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守時、肯吃虧

#開封縣級融媒體#

我讀我家書(九)|勤儉、守時、肯吃虧

勤儉、守時、肯吃虧,是我人生的三塊導向牌。自幼父母的耳提面命、家族的生活習慣,無不時時刻刻影響著我,使我養成了根深蒂固的性格。

上數三輩,我的爺爺一輩,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都是靠踏實苦幹才能填飽肚子,他們需要有勤,才能不辜負大自然恩賜的每一寸陽光,每一滴雨露。他們養成了儉,才能把每一粒糧食發揮應有的價值。小時候的一件小事,讓我刻苦銘心,直到如今。還記得那個寒冬,當早自習放學我跟同學們一樣高興的回到家時,總不見父母的蹤影,家裡就剩下蓋在鍋裡的飯,每次打開鍋蓋總是感覺饅頭冰涼並且被水蒸氣蒸的已發柸,菜也是冰冷的,我就感到很委屈。為了抗議,我就不動鍋裡的飯菜,不吃飯就去上學。可能因為那時的我比較瘦小,儘管不吃早飯也總感覺不到飢餓。幾天後的週末,父母把我叫到跟前,給我講了姥爺、姥爺還有他們小時候的經歷,他們小的時候生活條件極其艱苦,別說挑食就是能填飽肚子也是一種奢望,父母對我這種挑食的習慣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我一定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 父母講的道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我們的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提高,儘管現在物質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勤儉節約的習慣早已深深刻在了我的大腦裡,無論是在外還是在家我總是儘量做到不浪費一粒糧食。

由於父母單位對上班時間要求比較嚴格,必須按時按點去工作,有時家裡有事耽擱了時間,他們為了不遲到甚至可以犧牲吃飯的時間也不願上班遲到,所以無形中養成了我的時間觀念,再加上警校三年的軍事化訓練,使我心中總是對規定的時間存在敬畏感,現在每逢遇到單位要求特定時間執行特殊任務時,我都是先於鬧鐘半個小時醒來、上班這十來年,我從來沒有遲到過,遇到特殊任務時,我也是先於要求的時間到達。

我的伯伯一直都是我學習的榜樣。伯伯學問不大,在商界卻小有名氣。我曾經問過他:咱家原來並不富裕、您學歷也不高怎麼能把生意做這麼大呢?伯伯笑著說:“因為我老實、願意吃虧,不把金錢看重,熟知我的人都願意跟我一起做生意,慢慢的生意就做大了。”伯伯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到,每逢家裡遇到事情伯伯總是第一個站出來,無論是自家的事還是別人家的事他都很樂意去幫助別人,無論是出人力還是財力他都十分慷慨,從來不計較個人的得失。 家庭教給我的做人道理,時刻影響著我對社會、生活的判斷。每逢家人聚在一起,大家都會被這樣的觀點感染:“做人、做事,都是一樣的道理。都要老老實實的去幹,別把得失看的太重,能多幹就多幹,跟同事在一起要知道吃虧是福。”

面對著複雜的人生和社會,我們會不會因為驕奢而荒廢寶貴的光陰?會不會因為憊懶毀掉自身的品質?會不會因計較得失而迷失命生的真諦?我認為,人生是生命在人間的一次旅行,人生是生命的一段過程,而並非生命的終極目標。人生就要襟懷坦白,光明磊落,能夠有“勤儉、守時、肯吃虧”這樣的家風,我感覺幸運而滿足,這樣的家風,給我的不僅僅是平和的心態,也有幸福的家庭,更有光明而充滿自信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