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祕史之(6)君主的影子一宦官

君主的性格與宦官有密切關係,在此也稍微提一下,君主和宦官之間可比喻為形象與影子,他們的關係真可謂如影隨形。

太監秘史之(6)君主的影子一宦官

我有點壞,但最壞的不是我

但自古以來影子般存在的宦官都被認為是壞人,而君主總被人用同情的眼光看成被害者,這是因為歷史上都只記載宦官罪惡的一面,但實際情形又是如何呢?

在三國演義裡,曹操曾嘲笑過計劃要殺盡宦官的何進,他說: “宦官自古即存在,只不過是君主給他們權勢和寵愛,才導致現在局勢的混亂,若要懲罰就必須先誅元惡,而要辦這件事只需一名獄卒就夠了。”曹操不愧為一代英雄,他明白地指出了罪惡的根源在君主。

不過曹操的觀念也實在令人費解,因為當宦官橫暴到極點時他仍強調宦官的必要性,即使當時他是宦官所率領禁軍的隊長,但無論怎麼說,製造罪惡的宦官還是應該加以制止。

太監秘史之(6)君主的影子一宦官

但事實上最難以處理的在君王和宦官的共同性格,簡單說這兩者都是非人的存在。

我只是一個背鍋俠

關於非人的說法,明末大學者黃宗羲曾在所著《明夷待訪錄》中敘述如下:

“在原始的社會里,人只有私慾,只顧各自的利益,沒有人與天下的公利,也沒有人除公害的觀念。在此情形下有人出來不顧己利或己害,而為天下帶來利益,除掉天下之害,而他的勤勞程度為天下人的千萬倍,即只付出千萬倍的勤勞而沒有得其利,便不會受人情所左右,故有人君來又去那便是堯舜。”

這段話是指出一個君主的非人性,但此非人性之意並不是指沒人性,而是指一般人不同的個性。這種非人實際上就象殷朝時以神的代辦者身分執政的君主,不過到了周朝時則以“天”字來代替神,那麼神與天有何不同?

在此所說的神是指殷人的祖先神,是不需加以禱告便會主動庇佑子孫的神,因為是屬於以自己為中心的神,所以有排他性。相反的,天是開放性,對任何人都會施以恩惠,然而天是很不專一的,因此為了繫住天就必須盡力討好天。

這種天命的觀念牢不可破,且自從周朝流傳至今已有千年歷史,並不斷賦以新生命力,從那時候起中國的君主就必須對天負責,天不滿於君主時,便會以地震、日蝕及其他異常現象來警告君主,因此君主必須時時刻刻注意天象的變化。

西漢時有位名叫丙吉的宰相,有天當他從宮庭返家,途中只注視著路旁喘氣的牛,而無視於人民在他身邊打架,於是有人以此責備他,但他卻回答說:“我的責任是輔佑天子,所以要經常注意蒼天以什麼型態來暗示或警告,現在是春寒季節而牛在喘氣,這現象是否異常?因此我無法顧及人民的芝麻小事。”古人對天的負責心態可見一斑。

不過也有令人不敢苟同的負責說法,唐朝時發生了一隻貓餵養老鼠的事,而且貓和老鼠和睦相處,直到老鼠成長。當時人民認為這是蒼天特別喜歡皇帝德行而表示的一種現象。皇帝聽了之後很高興,大臣們也準備率領百官舉行大慶典,但是有一位頑固的大臣卻反對說: “貓吃老鼠是天理,而現在這隻貓卻疼愛老鼠,這是不}常理之事,怎能說是天意呢了”由於他的一番話使得慶典取消了。

一些君主如此熱心去注意大自然的異象,當然也是因為當時是農耕社會,而農耕一切都要靠大自然,所以尋求適當雨量和陽光便是君主的責任,如果天不從人願而發生了水災、旱災,使農作物收成不好時,人民便會責怪是君主無道,在古代東北的君主若遇到這種情形,為了表示負責必須退位,甚至有時會被處死刑,所以君主與其說對人民負責,毋寧是對大自然的負責,因此他具有非人的性格,可以說他是個孤獨的存在。

在元朝秘史裡,有句話描述大英豪成吉思汗未得志前的情形: “除了影子之外,沒有人陪伴他,身上除了尾巴之外,沒有一根鞭子。”這是在敘述英雄落魄時期的孤獨,同時是否暗示著他成為大汗後,也不可避免要體驗到君主的孤獨。

明朝最後的君主崇禎帝的一生可說非常悲慘。當宮庭被流寇李自成的軍隊包圍時,沒有一個人在身旁保護,皇帝親自敲外示警,但廣大的宮庭只回蕩著鐘響,不見來援的人影。最後皇帝悲傷、絕望的對他所鍾愛的公主說: “你為什麼要生在帝王家呢?”說完揮刀殺了公主,隨後跑到後山自縊,當時只有一個宦官忠誠殉死,這是多麼孤獨而寂寞的光景啊。

太監秘史之(6)君主的影子一宦官

不過這是身為一位君主所應揹負的命運,而且對於自己以外的人,只能待之以君臨天下的態度,更沒有選擇職業的自由。象這樣的人還會具有常人的個性嗎?如果他想需求一般人所享有的愛情或理性的喜悅,就會產生一種矛盾。當時祟禎帝必也深深體會到此點口巴I

王朝的創始者是先人而轉成為非人的,漢高祖定家後首先做的便是大屠殺,然後將那些曾封為諸侯而幫助他取得天下的能幹將領全部殺了。黃宗羲曾在《明夷待訪錄》中貶責漢高祖說; “後來的君主將天下看成一個寵大的產業,當漢高祖的事業有所成就時就迫不及待問別人,他與弟弟仲的成就那個大?他那種逐利之情在不知不覺中表露無遺。”這位殺人兇手卻被人認為是一個豁達的英雄。

善惡只看君主讓我做什麼

任何人都有善惡兩面,但是君主卻只有非常特殊的性格,那就是兼具了大善人與大壞人的個性,而且這往往是獨裁者的共同點。他們一旦成為君主之後就會懷著疑心來窺看想覬覦帝位的人,有時甚至將自己的孩子和兄弟、親人殺掉或放逐邊疆,象這種不合常情的行為和顧慮已成為帝王不可或缺的條件了。所以這種人不能稱為普通人,既然如此,那本質上與君主能相配的便是非人的宦官,也許有人會問歷史上不是記載著許多赤膽忠誠的官吏嗎?關於這點從後述的例子可以瞭解,有些事情並不是絕對的。

十世紀時在廣東有宦官王國之稱的南漢君主說: “所有的臣民都有自己的家庭,毫無疑問的任何事必都先為子孫們設想,不可能不顧一切的向君主盡忠,因此只有日夜親近的宦官是唯一可信賴的。”史家說南漢君主這種想法是愚笨的,伹事實達卻是明主或昏君都有的想法,只是在程度上的不同而已。

關於這點黃宗羲曾清楚的指出說: “對君主來說,臣民有內外之別,內臣是宦官,外臣是指宰相之下的官僚,而以君主的立場來看,真正愛他的人是內臣,而外臣是愛自己更甚於愛君主。”其實人的這種感情是無法避免的,因為世界唯有感情的事是不能以理論來衡量的。

總之對高高在上的君主,和在地下蠕動的宦官來說是無善惡之分的,但在善、惡相對之間辛苦掙扎的便是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