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別怕!消費主義其實沒那麼可怕(上)

年輕人,別怕!消費主義其實沒那麼可怕(上)

一種主義的誕生,離不開其社會所反應出來的需求,而這種主義能夠長遠發展,背後一定蘊含極其深刻的社會邏輯,人們可以通過觀察大量社會現象,找到這套邏輯的蛛絲馬跡。當一小部分人發現苗頭不對,時代滾輪下的某種主義,一切美好的、醜惡的,早已被無限放大。

例如,“消費主義”。源起二戰後西方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物質豐富,因其能極大滿足人的需求,迅速在發達國家中流行,直至風靡全球。眼看消費主義要統治人類,學界有人坐不住了,馬爾庫塞、波德里亞等人紛紛扛著40米大刀,勇敢站出來屠這條消費惡龍。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消費社會,六十年代的法國,一度還出現過“商品是人民的鴉片”這樣激進的口號。

討論歸理討論,發展經濟才是正道的光。

一方面,少數人對“消費主義”的批判長達數十年未間斷,但我們也看到,隨著經濟增長、技術進步,越來多新產品、新體驗走進日常生活,人們並未改變對“消費主義”的態度。

反之,在愈發成熟的媒介和技術的推動下,消費場景更豐富、消費行為更方便,消費至上的勢頭越來越兇猛。新一輪的擔憂再次遍佈網絡,厭惡、恐懼、焦慮,各種聲音隨之而來,“消費主義”本身也已成為消費品,當紅炸子雞。

為什麼有人對“消費主義”恨得牙癢癢、有人卻認為買買買才是人生?它真如部分自媒體所言,正在害了你嗎?本文試圖從人的需求、審美經濟、身份焦慮三個角度,談談青年一代如何正確面對被“消費主義”。

是我想要的,先買再說

學術界的嚴肅批判會說,消費主義導致人的異化,人徹底淪為商品的附庸。大意就是,有一種幕後黑手在操控一切,你掙的錢、消的費,都是為了維持這個系統運轉。你的需求很可能都是假的,從某種程度來講,你只是一臺莫得感情的消費機器。

又一個大型工具人現場。

學術這玩意儘管唬人,很多情況下卻只有“學術價值”。討論“消費主義”,我們必須以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結論才更有現實意義,指導我們過上好日子。

你說人在異化,豈不是讓我承認自己工具人?好歹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理性人,我命由我不天,錢怎麼花,我自己說了算。

哪一筆消費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就算衝動消費,也總能找到合理的解釋——沒時間、沒心思,或者乾脆就甩鍋給產品,“那玩意真不好用。”

只要消費,一定有正當理由,實用、好看、令人愉快,絕對不因為著了商家的道,交智商稅。到最後,誰管當初是怎麼想,冤枉錢都花了,承認自己是冤大頭,是不是傻。

那麼,我們在為什麼而買單呢?用途、外觀、理念……還是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消費玄學?

先看看搞心理學的大佬怎麼說。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表示,人終其一生總結為五層需求,不管是基礎的吃喝拉撒,世俗的香車美女,哪怕就是當個和尚,都離不開俺的“五指山”。

年輕人,別怕!消費主義其實沒那麼可怕(上)

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亞伯拉罕·馬斯洛,他的絕世武功心法“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營銷界的影響力堪比港劇中的“豈有此理”,無數次出現在課堂以及商業提案的PPT上面。

馬斯洛曰,吃飯睡覺是最底層的生理需求,大齡青年脫單屬於社交需求,像博主本人這樣希望擁有十萬、百萬讀者的,那屬於自我實現的終極需求,往往意味著“走向人生巔峰”。

心法也有破綻,比如他認為需求層次是從低到高,逐一實現,也就是說,沒吃飽飯的人,不配擁有愛情,買不起房的人,別整天想著實現偉大理想……

醬爆第一個站出來不同意:

年輕人,別怕!消費主義其實沒那麼可怕(上)

至此,“我們為什麼而買單?”也初見端倪:

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會為了這五個層次的不同需求買單。但並非簡單一一對應,商家總結的賣點、商家描繪的故事,都在幫助我們主動組合需求,為自己找到購買理由。

以手機產品為例,早年蘋果手機之所以受到年輕人的狂熱追捧,作為通訊工具,滿足社交需求只是最基本的。品牌營造出那種創新、特立獨行的感覺,超高售價帶來的價值感,才是制勝關鍵。

獨特的價值觀是無情殺手,我們很吃這一套。儘管本山大爺19年前就用《賣柺》告訴各位老鐵:我們容易被忽悠,但在各式消費品面前,我們如同站上相聲舞臺上的郭德綱——一個小學生。

波德里亞在其著作《消費社會》中提到——消費社會的特點:在空洞地、大量地瞭解符號的基礎上,否定真相。在他的論述下,商品都是穿著華麗外衣的騙子,在一個個精心佈置的局面前,在那些商家精心製作的廣告片面前,人很快就會迷失自己,忘掉真實的自己。

你需要一臺烤麵包機嗎?但你買了,而且沒用幾次,因為你還是習慣包子饅頭餃子粉面。真相是商家需要賣掉一臺烤麵包機,真相是商家希望每個人都需要一臺烤麵包機,greed is good。

或許有人覺得這是各取所需,並無不妥。有沒有想過,這個需求只是商家營銷的效果,你被“騙”了還忙著數錢,更可怕的是,這一切你要在事後才知道,多少事後煙都燃不掉的寂寞。

閒魚滿目琳琅的二手商品,各類傳奇故事,可以為以上觀點提供佐證,簡直歲月靜好,安之若素。

實際上,商家制造需求引誘你買買買,是很高明且溫柔的行為。當他們開始動用打折、滿減、買贈等大規模殺傷性促銷活動,你會更加抑制不住搓搓期待的小手。

年輕人,別怕!消費主義其實沒那麼可怕(上)

消費主義社會就是這樣變態,讓你又愛又恨。

這是人性軟弱的一面,沒有人敢聲稱自己一輩子沒花過冤枉錢,大可不必為此覺得難看。

缺少社會毒打的青年更是如此,該花錢買的教訓一個都不會少,只是在這個博弈過程中,儘可能讓每一件商品發揮出應有的價值,kindle沒有拿來蓋泡麵,每天看十頁書,堅持下來完全值回票價。

物盡其用專治各種消費主義?不一定。

當你經濟實力有所提升,實用不再是消費的唯一尺度,開始留意“A錐”(耐克旗下某知名運動品牌),更注重產品的設計、配色以及與時尚、潮流有關的一切,一場消費升級正在醞釀。

新的故事悄然而至:審美經濟。


這是陳大朋友的第一篇深度長文,篇幅過長,分三次發出,關注我,看更多有意思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