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祖父去集市,我們就到大路上等祖父回來

說起我的家鄉,是一個濱海農村。據有關資料考證,在400多年前,村址還是東海岸邊的一片海灘。潮漲水茫茫,潮退泥汪汪,相傳在明末清初時從各地來的先輩們用300多條溜棍,花了數年時間,在大海邊緣築起了高約五米、寬約二十米、長約五公里的大堤,鎖住了滾滾海潮,建起了自己的家園。圍塘成功後,先輩們紛紛定居於此,以後子孫繁衍,發展成今天的村落。

我的祖父出生於1895年,身材矮小,沒有讀過一天書,一生中都在農耕勞苦中度過。祖父有兩大嗜好:第一是勤勞,一年到頭幾乎是沒有休息日,三百六十天除了春節上午到廟裡拜菩薩,春節下午即要去勞動。一年內有三百五十九天半都是要參加勞動的。在農忙時節,則要在雞叫做飯,東方露白就到田頭,中飯也由家中婦女送到田頭,晚上要到天黒才回家吃晚飯。  

祖父從小患有疝氣頑疾,在60歲後已不能參加田間勞動,就在家裡幹起了打草鞋的活計。草鞋的原料是稻草和絡麻,稻草隨處可得,絡麻則要靠自己種植。祖父打草鞋的速度非常快,一天能打十幾雙,逢集市自己拿到街上去賣,每次街上回來後,就買一點糖果水果之類東西,回來分給孫輩們吃,小孩子的嘴都饞,每逢祖父去集市,我們就到大路上等祖父回來。

祖父的另一大嗜好是喜歡看戲,記得南宋大詩人陸游有一首描寫農村做戲的詩:“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盡說蔡中郎。”就是對鄉村社戲的生動描寫。過去農村中很少有文化生活,只有在元宵節舞龍燈車燈,或在節日時農閒時做戲這兩件事算是讓農民們享受一下文化生活,放鬆一下精神。當然,勤勞的祖父在白天是不去看戲的,去享受也是在夜裡。祖父絕對是一個個鐵桿戲迷,為看一場戲文,一夜裡來回跑三五十里也在所不惜。農村中看戲文是不付錢的,每次看戲文回來,他都要在飯後茶餘時向父母及我們講述戲文中的精彩場面和內容,說得津津有味,不厭其煩。他最喜歡說的是三國中猛張飛喝斷灞令橋的故事,趙子龍抱阿斗突重圍的故事,還有明代嚴蘭貞盤夫索夫的故事。因祖父沒有文化,他常把嚴蘭貞盤夫說成牛蘭筋纏窩,逗得全家轟堂大笑。其實我的母親更是個鐵桿戲迷,在祖父的影響下,父親和我們也成了戲迷,對祖父說錯字音的大笑,完全是一種享受天倫之樂的大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