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環保人:打好藍綠交織生態底色

雄安環保人:打好藍綠交織生態底色


閱讀提示


要在“一張白紙上”建造一座高質量現代化新城,鋪就這幅千年畫卷的底色,無疑是最重要的起筆。


而有一群從事生態治理的人,就在為雄安新區的生態建設而忙碌。


從他們手中,“千年秀林”開始慢慢生長,白洋淀越發秀美……他們要構築起雄安藍綠交織最富魅力的生態底色。


雄安環保人:打好藍綠交織生態底色

3月20日,無人機拍攝的白洋淀引黃大樹劉泵站。河北日報記者趙傑攝


一天當三天過,給新區築起一圈安全屏障


3月19日,容城縣南拒馬河防洪治理工程(容城段)三標段,工地現場車輛穿梭、機器轟鳴,工人們戴著口罩、安全帽正緊張有序地作業。


“我們要搶抓汛期來臨前的黃金施工期,如期高質量完成工程建設,築牢千年大計安全屏障。”雄安集團生態公司相關負責人李青山說,這個春節假期,南拒馬河的防洪治理工程一直沒有停工。


南拒馬河防洪治理工程是雄安新區起步區北部重要的洪水防線,是雄安新區建設發展的支撐性、基礎性工程,2019年4月進場施工。


記者眼前是一條橫亙東西的寬闊大壩,“精築千年大堤 彰顯雄安質量”的醒目橫幅迎風招展。這不是一條普通的堤壩,從設計之初,就將高標準建設、生態建設、數字化建設的內在要求“嵌入”,成為智慧雄安在城市安全方面的一個範本。


“土堤填築採用防滲性好的壤土分層填築,確保壓實度達到96%以上。”李青山介紹,土堤要歷經20多層填築,每一層填築壓實後都要取樣,經施工單位、監理單位、業主單位、新區質監站4級檢測合格後,方能進入下一層填築壓實。


“如果將防洪堤只是理解為堅固的‘土埝大壩’,那是還停留在過去的認知裡,新區的生態防洪堤就是風光優美、功能齊全的休閒大道,無論行駛或是漫步,都將是一段美妙的觀光之旅。”李青山表示,環起步區的百公里生態防洪堤,將被打造成百里連通的公共活動空間。


李青山介紹,南拒馬河堤防結合生態廊道建設要求,探索出一條堤身生態防護、防浪林、防護林帶,以及堤防巡視維護道路、防汛屋、其他管理站所等與河道生態建設有機結合的生態堤工程佈局方案和設計思路,最終將防洪需求與公共生活相融合,形成“五道”“雙線”,即車行道、騎行道、跑步道、漫步道、探索道,愜意划船線、觀澱遊船線。


李青山原來是省交通規劃設計院的一名設計師,2017年,在完成津石高速的設計之後毅然辭職,投身到雄安新區的建設中來。常年的案牘工作讓李青山並不善言談,但說起自己負責的幾個工程,卻滔滔不絕。


“來雄安新區三年了,我比任何人都著急看到一個嶄新的城市崛起。”李青山說,在雄安,人們看到新區表面上是平和的、安靜的,而它的內裡,早已動力澎湃、高速運轉。這三年,他一直“把一天當三天過,天天圍著雄安新區周邊轉”。


南拒馬河向南40多公里,跨越整個白洋淀,雄縣七間房鄉大樹劉莊村,白洋淀引黃大樹劉泵站(白洋淀引黃泵站),觀光平臺上人來人往。3月20日,白洋淀引黃大樹劉泵站工程已經接近尾聲,這是雄安新區設立後的首個永久性水利工程。


目前,泵站觀光平臺、道路綠化等配套項目建設正在加快推進。


“遠看,泵站主體像一個飛流直下的瀑布。”李青山說,設計寓意為“黃河之水天上來”,外觀造型上利用新型建築材料營造出直瀑的樣式,猶如黃河之水從天上滔滔而下。


白洋淀引黃泵站是引黃入冀補澱工程末端入澱口。2019年,穿越482公里奔流而來的1.5億立方米黃河水,源源不斷地輸入澱區,成為白洋淀生態補水重要且穩定的水源。


“白洋淀引黃泵站是一個樞紐,一方面,它成為白洋淀生態補水重要且穩定的水源;另一方面,白洋淀豐水期時,還可以通過泵站為澱區外反向補水。”李青山說。


雄安環保人:打好藍綠交織生態底色

3月19日,李青山在白洋淀引黃大樹劉泵站內巡查泵房。河北日報記者趙傑攝


跟著“千年秀林”一起長,為雄安打下綠的底色


3月19日14時,正是一天中最暖和的時候。“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區秀林驛站廣場上,拉歌唱戲的、曬太陽拉家常的村民,陸陸續續集中起來。


新區高小王村護林員高建勳比跳廣場舞的村民更有精神頭。昨天一場大風,吹得路邊廣告牌都倒了,高建勳放心不下林子裡的樹,帶上工具巡查起來。


高建勳負責的這片林子裡,山桃開得正豔。一到下午,從緊張疫情中緩過神來的人們,都結伴趕來看桃花。


人多的時候,高建勳心裡很糾結:這批山桃,是他三年前親手種下的,眼看著原來的莊稼地變成了“桃花源”,他願意人們跟他一起分享春日美景。可是總有按捺不住的遊客,要拉下樹枝聞聞花香,甚至想偷偷摘下幾朵桃花帶回去。每到這時候,笑吟吟的高建勳總會板起臉,以衝刺速度跑過去:“看可以,可不能摘啊!”


這些樹,在高建勳眼裡,比金子都金貴。


金貴在哪兒?


高建勳說,他家有幾畝地,過去種小麥、玉米,“不算人工,一年兩季收入1100多塊錢。”新區設立後,先行植樹造林,他家的地轉為合作造林用地,每畝每年收益1500元。


造林用工優先當地農民,高建勳不種地,也不用出去打工了,經過統一的培訓,搖身一變成了造林工人。“原先種地都是一把好手,學這些更是沒問題。”高建勳說,村裡共1000多畝地轉為林地,許多村民種樹增收,鼓了腰包。


如今,“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區基本已經成林,松樹、山桃、海棠、五角楓都已經鬱鬱蔥蔥,高建勳的工作從造林轉向養護,春季的主要任務是防火、澆返青水、整地除草、防治春尺蠖、美國白蛾。


更重要的是,高建勳居住的村子,如今已被“千年秀林”所環抱,“樹多了,斑鳩、野鴿都回來了。人在林子裡住著舒服。”


先植綠、後建城,是雄安新區建設的一個新理念。“千年大計”從“千年秀林”開始。“能為雄安新區種樹、植綠,咱乾的可是大事。”


2017年秋季,雄安新區啟動了以建立城市森林為目標的“千年秀林”工程。與傳統的城市造林不同,新區的“千年秀林”以近自然林為主,截至2019年年底,已累計完成造林31萬畝,植樹1700萬棵。未來,新區森林覆蓋率將由現在的11%提高到40%。


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公司的工作人員楊尉棟介紹說,2020年,雄安新區“千年秀林”計劃植樹造林10萬畝,主要包括環澱林帶、河流生態廊道、道路生態廊道和部分林地斑塊及生態溼地遊憩林等規劃林地。


1992年出生的楊尉棟,見證了雄安新區“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區(時稱9號地塊一區造林項目)造林工程的起步,“如同在一張白紙上作畫,雄安新區建設的第一筆,濃重地塗上了一片綠色。”


對於未來“千年秀林”的圖景,他描摹起來更充滿熱情。


“過去一些地方先建房、再配綠,綠色只是裝飾品。而新區不同,藍色水域,綠色植被,藍綠空間的比例較大,新區更像一顆珍珠嵌在綠色大地上。”楊尉棟指著秀林驛站內的展板說,“一澱、三帶、九片、多廊”支撐新區生態格局,勾勒出了一座未來之城的綠色圖景:白洋淀發揮生態涵養功能,環白洋淀、環起步區、環新區分別建起綠化帶;在城市組團間和重要的生態涵養地區,孕育9片大型近自然森林;沿主要河道和交通幹線兩側建設綠色廊道。


楊尉棟介紹,今年新區植樹造林將重點建設城市組團間和重要生態涵養區的林地斑塊,以增強碳匯能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錨固新區生態格局、穩定城鎮開發邊界,發揮生態涵養功能。


雄安環保人:打好藍綠交織生態底色

3月19日,任小峰駕駛快艇,在澱區內打撈漂浮垃圾。河北日報記者趙傑攝


村幹部身兼河長,還“華北明珠”一澱碧水


3月19日,安新縣東澱頭村,村黨支部副書記任小峰剛剛安排完村口防疫檢查站的換班工作,轉身上了碼頭上的快艇。


作為華北平原最大淡水溼地系統,白洋淀有143個澱泊星羅棋佈,3700條溝壕縱橫交錯,對維護華北地區生態環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被譽為“華北之腎”。


東澱頭是澱區內的純水村之一,汙染防治和生態治理的任務格外艱鉅。任小峰的另一個身份,是澱區的河長。


快艇駛出碼頭,向澱區深處駛去。東澱頭村有2600畝水面,遠遠望去,淡藍色的水面在目光盡頭與藍天相接,中間是一條黃色蘆葦勾勒出的金線。


站在快艇上的任小峰舉起一把大筢子,狠狠地扒向船頭的一塊漂浮泡沫板。“我們河長的任務,是打撈澱內及河道四周的漂浮物,監控亂挖亂採、亂排亂放、私搭亂建。”任小峰說,經過幾年來的治理,東澱頭澱區的圍堰、違建、亂排放、水產養殖情況基本杜絕,目前的主要汙染物就是漂浮物。


儘管村裡事務繁多,但每週駕上快艇,繞著自己負責的水面跑上幾圈,順手撈上幾塊漂浮物,已是習慣。


“一澱水一澱銀,一寸蘆葦一寸金。”白洋淀的生態治理,讓世代依水而居的村民們有失有得。


“比如生活汙水排放,以前各家都是直排到澱裡,多少年來都是這樣。”45歲的任小峰是土生土長的澱區人,他說,為了治理白洋淀,不讓一滴汙水流到澱裡,村民們硬是改掉了千百年來的生活習慣。


如今,村裡已建成5套汙水處理設施,通過管道將每家每戶的生活汙水收集起來,用先進的生物技術進行集中處理,日可處理生活汙水近50噸,處理後的汙水水質能達到一級A標準,完全能夠滿足村裡汙水處理的需求。


為了治好白洋淀這一澱水,雄安新區“內外”兼顧,一大批治理項目開工。


澱區外,白洋淀上游入澱河流水環境綜合整治有8個項目,主要為府河入澱口溼地水質淨化工程和孝義河入澱口溼地水質淨化工程、白洋淀退耕還澱生態溼地工程、唐河入澱口溼地建設與生態修復工程以及府河、孝義河、瀑河、萍河(新區段)河道綜合治理項目和導汙治汙渠建設等。


澱區內,環境綜合治理也有8個項目,主要為白洋淀78個村汙水垃圾廁所等環境問題一體化綜合系統治理先行項目、白洋淀圍堤圍埝治理、白洋淀底泥生態清淤試點工程、白洋淀蘆葦等水生植物平衡收割及資源化利用項目、白洋淀船舶升級改造與汙染控制項目、生態功能區村莊搬遷工程、澱區碼頭及航道區域底泥生態治理工程等項目。


“汙水得到處理、農家院不搞了、魚不亂養了,看似我們損失挺大,但我們得到的更多。”任小峰說。


大力整治中,白洋淀的水質開始變清了。


“鰟鮍魚肉質鮮美,過去澱裡汙染,十多年撈不著了。現在澱裡的水乾淨了,這不,它又回來了。”小時候常見的大天鵝、蒼鷺、豆雁、骨頂雞、鳳頭麥雞也回來了。


雄安生態越發“自然”

如果說雄安新區“千年畫卷”是一幅工筆畫,那麼雄安新區的生態建設,則是工筆與寫意的結合。


“綠色基底”“千年秀林”的寫意在於,用點染的筆法,打造異齡、復層、混交的近自然森林;“藍色圖層”白洋淀的寫意在於,用暈染的方式,依靠豐富的動植物多樣性,讓白洋淀由人工恢復,逐漸走向自我維持為主的治理模式。


這種寫意的核心要義,在於迴歸自然。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體現在雄安新區生態底色繪就的方方面面。


“雄安新區造的林是‘千年秀林’,所謂‘千年’,不是指我們栽的樹木能活一千年,而是說我們造的林是一個完整的、健康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裡,林子能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整個林子它能夠活一千年,活上萬年,所以叫‘千年秀林’。”雄安集團工作人員楊尉棟說,雄安新區造林構建的是平原地區大面積異齡、復層、混交的近自然森林,這在我國尚屬首例。


近自然森林是模仿自然、接近自然的一種森林經營模式,它並不是迴歸到天然的森林類型,而是通過間伐、撫育等,使林子的植被關係同天然森林相接近,把林子培養成異齡、復層、混交林,實現近自然管護。近自然讓森林擁有一個穩定、健康、多層結構的生態系統。


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存歧,最近正忙於根據“白洋淀水生生物資源環境調查及水域生態修復示範項目”的結果分析,向相關部門提出關於白洋淀水生植物科學利用和生物多樣性恢復的建議。


他的核心觀點是,白洋淀的生態修復方式,未來要由人工修復向自我修復與維持轉變。


劉存歧舉例說,白洋淀的高等水生植物約有40多種,它們是草食性、雜食性魚類的餌料之一,也是多種魚類棲居和產卵的場所,而且能吸收、富集水中汙染物,是“水環境衛士”。論淨化能力,沉水植物比挺水、浮葉、漂浮植物都更強,是水生態環境修復的關鍵。


“食物鏈完整、生態服務功能健全,是白洋淀生態環境修復的目標。”劉存歧建議,在白洋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修復過程中,要全面利用生物在水體淨化過程中的作用。因地、因澱施策,汙染嚴重的區域要有必要的人工干預,輕汙染區域則應該構建完整的食物鏈體系,依靠生態系統自我修復。比如在入澱河口區域,建設人工溼地或近自然溼地淨化入澱水質;在澱內輕汙染區域,利用魚草共生、魚蚌共生等機制延長食物鏈,恢復自然狀態,進而實現水體自我淨化、自我維持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