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由內而外的改造自己

我們需要由內而外的改造自己

​ 現在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注重自己的個人魅力,在乎自己的外在形象。社會文化也越來越推崇個人魅力論。這種大眾化的推崇導致我們的思維方式也越來越偏向於追求個人魅力。我們的思維方式決定了我們的目標以及採取的行為。

​ 為什麼會有現代的科技革命?為什麼18世紀的科技革命徹底顛覆了人類先前的認知,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是人類思維方式的轉變。在18世紀以前,人們自認為對萬物瞭然於胸,神無所不能。但是在18世紀,人們突然認識到了自己的無知,才開始用無知的思維方式看待這個世界,對無知的探索開啟了偉大的科技革命。

​ 對於我們自己,也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改變我們看待別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正確的思維方式更有助於我們正確的瞭解世界,建立正確人生方向,建立正確的人際關係。通過控制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只能對生活產生細小的改變,如果想要從本質上改變自己的人生,則需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是我們思考行事的根基,改造根基才能讓我們的生活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 同樣習慣限定了我們的高度。習慣是知識,技巧和意願三位一體的組合。知識指引我們做什麼,技巧指導我們怎麼做,而意願促使我們想要做。培養我們的習慣,用正確的思維方式看待世界才能造就我們的卓越。

​ 在史蒂芬·柯維的七個習慣中,核心的精髓是追求效能,即產出和產能的平衡。史蒂芬·柯維用一個簡單的寓言故事闡述了什麼是產出和產能。

​ ”從前有一個農夫,他每天的願望就是從鵝籠裡揀一個鵝蛋當早飯。有一天,他竟然在鵝籠裡發現了一隻金蛋。一開始他當然不敢相信自己 的眼睛。他想,也許是有人在捉弄他。為了謹慎起見,他把金蛋拿去讓金匠辨別,可是金匠向他保證說,這隻蛋完完全全是金子鑄成的。第二天清晨,他起了一個大早,趕到鵝籠裡一看,那裡果真又放著一個金蛋。這樣的情況延續了好幾天。可是這個農夫既貪婪有暴躁,他已經無法滿足每天只有一個金蛋,於是他異想天開的把鵝殺了,想看看肚子裡還有多少個金蛋。但是打開肚子一個,一個金蛋也沒有。這時候鵝也死了,往後再也得不到金蛋了。”

​ 真正的效能包含兩個要素:一是產出,即金蛋;二是產能,即下金蛋的鵝。效能在於產出和產能之間的平衡。人們工作的目標不應該是財富(產出),而是創造財富的能力(產能)。

​ 人類擁有的資產可以分為三類,物質資產、金融資本以及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就是你所擁有的東西,你要保護好你的物質資產,不要只關注產出。同時關注你的金融資本,人們最寶貴的金融資本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投資是對金融最好的投資。人力資本就是人際關係,親子,同事等等,不要讓自己的情感賬戶入不敷出。

​ 整體上史蒂芬·柯維把七個習慣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創造自己獨立期個人成功的三個習慣,分別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第二部分是創造互賴期成功的三個習慣,分別是: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是讓我們不斷提升自己的身體,智力,精神和社會情感,讓這四個方面不斷推動我們螺旋式上升。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由內而外的改造自己

積極主動

​ 史蒂芬·柯維在講述自己經歷的時候提到,有一天他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書中的一句話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刺激與回應之間是有一段距離,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在於你如何利用這段距離”。這句話起初是由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提到,“人們擁有的最大的自由就是不論面對任何事情,人們都有決定自己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柯維博士提出,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是有自我意識的。人能夠通過自我意識,藉助想象力和良知來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

刺激與回應之間選擇的自由

​ 在刺激與回應之間人是有選擇的自由。選擇的自由包括人特有的四大天賦,自我意識,想象力,良知和獨立意志。不管人在接受到怎樣的刺激,都會做出回應。但是有些人憑藉直覺,但是有些人會進行批判性的思考。造就這種不同的是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自我意識。每個人都是戴著透視鏡來觀察這個世界,這個透視鏡就是自己的思維方式。在我們做出回應之前要意識到是不是受限於自己的思維方式。

​ 人們都是依賴於社會而生存,每個人都是有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但是對於消極被動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把責任推給外在的因素。對於積極主動的人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時候會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回應。就如同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在自己家裡被盜的時候,別人都在紛紛表示不要太難過,但是羅斯福自己卻說“我現在很好,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的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我們把太多的事情歸咎於別人,而讓自己活在了壓力和不幸當中。

變被動為主動

​ 人不僅有選擇的自由,更能主動的創造有利的生存環境。史蒂芬·柯維在書中的例子。

​ 當一個學生和他請假需要去外地參加網球隊的比賽。史蒂芬問,“你是自己想去還是不得不去”。學生的回答是“我不得不去”。這時候史蒂芬卻說”我不能批准你的假“。當史蒂芬和這個學生認真討論後,學生說”我不去參加這次比賽,學校網球隊會開除我,但是你不會開除我,而且課程的內容我還可以有時間學習“。這時候史蒂芬才批准了學生請假。

​ 這其中唯一的差別就是被動接受還是主動選擇。在很多時候感覺自己都是不得不去做,聆聽一下自己的語言就會知道我們是多麼習慣於把原因歸咎於外在的條件。變被動為主動,需要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沒有人是能夠逼迫自己去做任何事情的,之所以會在不情願的情況下還去做,是因為自己在權衡了利弊後選擇了順從。

​ 書中的一句話讓我醍醐灌頂,”把外部環境視為問題癥結的想法本身就成問題,應該說是我們給予了外部環境控制自己的權利,這種由外而內求變的思維方式就是以外在環境的改變作為個人改變的先決條件”。想想自己是怎麼樣讓外部環境來控制自己的。

擴大影響圈

​ 每個有都有關注的事情,稱之為關注圈,在關注圈之中,有些事能夠被自己掌控,那就是影響圈。現在互聯網讓我們的關注圈變的越來越大,但是人的腦力是有限的,過多關注關注圈的事情讓我們的影響圈變的越來越小。積極主動的人應該更多的關注在影響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圈。

​ 在我們不斷關注自己的影響圈,我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隨之影響圈也會慢慢變大。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自己對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泰然處之,對力所能及的事情全力以赴。

積極應對錯誤

​ 每個人每天都要面對很多的選擇,選擇錯誤不應該讓自己氣餒,而重要的是面對錯誤的態度。我們進步最好的方式是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不管我們學習任何東西,最重要的是反饋,積極的反饋有利於快速提高自己的能力。例如,自己想學習吉他,最好的方式是找一個精通吉他的老師,每天根據自己彈奏的結果給出反饋,讓我們不斷改進。錯誤是自己成長路上最好的反饋,面對錯誤我們應該積極主動的吸取經驗,然後重新輕裝上陣。

以終為始

​ 以終為始這一個習慣對我來說是影響最大的。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是來去匆匆,但是內心依然感覺到虛無。尤其在工作中,每天做了很多的事情,依然感覺沒有價值。有時候感覺生活很美好,但是有時候又覺得生活很艱難。早上開會被老闆表揚,感覺工作很順心,但是在沒有完成工作的時候又會覺得很煩心。這種種現象中,當我看到「以終為始」這個習慣的時候突然頓悟。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自己的原則,我們不知道自己生活的中心是什麼,所以一直搖擺不定,遇到輕微的挫折就倍感沮喪。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以原則為中心,只有堅定的信念才會讓自己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撓。

​ 以終為始需要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要認清自己的方向。這個方向需要我們以自己最重視的期許和價值觀來決定。以終為始讓我們成為自己第一次的創造者。

成為自己的第一次創造者

​ 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以前都是進行兩次創造的。首先,我們會在大腦裡構思,即第一次大腦裡的創造。然後付諸實施,即第二次行動上的創造。但是我們很多時候並沒有意識到存在第一次創造的過程,有些人自我意識薄弱,讓直覺和外部的環境控制了自己。在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提出,”人類的生存受到三大事實的限制, 1. 人類生活在這個貧瘠的地球上,我們必須依靠地球提供的資源生存;2.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通過彼此合作才能生存;3. 人類需要繁衍生息“。我們生活的世界需要彼此合作才能生存,我們期望得到別人的理解、稱讚、認同,所以我們輕而易舉地就讓外部環境控制了自己。

​ 我們要做好自己的第一次創造即自我領導。自我意識是積極處事的基礎,而想象力和良知是我們實現自我領導的基石。想象力可以讓我們在內心演練我們尚未釋放的潛能,而良知提供需要遵從的自然法則或原則。

​ 我們遵從的原則就是我們個人的“人生劇本”,但是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承襲了太多別人的“人生劇本”。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這些劇本有違我們的生活目標,所以我們需要改寫自己的劇本。

制定自己的使命宣言

​ 史蒂芬提到,以始為終最好的辦法就是制定個人的使命宣言,即自己的人生哲學或者基本的信念。宣言要說明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成就什麼樣的事業,以及基礎的人生觀價值觀。個人的使命宣言就像個人憲法。對於正確原則制定的個人宣言,是評價一切行為的標準,是自己應對變幻萬千的世界的力量源泉。正確原則才是激發自己積極主動的核心動力,也讓自己能夠高效的利用時間、精力和才能。

​ 制定使命宣言必須從影響圈的核心開始,這是我們基本的思維方式。在這裡我們需要確立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使用我們的自我意識監視我們的行為是否符合我們的原則。我們制定的原則也是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只有真確的原則才能讓我們由內而外的提升自己。

以原則為中心

​ 在生活中,我們搖擺不定,歸根結底是以錯誤的人或者事作為自己的中心,並且我們頻繁的在各種中心之間切換,導致自己焦慮,煩躁。當我們確立正確的原則,以原則為中心才能讓我們有平靜的內心,堅強的意志。只有以原則為中心,我們才會對選擇胸有成竹,無論結果怎樣,都能專注於此,並且心安理得,內心沒有羈絆。以原則為中心的人會有怎麼樣的表現?史蒂芬·柯維這樣表述。

​ “以原則為中心的人總是見解不凡,思想與行動也別具一格,而堅實穩定的內在核心賜予他們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會讓他們度過積極而充實的一生。”

要事第一

​ 積極主動告訴我們,我們掌握著自己的人生。我們在刺激和回應之間有選擇的自由。以終為始告訴我們只有以原則為中心,才能有清晰的人生方向,高度的安全感,生活充滿力量。而要事第一則告訴我們,有清晰的人生方向,怎麼樣才能實現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第一次創造給自己譜寫了人生劇本,而我們的第二次創造讓我們演藝好人生劇本。

把控好自己的第二次創造

​ 自己的第二次創造就是做好自我管理,依賴於我們人類的第四大天賦——獨立意志。獨立意志讓我們做出決定,主動選擇,並根據決定和選擇的結果採取行動。

​ 要事第一是實現自我管理的核心方法。但是在每日繁雜的事務中怎麼才能分辨出事務的輕重緩急。通常現在都使用第四代的時間管理理論,事務分成四個象限,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以及不重要不緊急。要事是屬於第二象限重要不緊急的事情。

自我管理

​ 自我管理需要依賴於自己的原則,兼顧重要和緊急的事情,平衡好產出和產能之間的關係。讓第二象限的事務成為我們生活的中心。有效的管理工具需要滿足下面六個標準。

  • 和諧一致;個人的理想與使命,角色與目標,工作重點與計劃,慾望與自制之間應該和諧一致。
  • 平衡功能;管理方法應該讓生活平衡發展,平衡我們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 圍繞中心;圍繞自己的使命宣言,確定不緊急卻很重要的事情。
  • 以人為本;個人管理的重點是人,而不是事。
  • 靈活變通;只有靈活的管理方式才能讓我們承擔更大的壓力。
  • 便於攜帶;使用的管理工具應該方便攜帶,隨時可以查閱調整。

​ 同時以第二象限的事務為我們生活的中心,然後對一個星期內的事情能有明確的計劃和安排。我們需要有四個步驟來安裝我們的日程。

  1. 確認角色;我們在生活中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子女、父母、配偶、員工、老闆,等等。
  2. 選擇目標;每種角色都需要我們制定服務於我們原則的目標。
  3. 安排進度;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合理的安排時間。
  4. 每日調整;死板的工作安排會讓自己壓力倍增,反而彈性化的時間管理可以讓我們承擔更多的壓力,所以按照需要每日調整我們的計劃。

懂得授權

​ 授權能讓我們提高效能,但是很多人吝嗇於授權,或者採用錯誤的授權方式。作為管理者,自己需要制定好遊戲規則,再匯聚群力完成目標。

指令型授權

​ 我們指揮別人去做這個,做那個,對每個細節都要強加指導,讓自己忙於應對各種指令,這樣反而限制了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每個人都有自我意識,想象力,良知以及獨立意志,所以我們需要他們發揮他們特有的天賦。

責任型授權

​ 責任型授權更關注事情的結果,給予每個人自由,自己選擇做事的方法,並且對最終的結果負責。做好責任型授權,我們需要在以下五個方面達成清晰的共識,並且做出承諾。

  • 預期成果;確定好最終需要達成的結果以及時間安排。
  • 指導方針;確定使用的評估標註,有明確的限制性規定,在規定範圍內發揮自己的獨特天賦。
  • 可用資源;允許使用的資源,包括人力,資金等。
  • 責任歸屬;可用於衡量最終結果的業績標準。
  • 明確獎懲;明確評估結果後的獎罰方式。

互賴期的核心

​ 前面三個習慣追求的是個人領域的成功,而後邊的三個習慣則是追求公眾領域的成功。它以獨立期的三個習慣為基礎,提升我們自己的能力,達到公眾領域的成功。

​ 進入互賴期,我們需要的是相互合作,合作的基石是我們的人際關係。我們和每個人的關係都是有一個情感賬戶,在人際關係中,情感賬戶中存儲的是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信任,唯有信任造就了人和人之間的安全感。在互賴期的公眾領域裡,情感賬戶是我們的核心,我們需要不斷的存儲才能造就合作的安全感。

雙贏思維

​ 阿德勒提到,“人想要生存,必須彼此合作”。但是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都是告訴我們必須贏,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從小形成的思維方式限制了我們的思考方式,其實在很多工作或者生活中,我們應該追求雙贏。我們做事情需要追求的是利己利人,而不是損人利己或者損己利人。那麼要形成雙贏的思維方式需要哪些要領呢?

  • 雙贏的品德;
  • 雙贏的關係;
  • 雙贏的協議;
  • 雙贏的體系;
  • 雙贏的過程;

​ 雙贏的品德主要包含三個方面,1. 誠信;2. 成熟;3. 知足。誠信不難理解。成熟,作者給了一個定義,“就是敢作敢為和善解人意之間的一種平衡狀態,就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時候同時能夠體諒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我感覺這個解釋真的很貼切,對事情有自己的見解和信念,但同時能夠聆聽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知足,我們有充足的資源,人人可以分享,我們要建立“富足心態”而不是“匱乏心態”。

​ 雙贏關係,就是要求我們在情感賬戶中有充足的儲蓄。

​ 雙贏協議,需要滿足預期結果,指導方針,可用資源,任務考核以及獎罰制度。這個五個方面給雙贏賦予了明確的意義。其實在生活或者工作中經常使用的獎罰措施主要有四類:金錢、精神、機會以及責任。

知彼解己

​ 在人際關係中史蒂芬·柯維指出,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知彼解己,首先要了解對方,然後再爭取讓對方瞭解自己。通常我們在溝通中對方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自己想的是怎麼表達自己的觀點,並沒有尋求去理解別人的意思。這無異於你給別人一副自己認為很合適的近視眼鏡。

​ 在溝通交流中,我們需要努力做到移情聆聽。移情聆聽是以理解為目的的聆聽,要求聽話者站在說話者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感受。換句話說就是換位思考並尋求理解。史蒂芬認為在交流溝通中,我們都需要“心理空氣”來進行交流的呼吸,移情聆聽是唯一可以產生“心理空氣”的方式。在馬斯洛的需求模型中,人滿足了物質的需求,就需要精神需求的滿足,需要被理解、肯定、認可以及欣賞。移情聆聽可以提供精神需求的空氣。

​ 在生活中,我們最常做到的就是自傳式的回應,不管別人說什麼問題,都是按照自身的經歷給出解答。知彼解己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溝通指導原則。

統合綜效

​ 統合綜效的精髓就是判斷和尊重差異,取長補短。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思維方式,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理解的世界也不同。所以我們要博採眾議,取長補短。

​ 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思考模式和結果,所以需要我們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和能力。所以統合綜效指導我們的交往方式,通過統合綜效應對合作的阻力。

​ 前邊提到的情感賬戶,雙贏模式,知彼解己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環境,提供實現創造性統合綜效的理想環境。

不斷更新

​ 工作本身並不能給我們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健康的身體,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讓我們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能代表經濟獨立,我們需要的是創造財富的能力。

​ 我們需要追求產出/產能的平衡,不斷更新才是重要的個人產能,不斷更新能夠優化我們所擁有的最重要的資產——我們自己,包含四個層面:身體、智力、精神、社會情感。這四個方便的不斷更新通常都是重要不緊急的事務,在時間管理的維度,屬於第二象限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才是我們每天的要事,是我們每週計劃裡堅持的目標。當我們不重視這些的時候,會有一天變成緊急的事情,限制我們的行為。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由內而外的改造自己


身體

​ 我們必須認真的呵護我們的身體,需要健康飲食,充足休息以及定期鍛鍊。

智力

​ 學習是終生的過程,我們接受的教育有可能誤導我們一生,我也見證過很多同學在大學徹底的墜落。高中老師說你們努力學習,考上大學你們就可以放鬆了。但是學習是終生的,世界日新月異,科技加快了成長的步伐。只有終生的學習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 批判性閱讀,寫作都是提升我們智力的手段。十萬年前由於人類基因的突變,讓我們掌握的語言,引起了人類的認知革命。八千年前文字的出現形成了國家,讓我們的科技革命成為可能。正因為文字的出現,才能讓歷史上偉大的思想流傳至今。所以只有不斷的閱讀才能讓我們瞭解那些偉大的思想,提升我們的智力。

精神

​ 精神上,我們必須豐富我們的內心,提升自我價值觀。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音樂作品,冥想等方式提升我們的內在精神世界。他是指引我們的人生方向。

社會情感

​ 人在社會上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良好的人際關係給我們創造了更適合合作的環境。我們期望得到別人的理解、認同、欣賞,所以我們需要保證在情感賬戶裡有足夠的儲蓄,這樣別人才願意給你更多無條件的支持和理解。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由內而外的改造自己



​ 社會的快速發展讓我們生活的腳步更加匆忙,每天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讓我們焦慮不安。我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搖擺不定,自身的快樂依賴於外在環境的反饋。漸漸讓自己的目標偏向於別人的認可。我們缺少了正確的生活中心,所以讓我們面對壓力手足無措,焦慮不安。這本書可以作為我們生活中的聖經,每週拿出來重溫,讓自己的內心重歸平靜。

​ 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說,很小的一個事情反映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價值。我每天工作都會有半個小時午休的時間,有段時間我離家很近,可以在家午休,但是在家裡休息反而心神不寧,只能每次繼續在辦公室的椅子上睡覺。直到看完這本書我才明白自己的原因。每天繁瑣的工作讓自己焦慮不安,在家午休感覺沒有辦法立即投入到繁瑣的工作當中,反而在辦公室讓自己安心。這是缺少工作原則導致的焦慮。所以建立正確的原則,以原則為中心,每天依照原則行事讓自己內心平靜。我們需要建立自己的使命宣言,每天把握住重要的事情,關注自己的影響圈,而其它的事情允許他發生,讓它隨風而來隨風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