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光鮮外衣下掩蓋自殘的人生,粉墨舞臺上留下的是白眼與罵名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從居庸關到雲中的官道上,綿延幾十裡行使著一支大軍。

宦官:光鮮外衣下掩蓋自殘的人生,粉墨舞臺上留下的是白眼與罵名

司理秉筆太監王振騎著高頭大馬,目視前方,穿越巍巍燕山山脈,望向塞外大地。望向此行的敵人一一一也先,瓦刺部落首領,常年搶掠大明邊境的塞外強敵。

這次,不顧滿朝文武官員的勸諫,王振極力遊說朱祁鎮御駕親征,並且信誓旦旦向朱祁鎮保證,一定能痛打也先揚我大明國威。

經過幾日行軍,號稱五十萬大軍,實際上只是二十萬,終於抵達大同。

但不可一世的也先蹤跡全無,難道恐我天朝大軍?尤其是在大明英宗皇帝率領下!

第二日,下面校尉來報,由於此次出兵倉促,加之各種因素,自然減員嚴重。更有當地官員通稟,在大同周邊發現敵人調動。王振本無軍事才能,早已六神無主,三十六計走為上。

可就這樣返回也不是個事啊!歷史上豬一樣的隊友出現了,朱祁鎮也空有雄心,哪有實力!他是全聽王振擺佈,王振告訴朱祁鎮,為安全繞道尉縣回京,尉縣是王振老家。

這個時候了王振還有衣錦還鄉的心思,於是大軍向尉縣出發。本來若原路返回,也先的大隊追不上明軍,這一繞道,明軍被堵張家口東北土木堡。

宦官:光鮮外衣下掩蓋自殘的人生,粉墨舞臺上留下的是白眼與罵名

歷史上又一位皇帝北掠的事件在王振導演下成功上影。土木堡被圍,明軍大敗,英宗被俘,王振被殺。太監誤國。

宦官與太監

宦官俗稱太監,也就是閹割過的人。只所以叫太監,是從大明叫起的,因為在明朝太監作官的有二十四位,當然是比較有名的。如王振,馮保,劉瑾,巍忠賢等。

他們官稱司理監或某某監,因此監是這樣來的。從歷史上來看,應是宦在前監在後。最早稱為宦者是後漢光武時期,《後漢書》有記載“中興之初,宦者悉用閹人”。在這之後宦官才全是閹人,以前並不全是閹人。

宦官:光鮮外衣下掩蓋自殘的人生,粉墨舞臺上留下的是白眼與罵名

宦官最初無非也是依附大族混口飯,宦原解釋為食客、門客的意思,皇帝當然也需要門客所以稱為宦官,後漢前並不閹割,光武開始閹割。

隨著閹割成定例,這些人就從門客晉升為內侍。

地位變了,性質也在變,發展到後期就成了宮室標配。而宦官在歷史舞臺上的戲份也越來越重了,並且多數是反派。

從東漢後期,宦官就有了幹予朝政的事例。到了明朝宦官的權力越來越越大。

他們有的從小入宮,有的是陪著皇帝一起長大。馮保是嘉靖皇帝的大伴,王振是英宗皇帝的大伴。自然這些皇帝就聽他們的話。

嘉靖初年,皇帝年幼,張居正主政十載,為政尚可,但從來繞不過馮保。馮保貪財,張居正都曾送給他不少寶物。馮保還花鉅款給自己建造生祠。

宦官:光鮮外衣下掩蓋自殘的人生,粉墨舞臺上留下的是白眼與罵名

魏忠賢是明熹宗的秉筆太監,仗著皇帝的言聽計從,朝庭其他人稱其九千歲。

劉瑾是武宗司理太監,掌權後專擅朝政,作威作福,時人稱他為“立皇帝”,武宗為“坐皇帝”,後被捕,從家中抄出數百萬兩金銀。

宦官:光鮮外衣下掩蓋自殘的人生,粉墨舞臺上留下的是白眼與罵名

這些位高權重的宦官,掌權時權傾朝野,皇帝對他們的依賴,信任也是空前的。因為他們與皇帝朝夕相處幾十年,有的是從兒時開始,自然會一定階段依賴信任他們,他們也對所侍候的主子忠誠不二。

可是,這些光鮮一時的宦官多數下場悽殘。上面列舉的幾位全部沒有好下場,或抄家問斬,或被驅逐病死他鄉。

他們畸形的人生中,有的對主子可為死忠。崇禎皇帝自盡煤山之時,身邊唯一的一個人就是司禮秉筆太監王承恩。原本崇禎皇帝是要王承恩逃命去,但王承恩不肯,當崇禎吊死在老槐樹上時,陪伴他的是旁邊吊死在海棠樹上的王承恩。

史上具有高大上形象的太監也有,好像只此一人,那就是鄭和。

宦官:光鮮外衣下掩蓋自殘的人生,粉墨舞臺上留下的是白眼與罵名

1404年,鄭和升任內官監太監,僅次於司禮監。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人類歷史上偉大壯舉。而鄭和也成了太監中僅有的正面形象高大的太監。

太監這一特殊人群,起於後漢,盛於明朝。因明朝取丞相設大學士,目的是為皇帝權力更加集中,並且利用太監製衡文武官員。初衷是如此,發展到中後期,有的太監權力太大乃至專權誤國。

而可悲的一面是,即便偶爾光鮮,但結局悽慘。多數時候更是棋子,他們某種程度對侍候的主子畸形忠貞,打壓對手極端殘忍,因此結局可悲而不可憐。

圖片來源網絡。

歡迎討論指正,點贊關注

@雨落一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