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卷首語:寧波有個天一閣

浙江寧波的城市口號是:“書藏古今,港通天下”。能夠與寧波港並列而題的“藏天下”的“書”,指的是寧波的“天一閣”藏書樓,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三座家族圖書館之一,他已經靜靜的矗立在寧波450年有餘,是亞洲最早,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天一閣

在眾多記述天一閣的史料和文學作品中,明代兵部右侍郎範欽結合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為藏書樓取名,以水制火的故事,范家家族代代相傳的藏書之道和傳家之道,以及寧波知府的內侄女錢繡雲渴望登樓讀書嫁給范家但終身未完成夙願的故事,都是眾人耳熟能詳的故事。

在中國讀書人的心中,天一閣業已成為一個文化符號,一個文化聖地,同時,也是藏書和閱讀,書歸何方的一個文化命題。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寧波天一閣的外觀

緣起:一位學者的深情和期許

我第一次聽說天一閣,是中學時期讀暢銷書《文化苦旅》,裡面有一篇文章叫做《風雨天一閣》,餘老師充滿深情的講述了這座中國第一藏書樓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作用,除了寧波知府錢繡雲欲登樓讀書而不得的故事之外,文章中還有有幾句話至今印象深刻,餘老師說:“ 我們只向這座房子叩個頭致謝吧,感謝它為我們民族斷殘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個小小的棲腳處。”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天一閣中收藏的部分古籍

在文章的結尾,餘老師依然滿懷深情的提出一個疑問或者是期許:“天一閣的歷史是足以寫一部宏偉的長篇史詩的。我們的文學藝術家什麼時候能把範氏家族和其他許多家族數百年來的靈魂史袒示給現代世界呢?”

長髮飄飄,書香嫋嫋的黃磊

2003年的時候,在文藝圈,一個叫黃磊的文藝青年,間接回應了餘秋雨老師的期許。

那個時候,黃磊可不是一個普通的文藝青年。

幾乎每個少女心中,都有一個哼唱著“我想我是海,平靜的大海”的長髮清俊少年。他是《人間四月天》裡的徐志摩,《橘子紅了》裡的容·耀輝,《似水年華》裡那個泡在書院裡,含蓄儒雅的文。這些風靡一時的新人文劇作,奠定了黃磊的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一個書香氣十足的文藝青年。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黃磊在2003年的屏幕形象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黃磊在《似水年華》的劇照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黃磊在《人間四月天》飾演的徐志摩劇照

他像一陣風,是一場雨,是一個氣息、一段情緒,他的身上帶有一種朦朧的古典氣息,看不見,摸不著,仿若一間裝滿書的屋子裡,泛黃的紙張散發出來的帶著墨香的味道。

彷彿註定了一般,他和藏書樓天一閣的這一段故事。

從烏鎮的書院到北京的“天一閣”

2002年,浙江烏鎮,煙雨濛濛的江南水鄉,一隊年輕人活力四射地開進烏鎮,為這個溼漉漉的古鎮增添了一抹亮色,黃磊和《似水年華》劇組在一個破敗的舊宅院上重新建起一個書院,掛著精緻的竹製對聯,因為“更艱難的竹刻能表明艱辛的快樂”,白燈籠上貼紅剪紙,素雅而熱烈。

劇中人穿著現代的服裝,卻談著古典愛情,與小橋流水,白牆黛瓦的小鎮相得益彰。黃磊飾演的,是一位在書院修復古書的書生。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這書香濃郁的場景,被在場的一位寧波籍負責人看到,他說:“寧波也有一個書院,叫天一閣,如果能夠以他主題拍攝一部電視劇,會很精彩。”

兩年之後,2004年,在北京郊區,一座“天一閣”赫然矗立在人們眼前,如果不抬頭,你很難發現,那陽光明媚的江南街景是黃磊和他的創作者們用60盞5000瓦的大燈吊在棚上特意營造的。寧波的天一閣是文物保護單位,無法實景拍攝,黃磊耗資400萬租用北京郊區的一座12000平方米的大棚,按照天一閣的原貌以1:1的比例搭建了龐大的天一閣建築群。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由黃磊自編自導自演的又一部新人文劇,以寧波天一閣為背景,講述上世紀初,江南第一藏書大家族范家三代人的命運的電視劇《天一生水》,正在如火如荼的拍攝中,繼《似水年華》之後,這是黃磊第二次自編自導自演,談起創作,他更加成熟自信, 對媒體說:“《天一生水》是自己最滿意的一部作品,從時代背景、內容情節、人物關係和故事寓意上都比之前的《似水年華》複雜得多,也跌宕起伏得多。”

他對作品充滿期待:“明年這部戲一定會受到大家的關注和喜愛!”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黃磊在《天一生水》拍攝現場

當年在烏鎮的書院收到邀請後,他一頭扎進天一閣的資料裡,再出來,他拿著閉關一年寫出的《天一生水》劇本。

這期間,他每一次站在天一閣下,都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我一直覺得它風雨400年,被稱為中國文人心中的聖地,應該特別大。可事實上它比我想象的小得多,

原來天一閣不是大小的問題,它吸引人的是讀書人心中對文化的崇尚和朝拜。”

這一點,劇中也有所展現,他飾演的叔涵第一次登上天一閣,旁白是:那天,我第一次真正看到了天一閣,我被一種難以言狀的力量震懾了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劇中叔涵第一次隨父親進入天一閣

懷揣著對天一閣的敬意,在邀請人不得已退出的情況下,黃磊依然堅持把自己腦海中的故事付之銀幕,並且幾乎是“全家總動員”。

太太孫莉,學生李解,朋友馬伊俐、耿樂、陸毅,同事王勁松以及父親,全部披掛上陣。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天一閣主要演員陣容,放在今天,依然星光熠熠

就連母親從出生之日就戴在身上的心形項鍊也被借來一用,遺憾的是,直到殺青,黃磊才發現這條跟隨了母親60多年的項鍊不小心遺失了。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範叔涵,自小在伯父家長大,聰穎叛逆,與林若雲,明妮有一段感情糾葛,命運跌宕,兩個兄長與戀人先後去世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馬伊琍飾演林若雲,純真靈動,與叔涵是青梅竹馬,留學回來後,與叔涵相戀,在私奔過程中不幸身亡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李解,飾演方子文,范家的修書先生,鄉下有妻室,是範韻漣少女時代的精神愛人,與韻漣育有一子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耿樂飾演林少卿,首次嘗試反派角色,世家子弟,曾經年輕有為,後因妹妹和父親相繼死去仇恨叔涵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劉德凱飾演範臻,是范家的傳人,守護天一閣的人,天一閣的閣主。每日登樓讀書,仿若有一種儀式感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馬伊琍分飾兩角,圖為猶太混血兒謝明妮的造型,跟著師傅奔走江湖,與叔涵相識相戀,叔涵以她為妻

因著對天一閣滿懷敬意,因為看資料的時候有太多情愫要表達,黃磊對這部劇傾注了很多心血,談及拍攝過程,他說:有時候拍得很絕望,因為工作強度很大,每天筋疲力盡。我記得有一天拍“天一村”的戲,我們從上海去阜陽,夜裡12點出發,5個小時開到阜陽山上,從晨戲一直到夜晚,一口飯沒吃,一滴水沒喝,再開車回駐地。突然覺得那天晚上的餃子和啤酒簡直是太精彩了。

拍完回到家,我就像做了一場大夢。

對於這部劇,黃磊寄予了很多很多的希望。

文藝作品中的詩和遠方

《天一生水》裡面有兩條感情線,一條是黃磊飾演的叔涵與馬伊琍飾演的林若雲和明妮之間的感情,還有一條是範韻漣與李解飾演的方子文與耿樂飾演的林少卿之間的感情糾葛。雖然是以感情為主線,但是這部劇的主題並不只有談情說話。

相反,他花了大量的篇幅記敘探討發生在動盪的時代背景下“人與書”、“歷史與命運”、“歲月與成長”的話題。

從劇作的主題和故事背景上,可以感受到創作者黃磊的嚴肅和野心,他試圖解釋的是書籍的命運和人的命運,他希望從探討個人命運,一樓書籍到民族的命運和中國人種熱愛書本的精神和本性

劇中有一個段落:叔涵的父親範榛每日登閣讀書,讀的是《桃花源記》

叔涵:每天讀來讀去都是這幾篇

母親:你爹是把這天一閣當成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的桃花源了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天一閣的藏書對於範榛是桃花源。

對於天下讀書人是桃花源

對於黃磊,也是一個桃花源。

對於所有嚮往有一屋子書的人來說,那也是一個桃花源

天一閣流傳最廣的故事,清朝嘉靖年間,寧波知府的內侄女錢繡云為了登樓讀書而把自己嫁進范家,卻未能看到一本書,最終抑鬱而終。在《天一生水》裡叔涵和母親的一段對話也對這個故事提出了疑問

叔涵的母親對於樓上讀書的父親,始終是一種仰望的姿態,一來是女性對於自己的丈夫,一來,是一個渴望讀書的女子,對於那一樓書的仰望

仔細想來,叔涵母親的眼神,應該是黃磊腦海中的,那位最終沒有讀到一本書的抑鬱而終的女子的眼神,她也是仰望的姿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求之不得,終其一生。

故事的結尾,叔涵經歷了命運的波折,終於迎來了解放,護住了一樓的藏書,迴歸了平靜的生活,黃磊用了

大提琴+《神童詩》作為背景音樂,做了一個非常漂亮的交叉剪輯段落總結他的一生。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最後總結部分段落分鏡表格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叔涵的生活迴歸平靜後的總結,很漂亮的一個剪輯段落,很好的鏈接方式。

反觀近年來的影視作品。從前幾年的《歡樂頌》,《我的前半生》到《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能上幾個熱搜,已經成為評判一部作品好壞的標準之一,在這些作品裡,你能看到出·軌,原生家庭,各種戳人痛點的奇葩事件,每個人物,每場戲,都在撩逗觀眾的嗨點,激發起你“爭論”的慾望。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三十而已》劇照

我們再也看不到那些關於命運,關於歷史文化的探討,而只是將目光鎖定在我們自己的生活周圍,我們天天喊著嚮往那些到達不了的“詩和遠方”,然而身體到不了遠方,就連本該提供精神上的詩與遠方的文藝作品,也因為我們的愛好和懶得思考,在漸漸消失。

畢竟“詩和遠方”,是需要花力氣和精力才能到達的,身體和精神都是。

欲覓知音難上難——《天一生水》的命運

《天一生水》劇本的背景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黃磊想象了江南第一藏書大家族范家三代人曲折的命運。

范冰冰,馬伊琍,耿樂,李解幾位主角從年少一起演到年老,彼此的感情“剪不斷,理還亂”,愛與恨,生和死,歷經滄桑……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天一生水》的主要男演員們

在拍攝過程中幾近崩潰的黃磊,沒有想到自己最滿意的劇作《天一生水》,也會經歷波折的命運,像劇中的人物一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拍攝的《天一生水》時候,黃磊還沒結婚,他說拍完這部劇就完婚。等到這部劇播出的時候,黃磊的女兒多多已經6個月了。

跨了整整三個年頭,這部劇,被擱置了兩年才播出。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2006年,新片播出發佈會,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黃磊沒有提及被擱置的原因.,只說了四個字:感慨萬千。

從一些零星的新聞報道中,我們看到一些原因,其中有說是天一閣主人范家後人對劇情設置表示不滿:范家並沒有這樣情情愛愛的故事,也沒有養·子保護天一閣藏書的故事。

儘管時任製片人之一的陶昆表示:《天一生水》是一部正劇而不是鬧劇,劇中範姓人物的形象都是正面的,沒有一個猥瑣小人。為拍這部電視劇,他們不僅到過天一閣好多次,也買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和資料,他們是在很認真地做一件事情。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面對范家後人的不理解,黃磊選擇了沉默,要解釋清楚文藝作品和紀實片之間的差別,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只說:《天一生水》是自己的幻想。但我們依然能看到,不管是劇中的人物,還是拍攝時的態度,黃磊和一眾創作者給了這座藏書樓和他的後人足夠的尊重。

劇中有一個細節,劇中的叔涵第一次走進天一閣的時候,看到爹在開閣儀式,馬上摘掉了帽子。

我無意評判范家後人“愛惜羽毛”的心情,但想起來李少紅導演拍攝《橘子紅了》的時候,很多人對她的創作風格進行批評,李少紅說,這種故事、場景的不真實感是新文人劇的長處,也可能是引起批評之處。

“真實不真實並不重要,有沒有生活依據也不重要,精神氣質情緒傳達給觀眾了,也是一種創作形式。”

電視劇不是紀錄片,是一種文藝形式。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

《天一生水》的結尾,黃磊選擇讓“迎來解放的叔涵,將天一閣的書獻了出來,讓天下人都來讀。”以此來詮釋“書藏一家”不如“書歸天下”的主題。

他說: “某種程度上,每本書都是一個人,都有人的靈魂,把書藏起來,其實就是把無數人的靈魂關了起來……只有當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權看到書,靈魂才會被釋放。”

這始終是他的理想或幻想。

現實是,他一腔熱血滿懷敬意拍攝了一部作品,卻欲覓知音難上難。像極了錢繡云為了能登閣讀書,而無奈的心境。也像極了書籍收藏和閱讀之間的矛盾。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天一閣的規矩森嚴,範氏族規層層疊加,藏書樓代代傳承有賴於這種森嚴,那一樓誰也不許看的書,也是範氏家族曾經的輝煌。

古代的時候,範欽老先生制定這樣的藏書規矩,是基於當下的收藏環境和印刷技術有限的情況下,現代社會,無論是印刷技術,還是書籍保護的技術,都和古代不能同日而語,如果依然恪守陳規,當它最後僅僅表現為樓閣上那些誰也不許看的書的時候,文化與書籍蛻變成了字和紙,失去了原本的精神價值。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天一閣外觀

回到欲登樓而不得的錢繡芸,她象徵的是所有嚮往登樓讀書者,而範氏族人則成了代表家族的榮譽,代代恪守的族規。這是藏書與閱讀之間矛盾的具體的表現。

包括否定黃磊先生的《天一生水》,即使僅僅是以天一閣為背景的幻想也要阻止,寧肯固守一樓誰也不知道的藏書,也要愛惜自己的羽毛神聖不可侵犯。

雖然這些只是個體行為,但卻引發了一些文化觀念上的衝突,藏書與閱讀,家族榮譽與文化傳播,這些衝突的結果,是以犧牲個體的追求保全群體的崇高而告終。

結語

我不敢說能夠完全讀懂《天一生水》這部劇,但是,2010年左右,作為一個剛畢業的學生,我是通過黃磊老師的《天一生水》瞭解天一閣,並且心嚮往之的。

看完這部劇,我並沒有相信這就是范家後人的故事,就像我看完清宮劇不會認為那是真正的歷史,但是文藝作品會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因為喜歡這個故事,我會懷著敬意去了解天一閣,瞭解范家的故事,同時,瞭解寧波書藏古今,港通天下這句話的內涵。進而對整個浙江省對於文化的保護心懷敬意。

書歸一家不如書歸天下——黃磊和天一閣的愛恨情仇

當時的孫莉和范冰冰

在製作質量上,從演員配置,到拍攝手法,到劇本結構,故事情節,都能感受到創作者的精心佈局,就連電視原聲,也是黃磊和韓魏請來臺灣著名音樂創作大師陳志遠先生一手操辦的。無論片頭曲片尾曲還是片中的詠歎調,都作得直達心堂,十分動人。

這部走心的良心之作,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