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驕折翼李存勗(xu)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主席例數歷代帝王,允文允武惟其一人耳。其實,歷史上還有一位皇帝,論武功也是赫赫,尤其是武力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外加成吉思汗一起上也未必然能群毆得了他,論文采,與毛主席相頡頏。此人便是後唐莊宗李存勗,一個來自沙陀族(西突厥的分支)的野蠻人,一位中原小朝廷的皇帝。他身死名滅,可能是和他建立的帝國時間太短,地盤太小有關係吧。

天驕折翼李存勗(xu)

每位雄主都有武功,文采卻未必,所以才會被毛主席笑傲。秦始皇和元太祖,史書上不見其風騷,可以直接略過了。漢武帝劉徹遺文不多,有一首《秋風辭》,可以品評一下。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這首詩裡只有男歡女愛。對人世間繁華留戀卻又無奈要老死。

天驕折翼李存勗(xu)

天驕折翼李存勗(xu)

《易》,離之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兇",說的就是日暮西山的人,想把整個世界拉去給他陪葬的心思。劉徹此詩的意境,並沒有超過後來《金縷衣》"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境地。它的文學價值只在於讓後人考證現在近乎斷流的汾河,西漢的時候居然水勢浩大,可以漂泊樓船,那時候的環境確實滄海桑田。

唐太宗李世民,武功自然厲害,毛主席曾評價"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朱元璋次之"。但是其文學走了南朝路線,只是堆積辭藻,乏善可陳,以至於現在的《唐詩鑑賞辭典》都不曾收錄他的作品。他有一首《

入潼關》可供鑑賞。

崤函稱險地,襟帶壯兩京。霜峰直臨道,冰河曲繞城。

古木參差影,寒猿斷續聲。冠蓋往來合,風塵朝夕驚。

高談先馬度,偽曉預雞鳴。棄繻懷遠志,封泥負壯情。

別有真人氣,安知名不名。

這首詩,一點靈氣都沒有,說它沒有靈氣,是沒有自己獨特的觀點。能讓臣子怕馬屁的地方,是用典故頗多,顯得自己很淵博。詩裡面的馬度,說的是公孫龍用"白馬非馬"的邏輯,混函谷關稅的典故,雞鳴是孟嘗君靠雞鳴狗盜逃出函谷關的典故,棄繻是西漢終軍西遊入關誓不復還的典故,封泥是東漢王元勸隗囂"一丸泥東封函谷關"的典故。至於真人氣和名不名,是紫氣東來過函關的李耳和他的道德經裡"名可名,非常名"。看來李世民的諡號文皇帝,和文采無關,更多是將他治國的理念系統化而已。

至於宋太祖趙匡胤,文采更是乏善可陳。據說這位赳赳武夫有一天也想作詩,於是想出了兩句"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萬國明"。是詠月的,的確有有帝王氣勢,然而卻卡殼了,搜腸刮肚也想不出下面兩句了。臣子們不好續下去,於是拍馬屁打圓場說,這是千古絕對,續不了的,才算把事過去。這是趙匡胤的文采。

下面該李存勗展示文采了。先上圖:

天驕折翼李存勗(xu)

一葉落

一葉落,搴珠箔。此時景物正蕭索。畫樓月影寒,西風吹羅幕。吹羅幕,往事思量著。

見一葉落而知秋,畫樓月影西風,今夜難眠,這全然是才子佳人心腸啊。

憶仙姿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鳳。長記欲別時,和淚出門相送。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不看作者,還以為是婉約派柳永的郎情妾意呢!卻不知這位作者,是位帝王,是楚霸王項羽一樣在疆場上喑嗚叱吒的無敵戰將!中學時曾有一篇課文《揮手之間》,最後說戰士們吟誦著"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冒著炮火向全國進軍。詩詞對理想主義者的戰士激勵如此!

天驕折翼李存勗(xu)

無獨有偶,另一位帝王的詩詞對他的戰士也有這樣的激勵功效。《五代史補》中說,"前後隊伍皆以(李存勗)所撰詞授之,使揭聲而唱,謂之御製。至於入陣,不論勝負,馬頭才轉,則眾歌齊作。故所凡鬥戰,人忘其死,斯亦用軍一奇也。"可惜這些鼓舞士氣的壯辭,沒有流傳下來,這些辭,一定是可以和《沁園春》相媲美,豪氣干雲,動人心思,讓人熱血沸騰,絕不是上面抄錄的這兩首那樣纏綿悱惻。毛主席也有纏綿悱惻的章句,如"汽笛一聲腸已斷","人有病,天知否?"可婉約程度,不及李氏,至於辭之雄壯,從李存勗能讓戰士"人忘其死"來看,至少和毛主席在伯仲之間。而"善騎射,膽勇過人"的李存勗,帝王中武力值最多隻在項羽、冉閔之下。文才武力結合起來,他應該是得分頗高的帝王。

然而這樣一位奇才,一位天之驕子,最終卻落得了個身死國破的下場,其中的原因,值得研究和思考。

《新五代史》上說,李存勗是李克用的長子。當初李克用破孟方立於邢州,還軍上黨,置酒三垂岡,伶人奏《百年歌》,至於衰老之際,聲甚悲,坐上皆悲愴。時李存勗在側,方五歲,李克用慨然捋須,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兒也!後二十年,其能代我戰於此乎!"李存勗年十一,從李克用破王行瑜,遣獻捷於京師。唐昭宗異其狀貌,賜其鸂鶒(紫鴛鴦)卮、翡翠盤,而撫其背曰"兒有奇表,後當富貴,無忘予家(李克用被賜姓李)。"《北夢瑣言》載,唐昭宗說他"此子可亞其父。"時人號為亞子。故亞子也成了李存勗的小名。(李存勗)"及長,善騎射,膽勇過人,稍習春秋,通大義(看來稍是略微一學就懂的意思),尤喜聲音歌舞俳優之戲。"

歐陽修開篇就把李存勗的文武雙全和愛好都寫出了。李存勗的人生也是在這幾個天賦之間發展的。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愛好演戲的後唐莊宗就是把戲帶入了他的霸業,遊戲人生,最終卻被人生遊戲了,這便是他的人生軌跡。人生如戲,所以無所畏懼,戲如人生,所以無一事認真。

李克用和朱全忠爭奪對唐皇室的控制權,連年戰爭。後朱全忠奪李克用三鎮,兩圍李克用老巢太原,李克用憂鬱中病死,李存勗即晉王位,時年24歲。他平定了叔父們的叛亂後,便開始大展身手了。按歐陽修的《伶官傳序》中說,李克用將終之時,賜李存勗三支箭,言道:梁,我的仇敵。燕王(劉仁恭),我扶持的。契丹,我的兄弟。他們都背叛了我,我死不瞑目。給你這三支箭,別忘了我的大仇。後來莊宗捆著燕王夫子,用匣子裝著梁國君臣的頭顱告祭太廟,擊退契丹的侵擾,算是完成了父親的遺願。然而他的敗落也是從這時開始了。

當時李克用的部屬親軍都是沙陀族人。這些人不論在李克用自己的河東境內還是境外,都專愛掠奪,無紀律可言。李克用大敗於朱全忠後不敢出境,這群沙陀強盜作踐河東人民更甚了。李存勗勸老爸整頓紀律,李克用說,這些人跟著我征戰數十年,我沒錢養他們。現在四方諸侯都在重金招募勇士,我管嚴了,他們就走了,誰來給我守河東?

天驕折翼李存勗(xu)

李存勗接手時,面臨的就是這樣一群難以駕馭的驕兵悍將,一個強盜集團。也不知道他用的什麼手段,很快讓這群野蠻人接受了嚴明的軍紀。他訓練士卒,令騎兵不見敵人不得騎馬;部署既定,誰也不準違背;分路行軍,不許遲到過期。凡違軍令,一定斬首。李克用哄著供著生怕飛了的野蠻人,被他訓練成紀律嚴明的敢死之軍。

朱全忠的後梁是李存勗的勁敵。908年李存勗接手晉王王位的時候,後梁壓著他們打。李存勗接手後,情況開始逆轉,變成壓著後梁打,直到後梁亡國。

李存勗立國第一戰,便是在三垂岡。當時晉國李克用新喪,李存勗剛剛平定了叔父李克寧的政變陰謀,大將周德威也被他從前線調回救急。見晉國內亂,梁國開始懈怠。李存勗對諸將說,梁人幸災樂禍我國的大喪和內亂,欺負我年少即位,不會有什麼作為,必然鬆懈,應該出其不意的去打他們。於是發兵趨上黨,路過三垂岡,李存勗說,這就是先王置酒的地方啊。當時趁著大霧,晉軍進攻上黨的夾城,大破梁軍,此役斬首萬餘級,虜梁將三百,獲糧草百萬石。李存勗凱旋祭告太廟。朱全忠聽到敗績說:"生子當如是,李氏不亡矣。吾家諸子,乃豚犬耳!"

910年,梁晉爭奪成德鎮,在高邑大戰。李存勗親自上陣,身先士卒,晉軍勇氣百倍,短兵相接,無不奮力,梁軍大敗奔走,從戰陣到柏鄉數十里,殭屍枕藉,敗旗折戟,所在蔽地。是役斬首梁軍兩萬級,獲馬三千匹,鎧甲兵仗七萬,輜重無數,擒梁將二百八十五人,盡殲梁軍精銳(樑龍攘、神威、拱辰等軍,每一人鎧仗,費數十萬,裝以組繡,飾以金銀,使人望而生畏。足見梁朝在上面下了血本)。從此戰爭的天平開始向晉傾斜。911年,打了一輩子仗的朱全忠(先是參加黃巢起義,後投降唐朝,剿滅黃巢,再後在中原一小片四戰之地打出了天下,滅唐朝成為皇帝。他以前叫作朱溫,降唐後賜名朱全忠,滅唐稱帝后改名朱晃),親自帶兵到魏縣抵擋晉軍。有人誤報說沙陀人來了,梁軍就開始逃散,嚴刑不能禁止。後來發現是誤報,梁軍才平靜下來。朱全忠見梁軍被沙陀人嚇破了膽,知道大勢已去,暴躁的性格變的更加暴躁,往往因小事殺功臣老將。912年,李存勗攻幽州劉守光,朱全忠率大軍號稱五十萬來救。行至觀津冢,見成德鎮空虛,想趁機拿下。成德鎮數百巡邏兵前來,梁軍報告說晉軍來了。朱全忠連帳幕都來不及收起,急忙引兵往棗強與攻城的梁將楊師厚合軍。晉將率數百人趁黃昏衝踹營,梁軍驚擾。有人向朱全忠說晉國大軍到了,朱全忠大驚,燒了營盤,連夜逃奔一百五十里,損失軍資、器械無數。知道真相後朱全忠懊惱得一病不起,說自己死後兒子們一定不是李存勗的對手,自己死無葬身之地了。從此縱情女色,以求速死,連兒媳婦都不放過。朱全忠被自己的兒子殺了後,梁亡於晉只是時間問題了。


然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梁滅晉還是費了不少周折,這些戰爭中,李存勗每每親自衝鋒陷陣,多次遇險。德勝城下,他就幾乎戰敗被俘。屬下數次勸他不要犯險,都被他擋了回去。你死我活的搏殺,不過是一場場能讓他亢奮的刺激遊戲。922年,李存勗大破耶律阿保機率領契丹援梁軍。923年,李存勗自立為皇帝,國號唐,是為唐莊宗,同年滅梁。

兼併了梁朝的後唐,使李存勗有了更大的人生舞臺。然而本可勵精圖治繼續統一天下的他,卻把舞臺當作了戲臺,讓自己的衰敗伴隨著輝煌同時到來了。這一點上,他和黃巢、李自成區別不大。

借用後世朱元璋的話說,自己治國兢兢業業,宵衣旰食,還生怕有辦不好的地方。他的對手們,才打下一塊地盤,就縱情享樂,當起了甩手掌櫃,怎能不會敗亡?李存勗沒有朱元璋這樣的苦心。朱元璋認為帝王不是來享樂的,是來幹大事的,李存勗覺得貴為帝王,就該為所欲為。

自古亡身滅國的帝王,往往是因為成了獨夫民賊。所謂民賊,就是盤剝老百姓太厲害了,老百姓造反是死,不反也是死,只能魚死網破的拼一拼;所謂獨夫,就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精英官僚也開始反對他了,龐大的國家機器失去了控制,只能成為孤家寡人了。能同時成為獨夫民賊的人並不多。隋煬帝楊廣就是先例,他能帶兵平定江南俘獲陳叔寶,用他自己的話說,單憑詩詞文章也能作皇帝,權謀更是一流,能把雄猜的楊堅玩弄於股掌之間。李存勗的文章武功,不在楊廣之下。這樣優秀的人物,根本不需要聽聽別人的意見。滅梁之後,英武絕倫的李存勗就走上了這樣一條道路。

先說民賊。唐朝中期開始的藩鎮之亂,黃巢大起義,朱李兩方十幾年的拉鋸戰,早就讓中原地區的人民丁壯死沙場,老弱填溝壑,民力承擔已經到了極限。老弱牛馬一樣耕作,所得還不夠納賦稅。孔謙給李存勗籌措軍餉,急征重斂,百姓吃糠咽菜、賣兒賣女也完不成賦稅,孔謙卻因為能幹獲得了李存勗的大信任。有意思的是,即位之初,李存勗每"於路遇飢寒者,必駐馬而問臨之,於是人情大悅,王霸之業,自玆而基矣。"李存勗明顯在和孔謙演雙簧,這一點真沒辜負他的演戲天分。在愛護民力這一點上,他不如朱全忠。好在連年征戰,民間丁壯都被抽走當兵,加之軍閥割據,農民再想王仙芝、黃巢那樣的大規模造反也難了。加之滅了梁朝,強敵不在,勇武的李存勗也不怕幾個農民造反了。


至於獨夫,是李存勗滅梁之後開始的。如果說李存勗在軍事上還是個無敵先鋒將的話,那滅梁後,銳氣全失,唯以享樂為是,政治上暮氣沉沉,把唐朝末年的政治惡習全部恢復了。其實一個君主享樂些也沒什麼,只要不是自己享樂了,能讓整個統治階層雨露均霑,統治基礎就不會出現大問題。當年的齊桓公,以國家一半的費用自養,也沒有出大事,就是因為跟隨他的士大夫們都得到了好處。換句話說,會分錢的老闆自己奢侈一些也無妨。可是李存勗不同,跟他九死一生打江山的將士們,把他抬上了皇帝寶座,自己卻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得到的是一個權力膨脹的皇帝而已。早知如此,還不如不捧他當皇帝。

梁朝的大將王彥章曾經說,李亞子就是一個鬥雞小兒,何足懼。的確如此,李亞子只是把戰鬥當作鬥雞尋樂子。文武全才的他,眼裡全然沒有敬畏。上不敬天,中不敬臣,下不敬民,跟隨梁朝覆亡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921年,李存勗籌備做皇帝,開始尋找唐朝舊臣。先是唐禮部尚書蘇循來投奔。這個蘇循,曾籌劃唐昭宣帝禪位給朱全忠,自認為有大功,想做宰相,卻被朱全忠趕了出來,理由是他出賣主子。可惜蘇循不久便死去,沒當成後唐的宰相。923年李存勗稱帝后,選唐朝著名士族豆盧革、盧程做宰相。亂世中恢復秩序,卻只是恢復了名門望族的秩序,那其他人的位子在哪裡。當年大字不識的石勒,讓人讀史記,聽到有人建議劉邦分封六國的後人為王的時候,連說不可。能寫出婉約、雄壯辭賦的李存勗,政治眼光確實不夠前瞻。

當年錢鏐想把在他那裡避難的25個宦官送還給稱帝的朱全忠。朱全忠說新朝正在革弊,不要這種人。誠然,從前李克用和朱全忠爭奪唐王朝的控制權的時候,朱全忠依靠的是朝官,李克用依靠的是宦官,可能李存勗對宦官有感情吧,他又把操持皇帝生死廢立的宦官請回來了,他蒐羅了一千多宦官,和伶人一起作為自己的心腹。把這些人作為心腹,也是有道理的。如果把一個王朝比喻成一個公司的話,那朝臣就是公司的員工,他們不但要忠於老闆,也是忠於公司制度,還有自己的個性;而宦官則是老闆家的家奴,他們更能體貼老闆,也更聽話,用起來更順手。

酷愛演戲的李存勗把戲帶入生活、帶入政治治國,最著名的典故就是"李天下"了。

李存勗從小就喜歡演戲,稱帝后依舊粉墨登場,和優伶們同臺演出,渾名叫做"李天下"。一次演出,他自呼"李天下,李天下"。這時一個優伶上去就給他一個嘴巴,說:"理天下的只有一個,你怎麼叫兩個。"群臣震驚,李存勗卻很高興,覺得優伶言之有理,重賞了他。身為天子,應該是尊貴神秘不可琢磨,李存勗如此狎辱自己,誰還會尊重他?

受寵的伶官出入宮廷,辱弄朝官(連李天下都可辱弄,還有何官不可辱弄),群臣是敢怒不敢言。有一個叫做景近的伶官更是受寵,專門替他打聽宮外的事情,成了李存勗的耳目。這下子朝官和四方藩鎮爭著賄賂景近,讓他在皇帝面前說好話。對那些沒送禮的,自然會說壞話了。也許李存勗會說,景近一個伶人,又不接觸百姓,對官員也不能賞罰,就是撈些銀子,最終也會花出去,有什麼大害呢?

讓王夫之的《讀通鑑論》來解答一下吧。

昏主則曰:"外戚宦官,內侍禁闥,未嘗與民相接,惡從而朘削之?且其侈靡不節,間行小惠,以下施於貧乏,何至激而為盜?其剝民為盜者,士大夫之貪暴為之也!"

夫惡知監司守令之毒民有所自哉?

紈絝之子,刑餘之人,知諛而已,知賄而已;非諛弗官也,非賄弗諛也,非剝民之膚弗賄也,則毒流四海,填委溝壑,而窮困之民無所控告。猶栩栩然曰:"吾未嘗有損於民,士大夫吮之以為利,而嫁禍於我以為名。"(朝臣與近臣,開始彈劾)相激相詆,(近臣)挾上以誅逐清流,而天下箝口結舌,視其敗而無敢言。漢唐宋之浸敗而浸亡,皆此由也。其能禁此矣,則雖有奪攘之禍,而民不被其災。故司馬篡曹,潛移於上而天下不知。

李存勗還恢復唐朝舊制,宮內各執事和監軍全用宦官。執事奪了士人的仕途,監軍侮辱並侵奪各節度使的權力。而他寵信的伶人,"軍機國政,皆與參與",王朝必需依靠的士大夫階層和武將對他怨恨了。

李存勗又仿唐朝舊制,分天下財富為內外府。州縣稅賦入外府,充軍國經費;藩鎮貢獻入內府,供皇帝私用和賞賜近臣。外府常入不敷出,內府卻財物堆積如山。這樣一來,軍士得到的犒賞微薄,甚至衣食不足,心懷怨恨,想換主人。這樣李存勗賴以支撐政權的軍隊也開始怨恨他了。

李存勗聽信宦官的說法,說唐朝時候宮女萬人,現在宮女太少,宮廷空蕩,所以鬧鬼,應該增加宮女充實後宮。於是他派宦官、伶人到民間強搶民女,不管是什麼人,見美女就搶。他從魏州回洛陽,魏州諸軍營婦女被搶去千餘人。魏州是晉與梁作戰的根據地,李存勗的親軍銀槍都多是魏人,這樣他的基本支持力量和禁衛軍都怨恨他了。他所信任的和擁護他的,只剩下伶官和宦官了。

《易》之剝卦䷖,為一陽凌駕五陰之像,身為天子的李存勗,就是上九,下面的五陰,都是和他離心離德的臣民。故曰:"不利有攸往。"這樣的統治基礎,實在不敢有大作為,否則有控制不住局面的危險,動則亂,不動還好一些。故《象》曰:"山附於地,剝。上以厚下安宅。"剝之上九曰:"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其《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剝的形象是山附於地,在我看來更像是地面上的沙堆,帝王就是沙堆的尖尖。想要地位穩,最好靜止不動,挖下面的沙子來補充自己,弄不好會讓自己更快垮塌。

處上九之位的李存勗,如果能"碩果不食",自己能和部下功勳們分享勝利的果實,那部下會擁護他;如果自己吃了獨食,不與部下共富貴,那就是小人了。小人剝廬,就是賠的房子都沒了。這就是歐陽修在《伶官傳序》裡說的"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身死而國滅,為天下笑!"

世上事,無非天理人倫耳。李存勗的路子,只會按照《剝》的路子演繹下去了。即使是在《乾》卦,上九也是"亢龍有悔",因為"盈不可久也",因為"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六爻皆陽的乾卦尚且如此,何況是是一陽御五陰的剝卦?

能文能武的李存勗,驕傲而妒忌,不允許別人比自己強。用李世民的話說,不嫉妒自己的臣子是他自己的優點,可見君王的心思,希望臣子能幹,但又不能比自己能幹。這樣的君王,必然有功不賞,疑忌功臣。伶官宦官乘機挑撥,這樣的君臣組合,翻臉是早晚的事兒,可是李存勗偏偏又慢半拍,被人家先下了手。

早在916年,李存勗和梁將劉郇在河北決戰。梁末帝使王檀率兵三萬偷襲晉陽,想端了李存勗的老窩。當時晉陽沒有守兵,留守張承業發動市民守城,形勢十分危急。已經退休的老將安金全自告奮勇,得到張承業允許後,帶領自家其其他退休將領的子弟數百人,出城擊退梁軍。昭義節度使李嗣昭派勇將率精騎五百人馳援,聲稱昭義鎮大軍隨後就到,逼退了梁軍。李存勗沒有賞賜安金全,理由是不是奉命行事,但是前方的將士,還是得到了犒賞,李存勗的理論,也還將就的過去。滅梁的那一年,李嗣源(李克用的養子)率養子李從珂當先鋒,攻入開封。李存勗喜極,牽著李嗣源的衣裳,蹭著腦袋說,我得天下,是你父子的功勞,我要同你共天下。滅梁後,他卻伸出兩隻手對功臣說,我從這十個指頭得天下。意思是自己白手起家,沒功臣什麼事。他不賞功臣,卻任用伶官做刺史,功臣莫不憤怒。李嗣源受猜忌最重,被留在洛陽,幾次遇險,幸虧宦官李紹宏保護才得免。周圍的吳、荊南、南漢等國見晉滅梁,感到震驚,派使者來刺探政情,結論都是唐帝驕矜,功臣解體,好田獵,迷女色,不會長久。

已然成了獨夫民賊,李存勗卻渾然不覺。但是他眼光還是可以的,他能看到蜀主王衍荒淫無道要滅國,只是看不到自己比王衍強不到哪裡去。

925年,李存勗派長子李繼岌和謀臣郭崇韜率兵六萬攻蜀,郭崇韜是實際指揮者。唐軍自鳳翔入大散關進蜀境,只帶十日軍糧。可是蜀軍紛紛迎降,供應軍糧,自出徵到蜀主王衍投降,只70日。李存勗沉迷於自己的政治眼光的時候,他的後唐也要步前蜀的後塵了。

滅蜀後,關於蜀地人員的安排發生齟齬,在洛陽的宦官,受先鋒康延孝的賄賂,向李存勗和劉皇后進讒言。李存勗信疑參半,劉皇后密令李繼岌殺郭崇韜。

郭崇韜被殺後,功臣舊將莫不疑懼,謠言大起。魏州軍怨李存勗不賞舊功,擁指揮使趙在禮趁機據魏州作亂。李繼岌正與滅蜀後又想割據的康延孝作戰。李存勗一時找不到良將,只好啟用李嗣源,讓他率領一部分親軍去攻魏州。親軍又號從馬直,是李存勗從各軍挑選的精銳。從馬直的指揮使是伶人郭從謙,曾認郭崇韜作叔父。郭崇韜死後,郭從謙曾為其稱冤。做戲慣了的李存勗曾對郭從謙玩笑說,你為什麼背了我去投靠郭崇韜?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郭從謙卻不敢把這當作玩笑話了,於是加緊鼓動親軍作亂。李嗣源率軍到魏州城下,準備第二天攻城,當夜親軍發生譁變,擁李嗣源為主。本來叛亂的趙在禮趁機擊散親軍,擁李嗣源入城。這時候的李嗣源還沒有反意,他託故逃出,在魏縣收集散兵。後來在女婿石敬瑭的鼓動下,李嗣源奪取開封,據形勝之地反抗李存勗,李嗣源才下定決心自立。河北州鎮都歸附李嗣源。李嗣源開始向洛陽進軍。

李存勗在洛陽,開始還想收買軍心。宰相豆盧革率百官請出內府金帛勞軍,被攔下不報。識天文者稟報"客星犯天庫,宜散府藏。""流星犯天棓,主御前有急兵。"李存勗有些急了,在便殿中撮合宰相和皇后。劉皇后拿出了兩匣子首飾和兩個銀盆,牽出了皇子滿哥等三人說,外人都傳宮中金銀無數,可都賞賜諸侯了。現在就這麼多東西了,你們拿去連孩子一起賣了勞軍吧!豆盧革等驚恐退下。遇見這樣的小氣皇帝,無賴皇后,吃糧當兵的將士們怎麼還能鼓起士氣?李存勗只能另外籌錢,宰相、宦官、伶官景近等也獻出金帛,賞賜軍士。軍士拿著賞賜罵說,這些東西有什麼用?我們的妻兒早餓死了!李存勗帶兵向開封進發,到了中牟,聽說李嗣源已經入開封,諸軍歸附,知道大勢不可挽回,下令退回洛陽。兵士沿路逃散了一半。過罌子谷,道路狹險,每遇見兵士,他總好言撫慰,說魏王李繼岌剛從西蜀運來金銀五十萬兩,都賞給你們。衛士們回答,遲了,沒人感念聖恩了!李存勗只能流涕而已。

宰相和宦官勸李存勗親去扼守汜水關,等魏王李繼岌到來,李存勗同意這個方案。他們定期出發,步騎兵先在城外等候,這時伶官郭從謙率從馬直攻入宮城,近臣宿將都潛逃了。李存勗率十餘人力戰,格殺數百人,後被亂箭射死,左右奔散,只一人撫尸慟哭。李存勗死後,劉皇后也投奔他人。

天子淪為獨夫民賊,獨夫民賊淪為孤家寡人,最終親信和妻子都離他而去。

一代天驕,至此折翼!

進退失據的李繼岌也被叛軍殺死。

歐陽修說李存勖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原因是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其原因就是智勇無雙,視天下人入草芥,如螻蟻,如雞犬,就是不是人。

《舊五代史》評價他說"莊宗以雄圖而起河汾,以力戰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國祚中興,雖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圖受命,亦無以加也。然得之孔勞,失之何速?豈不以驕於驟勝,逸於居安,忘櫛沐之艱難,徇色禽之荒樂,外則伶人亂政,內則牝雞司晨。靳吝貨財,激六師之憤怨;徵收輿賦,竭萬姓之脂膏。大臣無罪以獲誅,眾口吞聲而避禍。夫有一於此,未或不亡,矧鹹有之,不亡何待!"

毛主席曾手書清人的三垂岡詩如下,

英雄立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隻手難扶唐社稷,連城猶擁晉山河。

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

蕭瑟三垂岡下路,今人猶唱百年歌。

據說主席暮年,聽這個曲子,老淚縱橫,對身邊人說,我現在是鼓角燈前老淚多啊。

鼓角燈前老淚多,他是自比李克用呢?還是自比文才武功和自己在伯仲之間的李存勗?亦或是把毛岸英比作了李存勗?要是毛主席做李存勗的老爹,一定會改正他性格中的毛病的。

膺天命可以改變天下,卻不能改變天命。從毛主席對毛岸英的刻意鍛鍊來說,哪裡不是父親對奇兒的苦心?

可惜,命也命也,非一人之命,變一人之命而改天下人之命,非人力所能及也。

--2019年2月13日星期三 乙亥年第一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