產業轉型這一背景下的時代因素,音樂巨頭紛紛入股這類公司也有著市場考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發行音樂市場的來勢洶洶。

據MIDIA的報告顯示,2019年,依託Amuse、TuneCore、 CD Baby和Ditto等第三方服務平臺的音樂人自發行市場份額為8.21億美元,相比2018年的6.43億,增長了25%,約佔全球錄製音樂市場的3.9%。換句話說,這一市場份額相當於三大之外的第四大唱片公司,比華納音樂集團小,但比BMG多,這也意味著拋開傳統機構發行模式的獨立音樂人力量將越來越強大。

為何華納音樂和騰訊音樂都要投資這家SaaS服務平臺?

自發行音樂市場的日益崛起,必然使得唱片公司陷入一種焦慮之中,它們既擔心明日的超級巨星被淹沒在DIY歌曲的海洋裡,也擔心競爭對手先於他們把明日之星籤走。

對於音樂平臺而言,加快數據分析業務的佈局則是為了優化對第三方內容的推薦。當然,掌握渠道優勢的平臺們也並不甘於只是做歌曲的分發渠道,而是開始直接介入內容生產,不僅可以降低內容成本,減輕版稅負擔,搶奪熱門音樂人還可以提升其在音樂產業中的話語權。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人工智能還處在"大力出奇跡"的階段,技術突破會是很大的一筆開銷,數據分析的加入可能會使得A&R這門生意越發昂貴。但數據變革的號角已經吹響,音樂巨頭對這類公司收購頻繁的背後,也昭示著數據將成為未來音樂產業的又一新戰場。

【鈦媒體作者介紹: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我們/請聯繫微信:chumo_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