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日報:名樓臨波瞰長河

滄州日報:名樓臨波瞰長河

滄州日報:名樓臨波瞰長河

滄州日報:名樓臨波瞰長河

滄州日報:名樓臨波瞰長河

滄州日報:名樓臨波瞰長河

滄州日報:名樓臨波瞰長河

◆總策劃: 李 冬 趙夫鏵 張徽貞

◆主 講: 賈金柱 市規劃館館長 武建強 高級建築設計師

王立成 青年學者 王吉倉 海嶽律師事務所律師

◆主 持: 祁凌霄

◆執 行: 劉 偉 高海濤

1主 持:史載市區運河岸有三座名樓。除清風樓外,還有朗吟樓和南川樓。這兩座樓的模型現已經複製成功,能否展示一下這兩座樓的模型?複製它們,基於哪些考慮?

賈金柱:清風樓、朗吟樓和南川樓是滄州歷史上的三大名樓,朗吟樓和南川樓早已湮滅,多數人對其歷史瞭解甚少。隨著滄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加速推進,朗吟樓和南川樓的復建已作為重要文化節點提上日程。複製兩座樓的模型,就是為重現古滄州三樓鼎足盛景,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做的前期準備。

王立成:歲月滄桑中,許多偉大的建築都淹沒於歷史長河,但回溯過往,樓臺的狀貌與神韻經過研究、歸納與技術模型複製會重生。朗吟樓和南川樓便屬於此。放眼歷史,古建築復原重建、移建數不勝數,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等江南三大名樓莫不如是,僅黃鶴樓據統計就重修過31次。歷史上,朗吟樓和南川樓就有過重建,水月寺則屬於移建。滄州段大運河歷史文化景觀帶部分的朗吟樓和南川樓的複製,意義非同凡響。

2主 持:歷史上的清風樓是古滄州的名勝,當今的清風樓則是大運河畔著名的古典建築,也是滄州文化地標。朗吟樓和南川樓則是明清時期大運河畔的勝景。這三座名樓從不同角度凝聚了滄州歷史文化。請談談這三座樓的前世今生。

賈金柱:據載,清風樓始建於西晉永康年間(公元300至301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滄州歷史上最悠久的樓閣建築。當代重修的清風樓是一座集亭、塔、殿、閣為一體的飛簷斗拱、畫棟雕樑的仿古建築,樓高30米,共五層。頂層加斗拱起寶頂,外面看琉璃輝煌,裡邊看彩繪絢麗,寶頂、屋脊、重簷均採用福建特製琉璃瓦,吻獸和五脊六獸都是橙黃色,整個建築物以紅黃二色為主調,給人以金碧輝煌之感。樓西、北兩側分別建有兩層古典式配樓,形成一個完整的仿古建築群。從建好之日起,就成為滄州城區的建築地標。

王立成: 古清風樓在舊州城(今舊州鎮)西南處。遺址距城牆不遠,城外即護城河及泊澱。所以薩天錫才有“城南秋欲盡,寂寞採蓮舟”的句子。嘉靖《河間府志》:“清風樓在滄州公館內,相傳建於晉永康中,元薩天錫元統錄囚至滄州,題詩《清風樓》。”此滄州意為舊滄州。明代州治遷至長蘆,但舊文獻凡涉舊滄州,多以舊滄州或舊州或滄州代指,而新處則以新滄州或長蘆代指,尤以長蘆為多,是一種歷史傳統。

南川樓和朗吟樓是運河邊上的名樓。明清文人雅士登樓賦詩,稱頌有加。乾隆《滄州志》載,南川樓“在南關昊天觀後,今廢”。朗吟樓“在南關衛河之滸,夏月郡人多遊息於此”,與呂洞賓有關。康熙《滄州新志》亦有記述。乾隆皇帝曾登臨此樓,並留下御詩。康熙雍正時滄州劉果實描繪:“樓三楹,中供純陽像,其塑手最工,鬚眉生動,綸巾羽衣,負劍而立,飄然有神遊八極之表。右臨大河,舳艫上下,前接園林,嘉木鬱蔥,八窗軒豁,臨風洞開,洞庭飛渡之景宛在目前。”這些對於重建朗吟樓是歷史資料的支撐。南川樓也頗受歡迎。嘉靖進士馮惠在《登滄州南川樓》中的描述特別具體,詩中可知南川樓新建未久,且壯觀高大。

南川樓一帶是滄酒產地。紀曉嵐說:“必於南川樓下,如金山取江心泉法,以錫罌沉至河底,取其地湧之清泉,始有沖虛之致。”南川樓下出美酒,南川樓隨之揚名海內。康熙年間滄州大地震,造成學宮、官廨、民房等倒塌甚眾,最初的朗吟樓和南川樓衰敗還可能與之有關。南川樓到清中期已成廢址,朗吟樓在康熙時破落不堪,後雖經楊惕庵父子的推動重修,但到乾隆後又坍塌蕭條,至民國時“樓閣俱廢,片瓦無存,地址夷為菜圃。”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長蘆都轉鹽運使司由滄州轉移到天津,影響到服務業。

王吉倉:個人認為,建造朗吟樓與道教文化和滄酒文化密切相關。而有關歷史資料上也顯示了朗吟樓與呂洞賓及滄酒的關係。朗吟樓,據目前資料並不能準確始建年代。州治遷到長蘆鎮前,長蘆是重要的水路交通重鎮,不少古代建築,如水月寺、長蘆寺等在明代之前早就有,朗吟樓最初的出現時間可能會更早。如果沒有鐵證,不宜草率確定始建年代。如果非要說明,更準確的表述應是顯名於嘉靖年間。朗吟樓與長蘆鹽運司關係密切,但據現有資料不足以確定為“公產”。被長蘆鹽運司作為“公署”使用,“公用”未必“公產”。封建衙門也有租賃、借用民房的例子,如長蘆鹽運司遷到天津時,就曾較長時間租用民房。如早期是“公產”,何時成為的“私產”?而復建、重修時還需要道人去化緣募集資金嗎?這些都需進一步考證。根據詩作和志書判斷,我覺得朗吟樓似乎湮滅於清代道光、咸豐年間。

3主 持:複製兩座名樓,如何做到與文獻記載契合?遇到或解決了哪些技術問題?

賈金柱:2015年,市規劃館根據文獻及明清兩代詩詞歌賦,設計製作了朗吟樓和南川樓建築復原模型。復原工作遇到的困難超乎想象,第一沒有任何借鑑的遺蹟可循,第二沒有任何真實資料和圖片參照,只能根據古詩詞意境來確定建築輪廓。南川樓類似於“酒家”,是滄酒文化的標記。南川樓一帶運河水通暗泉,泉甘水深,釀酒佳甚,所造稱滄酒。明清時期,朗吟樓在運河南岸,郡人多遊息宴樂於此,歷來歌詠不斷。按記載,參照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樓的外形特點,南川樓建築模型分為基座加主樓結構。主樓為明三暗七的開間設計,三層帶回廊式建築,兼具賞景和客棧的功能。基座下設計荷花池,有泉水湧出,符合古詩描述的取泉水、釀滄酒、飲酒作詩的場景。朗吟樓具有“高”和“古”的建築特點,主體建築模型採用三層重簷觀景閣樓,外觀設計定位為:身姿挺拔、古香古色。

王立成: 要從考古、歷史文獻和訪問故老等多方入手,把有效信息與數字模型結合,積極穩妥地去還原恢復,保留舊有的建築藝術和歷史風貌,體現文化的韻味,使之與整體的景觀帶和諧共存。不能因技術發展而割裂傳統建築文化特質。

王吉倉:模型圖片與我想象的歷史情狀基本吻合,遵循了古代樓閣的歷史風貌,值得稱讚。細節方面,是否有必要進一步研究、挖掘歷史文化元素?如眾多詩章提到“八窗”“紅簷”“綠甍(瓦)”等,如果能進一步融入,則可最大程度接近古代面貌。

4主 持:挖掘這三座名樓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及實施復建,對滄州文化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有哪些意義?

賈金柱:南川樓樓址選在運河拐角處沖積堆積區,視線通透,承上啟下,地質情況良好,適於建設。朗吟樓選址則得天獨厚,站在朗吟樓上,能近看清風樓,遠眺滄州古城,東觀南湖勝境,俯瞰滔滔運河水。舊時,朗吟樓連接園林,鬱鬱蔥蔥,窗軒臨風洞開,有洞庭飛渡之境。它是滄州詩文化的標記,名人題詠特別多。朗吟樓、南川樓雖然樓影無蹤,然而穿過歷史的天空,宏偉而不乏精巧的朗吟樓、南川樓,似乎已經現身於運河河岸之上,高聳玉立,給滄州增添了濃郁的運河風情和鄉愁雅韻。

武建強:城市與運河共生,講好運河故事離不開古城。在歷史地圖上,城南運河東岸有幾處園林及南湖,南川樓處有多處古蹟。除了碼頭帶來了近代工業發展,這裡也是郊野公園。我工作後曾參與主持過運河城區段的規劃設計,尤其是2015年南川樓地段的改造。古人在村落、城市選址時要靠近充沛的水源,便於生活生產、交通運輸。古代運河相當於高速公路,還可在近郊形成優美的生態景觀。滄州州治明初從東關遷到運河東側,規模約是東關古城的1/4,縣城級別。遷到運河邊,一方面水源漕運得到保障,同時能拱衛京幾。明代滄州城營造時在西南側退讓了一下,文廟也放在了城外。這就促成城西南臨運河、南湖的良好生態及工商業發展的空間,在運河東岸與古城西城牆間形成了城廂繁華地帶。運河水口,即南川樓處古渡口、南川樓、朗吟樓一帶,是滄州古城的精華處,最能體現運河的豐厚人文歷史。

王立成:無論是即將重建的朗吟樓、南川樓,還是早已移建完成的清風樓,對滄州文化建設和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都是一件好事。它們的出現,不僅是某個具有歷史藝術價值和文化傳承功能的文物個體的恢復與保護,更不是簡單的開發,體現著人們對文化遺產認識的再提高,推進的過程是將歷史與科技相結合,積極建構具有滄州區域文化價值和標識的人文符號,並使之成為整個運河文化遺產景觀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府和民眾在共同營建的過程中,都會更多地瞭解滄州鄉土文化和運河遺產的內在價值,深入感受其文化魅力,增強歷史使命感,達到開發與保護的有機統一,為以後長遠規劃奠定堅實基礎,為促進本地文化經濟大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王吉倉:我輯錄了明確載有朗吟樓的文字作品,目前蒐集到約40多名作者的近50篇(首)作品。有關朗吟樓的序、疏、詩、詞、尺牘等,體裁多種多樣,獨佔鰲頭,是滄州古代眾多名樓中的佼佼者。復建滄州名樓,有利於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美好家園,提升滄州文化品位,促進精神文明。朗吟樓是傳統文化、滄酒文化、建築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明清或更早的滄州古代著名地標性建築。朗吟樓雄偉、高大,登高遠眺,鳥瞰滄州,令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有與天地相通、合而為一的感覺。在功能方面,應當能夠滿足休閒娛樂文化消費等需求。

5主 持:複製之後,還將有哪些實際動作?如何滿足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群眾的文化需求?

賈金柱:清風樓、朗吟樓和南川樓位於滄州大運河文化帶的核心區,是滄州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南湖歷史街區改造提升項目,朗吟樓和南川樓復原建成後,與清風樓三樓並立,形成大運河上一串明珠,成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點睛之作。三大名樓遙相呼應,勾勒出濱水秀麗、建築精緻、景觀通透的空間效果,成為臨河懷古的情感依託、弘揚滄州文化和觀景的絕佳地。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復活歷史建築記憶,讓滄州有根可依,讓建築有跡可循,讓運河有景可觀,將滄州人文積澱、歷史建築、城市發展、旅遊經濟充分結合,把口口相傳、詩篇留存的無形歷史變成有形的文化景觀。在不遠的將來,人們登臨南川樓、朗吟樓,遠眺運河美景,借景抒懷,一幅滄州“運河時代”的美麗畫卷將徐徐展開。

武建強:古城已無法還原,但將這個區域梳理出來,分清結構關係,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這條古道串接起古城→小南門→文廟→南湖(湖上觀燈橋)→朗吟樓→南川樓→古渡口→古運河→博施醫院的人文歷史。這一區域是滄州歷史、文化、市井生活及城市更迭的代表。復建時應慎重,宜將其精雕細琢,成為適應現代城市生活的複合型建構,不能簡單化。以期成為大運河上又一道經得住考驗的人文景觀。

王吉倉:朗吟樓當今重建,進行研究乃至後續標註等,應當正本清源,糾正錯訛,準確表述。例如,民國《滄縣誌》所謂“清高宗南巡曾登樓題詩”與乾隆《御製詩集》的內容明顯不符,屬於附會或錯訛。重建古代名樓也應堅持一分為二的原則,循古而不泥古,繼承不妨創新,結合當前的景況,有所改造和發展。原來樓高百尺,三楹,旁有岳陽閣、呂祖祠、包公祠,現在設計高度可以更高一些,層數也不必拘於三層,空間更大一些。現在周邊建築都高了,如果限於原高、原大,恐怕登眺者難以鳥瞰滄州,也難以容納更多遊人。個人認為,進行大運河開發,可以依託朗吟樓、南川樓、清風樓打造滄州歷史文化遊園圈,還應當開發運河遊船客運觀光,重現大運河的歷史風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