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老師會讓學生一輩子感激?

做一個學生喜愛的老師,友善寬容、幽默溫和、民主公平、通達開朗,能時刻感受到跳動的鮮活的生命,減少以下這些現象:

1、減少粗暴、強制、粗魯、武斷、岐視、忽視、敵意、卑俗。也許這些都比較可怕。

2、缺乏節制的嘮叨、抱怨,主觀化的臆斷,飄忽不定的情緒,習慣性的消極評價,這些是不是也應該“減少”?

3、我們總是生活在自己的經驗世界裡,我們身上總是帶著“舊痕跡”“舊思維”“舊的生活方式”,甚至“舊的看人的眼光”,所以我們要減少的也包括不自知的“文化自大”和以自我為中心的課堂行為模式。

4、要減少的還有所謂“好學生”“壞學生”的簡單判斷,說起來,很多時候我們真的並不知道到底“每個人究竟是怎麼回事”,簡單的判斷是一種思維的惰性。

5、有時候要減少對所謂的“壞學生”的敵意、厭惡和漠視也是困難的,評價制度往往很容易就讓我們對一些學生“另眼相待”。減少簡單、急躁、意氣用事,需要我們不斷自我提醒。

6、教育當然應該盡力去減少學生的痛楚,使每個學生都有尊嚴,能夠表現出自己的活力、愛好和優勢,讓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課堂有歸屬感和表現欲。

7、基礎教育階段是最不知“學生會成長成什麼樣子”的階段,耐心、鼓勵與期待想必就是教師職業的基本形態,我們只有在不斷返回對這個職業認同的過程中,才能獲得更多的滿足感與成就感,才能夠不斷避免慌亂、失當和失敗感。

8、好教師的第一步一定是耐心,是慢一點,是不妨“笨一點”,是“用心地取悅每一個學生”,是“多枝多葉的課堂生活”,這樣的課堂一定少了刻意,少了勉強,少了急切,而多了快樂與幸福感。

9、在基礎教育階段,比“正確、深刻、獨特、廣博”更重要的是,生命的自然:率真,說自己的話、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對與讀解;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認同自己的存在、生活在善意與溫情的世界上;自得:樂於表現自己,為自己感到自豪、享受自己參與和表現的快樂,努力把自己成全為一個有魅力的人——不僅要從知識形態關注一個學生,更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心地成就一個人。

肖川教授說:“有心的地方,就會有發現;有發現的地方,就會有欣賞;有欣賞的地方,就會有愛;有愛的地方,就會有美;有美的地方,就會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會有快樂。”

讓學生有愛有快樂有幸福,讓學生在自由呼吸中成長學習,老師會讓學生一輩子感激,會減少殺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