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匈之爭|血戰疏勒城: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成就一個史詩級的英雄

漢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之一,它與西域各國特別是與匈奴之間的戰爭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自漢武帝時期,衛青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漢朝反敗為勝的序幕之後,抗匈名將不斷湧現,最高成就的莫過於西漢霍去病“封狼居胥”和東漢竇憲“勒石燕然”,他們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事蹟至今為世人津津樂道。然而,歷史記住的永遠是第一名!其實,在抵禦匈奴的戰爭中,不僅有出色的將領,還有無數普通的將士,他們流過淚,流過血,甚至犧牲了性命,可是,他們的事蹟卻湮沒在茫茫的大漠風沙之中,這些人,也應被銘記。

說到這裡,小編想給大家聊一個東漢時期鮮為人知的人物。他出身東漢名門家族,他在西域疏勒城抵禦北匈奴進攻時,遇到過缺人、缺水、缺糧、缺衣的種種艱難困境;他曾身先士卒上馬揮刀斬敵,也曾喝過馬溺解渴,甚至吃過鎧甲上的皮革充飢,“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是他的真實寫照。他和他的隊伍經歷了煉獄般的折磨,卻創造出以數百人抵抗二萬敵軍仍堅守城池將近一年併成功等到援軍來救的奇蹟。


漢匈之爭|血戰疏勒城: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成就一個史詩級的英雄

《大漢十三將之血戰疏勒城》劇照

軍隊的金科鐵律塑造了他的個性,疏勒城保衛戰則造就了他成為一個史詩級的英雄。他表現出的鋼鐵般的意志、永不言棄的拼搏精神和高貴的民族氣節讓人肅然起敬。然而,他稱不上名將,在人才輩出的漢朝,他甚至排不上名次,值得慶幸的是范曄在《後漢書》中有他一席之位,若不然,也許我們會錯過歷史上這麼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八月,漢明帝劉莊去世,漢章帝劉炟即位,帝國權力核心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新政權的穩定上而無暇顧及其他,即使是邊關十萬分火急的軍情信件如雪片一般飛來也被擱置一旁。而與此同時,千里之外的西域之地——疏勒城,一群漢軍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被北匈奴軍隊圍困已有半年之久了。

這群漢軍的首領是一個叫耿恭的戊己校尉。耿恭來自東漢耿氏家族,他是東漢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耿弇的侄子。耿氏家族是東漢六大家族之一,他們為東漢帝國開疆拓土,立下了彪炳史冊的不世之功。幼時就失去父親的耿恭慷慨大義、足智多謀,很早就顯露出將帥的才能,他身上具有強悍的民族氣節,這種氣節正是繼承了耿氏家族的優秀傳統。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耿恭血戰疏勒城的事蹟。


漢匈之爭|血戰疏勒城: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成就一個史詩級的英雄

《大漢十三將之血戰疏勒城》劇照

01 匈奴圍困,耿恭身陷囹圄,他能否戰勝恐懼成為“真正的鋼”?

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竇固北伐擊敗車師國使其歸順漢朝。漢明帝恢復西域都護與戊己校尉:西域都護由陳睦擔任;戊己校尉耿恭駐屯於車師後國的金蒲城;戊己校尉關寵駐屯於車師前國的柳中城(車師分車師前國和車師後國,車師前王是車師后王的兒子)。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初,漢明帝詔令竇固班師回朝。 但竇固前腳剛離開,匈奴人後腳便呼嘯而至。三月,兩萬名北匈奴騎兵在左鹿蠡王的率領下,鐵蹄直逼車師後國。

兩萬名匈奴騎兵來勢洶洶,車師后王安得哪裡是他們的對手?他緊急向駐紮在金蒲城的耿恭發出求援信。因東漢在西域的駐軍只有兩支小小的屯墾隊伍,即耿恭與關寵戊己兵團,兩方各有數百人。耿恭實在無兵可派,但是唇亡齒寒,不論是出於道義還是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耿恭都得救援,最終他“遣司馬將兵三百人救之”,結果“道逢匈奴騎多,皆為所歿”(《後漢書.耿恭列傳》)。北匈奴於是攻破車師並斬殺車師后王,鐵騎長驅直入,兵鋒直指耿恭所在的金蒲城。

漢匈之爭|血戰疏勒城: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成就一個史詩級的英雄

《大漢十三將之血戰疏勒城》劇照

守在金蒲城的耿恭,面對兩萬北匈奴騎兵的強攻,形勢十分嚴峻。根據《後漢書.耿恭列傳》記載“屯各置數百人”所言,耿恭的兵團人數不超一千,假定以“數百”的最大上限九百九十人計算,除去犧牲的三百人,只餘六百九十人。以六百多人去迎擊兩萬多人,無疑是以卵擊石——不堪一擊。

德國著名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說過:“從

重兵和鼓手直到統帥,膽量都是最可貴的品德,它好比是使武器鋒利和發光的真正的鋼。”膽量不但要求戰勝自己——戰勝內心對死亡的恐懼,同時,還要求戰勝對強敵的恐懼,才能成為“真正的鋼”。那麼,耿恭能否戰勝恐懼成為“真正的鋼”?

當匈奴人圍攻上來的時候,耿恭登上城牆和他們拼搏。他很清楚以數百人打退兩萬匈奴人那是不可能的挑戰,對實力懸殊的匈奴軍,他不僅要鬥勇,還要鬥智。我們來看看耿恭是如何和北匈奴鬥智鬥勇的?

漢匈之爭|血戰疏勒城: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成就一個史詩級的英雄

《大漢十三將之血戰疏勒城》劇照

第一步,從心理上戰勝敵人。耿恭把一種毒藥塗抹在箭鏃上,只要被射中,傷口處就會冒起血水,並有強烈的灼燒感,繼而發癢、潰爛,令人痛苦無比。這種毒藥雖不致命,但給匈奴人帶來了強烈的心理恐懼。當時恰逢暴雨,漢兵趁機襲擊匈奴軍營,毫無防備的匈奴兵被打得落花流水,四下逃散。於是,“匈奴震怖,相謂曰:‘漢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後漢書.耿恭列傳》。

第二步,轉移更堅固的陣地抵禦敵人。首戰告捷後的耿恭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他預料到北匈奴必定不會善罷甘休而且很快會捲土重來,他分析了金蒲城的地理位置和城中條件,最終決定另選他處作為長期堅守的城池。疏勒城(此疏勒城屬車師國,非是班超駐守的疏勒國)在天山北麓,地勢險要,扼守天山南北通道,還可與關寵守衛的柳中城駐軍聲氣相應。此城城牆堅固,旁邊有水流經過,可以為城中提供水源,這是一處很好的防守據點。五月,耿恭帶領部隊據守疏勒城,並修繕城防工事。

金蒲城這一戰,充分展現了耿恭作為一個將領過硬的個人素質——有勇有謀,進退有度。這種素質與金錢、地位無關,即使他不是這支隊伍的首領,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以他的能力,相信也能脫穎而出。耿恭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的勇氣和膽識,極大地感染了身邊每一位士兵,讓他們變得和他一樣無懼死亡,也許,這正是克勞塞維茨所說的“真正的鋼”。同時,耿恭審時度勢,和強敵鬥智鬥勇,最終以少數人逼退多數人,贏得戰爭主動權。

漢匈之爭|血戰疏勒城: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成就一個史詩級的英雄

《大漢十三將之血戰疏勒城》劇照

02 血戰疏勒城,人的潛能到底有多大?

“疏勒城保衛戰”打響了,耿恭發動城中所有的百姓一同抗敵。但是,面對匈奴壓倒性優勢的兵力,耿恭依然力不從心。更要命的是,匈奴“遂於城下擁絕澗水”——疏勒城的水源被堵住了。當時正值盛夏七月,對於原本就乾旱缺水的疏勒城,這一招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如果耿恭短期內不能找到水源,相信即使匈奴人不打進來,他們內部也會分崩瓦解,屆時,疏勒城將不戰而降。

耿恭沒有坐以待斃,他想盡一切辦法獲得水源,他在城中多地鑿井,挖到地下十五丈深,仍然沒有一滴水冒出來。所有人渴到極限,為了生存,所有能喝的他們都拿來喝,甚至用竹皮編成的索壓榨馬糞水來喝。耿恭憂心忡忡但沒有放棄希望,他“身自率士挽籠,有頃,水泉奔出,眾皆稱萬歲”,耿恭揚水示威,“虜出不意,以為神明,遂引去”(《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七》)。

然而,戰爭遠未結束,匈奴人雖然離開了,但並沒有走得太遠,他們隨時都可包圍疏勒城。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耿恭所面臨的困境:

一是耿恭已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西域都護陳睦已被焉耆、龜茲聯手殺害了;北邊的敵人包圍了關寵的柳中城,他的處境同樣艱難;車師國又背叛了漢朝,反過來攻打他們;朝廷的救援部隊遲遲未見。耿恭很清楚:這個時候,靠誰都靠不住更靠不了,自己才是掌握命運的操舵手!

漢匈之爭|血戰疏勒城: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成就一個史詩級的英雄

《大漢十三將之血戰疏勒城》劇照

二是疏勒城內的糧食問題嚴重緊缺。雖然耿恭得到了車師后王夫人的幫助,這位夫人的先輩是漢人,她常常暗中給耿恭傳遞情報,將匈奴內部的情況告訴他,又給耿恭等提供糧餉,這也是耿恭他們能堅守疏勒城的原因之一。即使如此,糧食仍然嚴重緊缺!後來,糧食都吃光了,耿恭和士兵們只能把鎧甲和弓弩的皮革煮了吃。漢軍鎧甲的皮革一般是用犀牛皮製成的,很是頂餓。

三是士兵的心理問題。在經過長期的缺水、缺糧以及無休止的戰鬥,士兵們已經精疲力盡,雖然他們已經拼盡全力,然而,戰爭的形勢卻依然不利於漢軍。士兵們的士氣受到極大的打擊,有些人抱著必死的決心,也有人日夜恐懼害怕看不到勝利的希望。在這樣的情況下,但凡有一個士兵動搖了或者背叛了耿恭,對疏勒城以及對耿恭的打擊都是致命的。這樣的反面事例我們見過太多了,最慘痛的莫過於漢武帝時期的李陵事件。耿恭絕不希望他的隊伍有這樣的人,為了杜絕類似情況發生,耿恭“與士推誠同死生,故皆無二心”《後漢書.耿恭列傳》。

就這樣,耿恭和他的部下忍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苦楚,頑強地生存下去。但是精神糧食富足卻支撐不了身體所需的能量,可吃的食物越來越少,有不少士兵死去,最後只餘耿恭等幾十人活了下來。

漢匈之爭|血戰疏勒城: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成就一個史詩級的英雄

《大漢十三將之血戰疏勒城》劇照

對耿恭不屈不撓的精神,匈奴單于深深佩服,他派使者到疏勒城想勸降耿恭,條件無非是權力、錢財和女人。假如這個時候耿恭投降北匈奴的話,或許他會遭到一些指責和罵名,但李陵的悲劇在耿恭身上不會重現,因為漢章帝不是漢武帝,耿恭也不是李陵!

耿恭站在城樓上,當著匈奴單于的面,結果了使者性命,以示絕不投降的決心。 因此也激怒了匈奴單于,他下令增加兵力包圍耿恭,但還是沒能攻下疏勒城。

南宋時期岳飛寫過一首詞,其中兩句“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正是耿恭當時的真實寫照。

“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也”,耿恭也不例外。他堅韌不拔的精神、鋼鐵般的意志、超凡的凝聚力和人格魅力使得身邊每一位士兵都全心全意信任他、追隨他,每一位士兵都和他一樣表現出驚人的意志力。

同時,耿恭更明白:一根手指再有力,也不如一個拳頭打出去的力量,因此,五根手指合成拳頭才根根有用。一個人再勇猛,在戰場上也必須和其他人合作,才能戰勝敵人。耿恭深諳此道,他將所有士兵的潛能都發揮到極致,然後,把他們的士氣凝結成一把利刃,既保護了自己,更能上陣殺敵。這也是耿恭之所以能在如此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堅持下來的重要原因。

漢匈之爭|血戰疏勒城: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成就一個史詩級的英雄

《大漢十三將之血戰疏勒城》劇照

03 不拋棄也不放棄,每一天都抱著向死而生的信念!

有人說:“人身處逆境時,適應環境的能力實在驚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戰勝不幸。”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確定如此。耿恭在疏勒城不斷地遇到新的問題,又要在有限的條件中不斷地想辦法去適應它克服它,對於耿恭來說是難上加難,但他終是挺住了。

現在耿恭除了缺糧之外亟待解決的問題還有:

一是軍隊沒有禦寒的衣服!原先穿的鎧甲,都被當作食物煮著吃光了,他們如何熬過漫長的冬天?二是援軍何時能到?

對於第一個問題,耿恭解決了一半,由於疏勒城被敵人包圍,若想出城就得冒著被敵人抓住的風險,但耿恭別無選擇,只能派人前往敦煌郡收冬衣回來。他選中了範羌。只要範羌能到敦煌郡他們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須看範羌何時能返回。

其實,第二個問題才是關鍵,只要援軍來到,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但朝廷對於救不救耿恭、關寵等人正吵得不可開交。司空第五倫認為“不宜救”。而司徒鮑昱力排縱議,他強烈指出:

“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誠令權時後無邊事可也,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他建議:“敦煌、酒泉太守各將精騎二千,多共幡幟,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極之兵,必不敢當,四十日間,足還入塞。”史稱“帝然之”(《後漢書.耿恭列傳》)!事情果然如鮑昱所料,援軍很快攻克車師國,北匈奴人逃跑,車師國再次投降。

漢匈之爭|血戰疏勒城: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成就一個史詩級的英雄

《大漢十三將之血戰疏勒城》劇照

援軍大勝是天大的喜訊,然而,對疏勒城來說,卻不一定是好消息。我們在史書中看到這麼一句話:“會關寵已歿,謁者王蒙等欲引兵還。《資治通鑑.漢紀三十八》”

短短的一句話,卻透露出許多信息:援軍千里行軍,剛剛大戰一場,將士們疲憊不堪,疏勒城遠在數百里,還需翻越天山,城中人員音訊全無、生死未卜,救還是不救?成為援軍上下都關心的問題。

在敦煌籌集冬衣的範羌此前隨援軍一起出發,他強烈請求派兵救援耿恭。這個時候,範羌成為了疏勒城唯一向生的希望,假如範羌態度稍有動搖,疏勒城的耿恭等人也許就永遠也等不來朝廷的援軍了 ,但幸好,範羌堅持了!最終“分兵二千人與羌”(《後漢書.耿恭列傳》)。

雖然柳中城的敵人跑了,但疏勒城仍危在旦夕,城中的漢軍仍然在頑強地抵抗敵人的進攻,這個原本有數百人的守軍,如今只剩下二十六人。令人高興的是,範羌已在路上了。

漢匈之爭|血戰疏勒城: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成就一個史詩級的英雄

《大漢十三將之血戰疏勒城》劇照

(範羌)從山北迎恭,遇大雪丈餘,軍僅能至。城中夜聞兵馬聲,以為虜來,大驚。羌乃遙呼曰:"我範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城中皆稱萬歲。開門,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隨俱歸。虜兵追之,且戰且行。吏士素飢困,發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隨路死沒,三月至玉門,惟餘十三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後漢書.耿恭列傳》


一百多字的描述,道盡了這支英勇隊伍的慘烈:從疏勒城撤退時還有二十六人,回到玉門關時,只有十三人,其餘的十三人都死於撤退的途中:或是死於阻擊匈奴的戰鬥中,或是死於體力不支。生還的十三人,只有耿恭、範羌、石修、張封留有姓名。

電視劇《士兵突擊》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拋棄也不放棄!”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向生的希望!在堅守疏勒城的九個多月(從公元75年五月約至76年元月)將近三百個日日夜夜,耿恭與他的士兵如同在煉獄中苦苦掙扎,缺人、缺水、缺糧、缺衣以及無休止的戰鬥,他們卻創造了奇蹟,面對二萬的匈奴強兵,他們守住了城池,即使最後僅剩二十六人!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向死而生”的人生哲學觀,“向死而生”的意義即是:由於面對死亡而珍惜自己的生命,進而活出自己的價值。守衛在疏勒城的耿恭以及他的士兵們每一天都面對著死亡威脅,他們不知道戰爭到底何時結束,每一天都抱著向死而生的信念在戰鬥。他們拒絕妥協,視死如歸,成全了家國大義。

漢匈之爭|血戰疏勒城: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成就一個史詩級的英雄

《大漢十三將》油畫

04 結語

范曄筆下如此壯烈的的耿恭,所知之人卻並不多。為何?一方面關於史書敘事生動形象方面,普遍認為《漢書》不及《史記》,《後漢書》不及《漢書》,因此,范曄筆下的耿恭,遠不及司馬遷的李廣、班固的蘇武名聲響亮;另一方面緣於耿恭生前已被免職,對歷史人物不公正對待不但生前有之,死後亦然。

但不論如何,二千年後的我們還能看到這段悲壯的歷史,范曄得居首功。范曄在《後漢書》中對耿恭亦給予極高的評價,稱其義薄雲天,他說:“餘初讀蘇武傳,感其茹毛窮海,不為大漢羞。後覽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覺涕之無從。嗟哉,義重於生,以至是乎!”

中郎將鄭眾上疏皇帝極力讚揚耿恭的功勳:“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當匈奴之衛,對數萬之眾,連月踰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後漢書.耿恭列傳》)”

也許耿恭的這一場堅持無法改變東漢退出西域經營的現狀,更無法改變歷史的走向,但是,他這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在某種程度上激勵了漢軍的士氣——軍人氣節重於泰山!

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淵遠流長,國家更是歷經磨難,屢屢分裂而後又歸於統一,是因為它有一種強大的凝聚力使中華兒女緊密地結合,其強悍的文化傳承力更是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耿恭表現出的不屈不撓、磨而不磷、涅而不緇的高貴品質正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精髓所在。

耿恭,名副其實史詩級的英雄人物,在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中,他拒絕了妥協,哪怕面臨死亡的威脅,也要拼盡全力,絕不放棄!他鋼鐵般的意志、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百折不撓的精神和難能可貴的民族氣節將名垂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