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投資逆勢飄紅表明信心:撤離中國做不到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對全球的經濟都造成了很大的衝擊,有關“外資撤離中國”的說法也屢次引發討論。

近日,美國個別官員提出吸引美企撤出中國的政策建議、日本政府給予日企產能迴流補貼等信息,更成為了一些人過度解讀的依據,引發了外界對於“外資撤離中國”的擔憂。

事實上,大量的外資正在用實實在在的投資行為表明態度——中國是全球最理想的投資目的地之一,撤離做不到,持續擴大投資理由充分、信心足。

外資對華信心未減

用艾爾建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總裁王煒的話來說,“即使在疫情最困難的時候,我們也沒有丟失過一天的信心。”

4月8日,全球製藥企業艾爾建公司獲得了上海市政府頒發的地區總部認證。在當天第32批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頒證儀式現場,共有21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10家研發中心用投資行動表明了對於中國及上海的信心。

除了8日的這場儀式,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副主任楊朝表示,今年以來,上海於1月和3月先後2次舉辦外資項目集中籤約,共簽約129個項目,投資總額達239億美元。

目前,落戶上海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累計達730家和466家。今年一季度,上海實到外資46.69億美元,同比增長4.5%,實現了逆勢飄紅。

生產纖維原料和服裝等產品的日本伊藤忠纖維貿易(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辻貴由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是集團最看重的市場,而上海不僅是通往中國市場的大門,更是區域乃至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把地區總部設立在上海,為集團在亞太區的擴張創造了更好的機會。

同樣把地區總部設在上海的邁羲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閔軍認為,中國目前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了全球第二大醫療大健康市場,他非常看好中國的市場前景。獲頒地區總部以後,公司打算利用上海人才集聚、資金集聚、信息集聚、政策集聚的優勢,與中國區域性醫療流通企業展開產業和資本上的合作,共同做大“蛋糕”。

作為法國最大的體外診斷公司,梅里埃於2018年把大中華區總部設在上海,從去年就著手準備的研發中心最近也獲得了上海官方認證。

梅里埃大中華區財務總監黃詠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疫情對於企業的常規業務有些影響,但對於今年全年的業績達成有信心,預計接下來能回補疫情期間的損失,“仍然非常看好中國市場,特別是中國微生物檢測領域對公共衛生安全發展本身的要求和期望。”

根據計劃,世界500強企業賀利氏光伏80%的新增投資都將發生在上海。2019年11月下旬,該公司投資數百萬歐元在上海建立了中國創新中心,計劃把在華的研發規模擴大一倍,從而為中國以及全球客戶提供解決方案。

該中心的落成,是賀利氏集團過去18個月中擴大在華研發規模的第三個項目。賀利氏集團管理委員會主席凌瑞德表示,這些投資表明賀利氏致力於開拓中國市場,並對太陽能行業長期持續增長持樂觀態度。

已成功舉辦兩屆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則讓越來越多的外資相信,上海的環境將越來越適合國際性企業的發展。

疫情之下,第三屆進博會的籌備工作一直沒有停轉。4月9日,原本的線下海外路演改成線上。在首個網上海外路演推介會目的地——德國,目前已有近百家企業報名參展,其中不乏大眾、寶馬、蔡司、西門子等知名國際大企業,還有諸多“隱形冠軍”。

德國海外商會提供的數據顯示,關於進博會對於德國企業開拓中國市場的重要性,2019年有40%的德國企業認為“非常重要”,40%認為“比較重要”,較2018年僅5%企業認為“非常重要”顯著提高。

不只上海,長三角地區和其他城市也在湧入更多外資。

3月下旬,美國陶氏公司與江蘇省張家港保稅區舉行了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根據協議,陶氏公司將在未來五年中對張家港基地增加3億美元投資,以創新解決方案來滿足全球相關行業和市場不斷攀升的需求。

“這項投資計劃印證了我們對中國市場快速增長的堅定信心。”陶氏公司大中華區總裁林育麟這樣說。

2月17日,橡樹資本全資子公司在北京完成工商註冊,成為了國內首家外資金融資產管理企業。橡樹資本中國區總經理巢瀚婷表示,疫情作為短期因素的干擾,不會改變他們對於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看法。

還有一些跨國車企為抓住電動化、智能化、互聯化和共享化的發展契機,也正在中國持續增加投資和擴大產能。

比如豐田與比亞迪合資的純電動車研發公司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於4月2日正式成立,該合資公司計劃於5月內正式開業,未來將開發針對中國消費者的純電動車。

不同於在比亞迪豐田合資的新公司上牛刀小試,豐田在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這兩家合資公司身上則 “大手筆”追加投入。近日,有消息傳出,廣汽豐田正在建設投資額為49.9億元的第四生產線,專為新能源車型,年產能20萬輛。此外,廣汽豐田還將在2022年建設完成第五生產線,將投產全新EV平臺下的兩款SUV和一款MPV,年產能同樣為20萬輛,投資額為63.4億元。

就在今年3月中旬,廣汽豐田以9.19億元拍下廣州市南沙一處工業用地,將在此投建第五條生產線。未來隨著第四、第五生產線全面建成後,廣汽豐田年產能將由現在的60萬輛躍升至100萬輛。

一汽豐田今年以來也有消息傳出,其正在天津籌建一座年產能2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工廠,預計總投資近85億元。新建工廠未來投產的新車型,將不限於豐田TNGA架構的概念,而是會投產基於電動化平臺的產品。

對於這些增資擴產的傳聞,豐田中國方面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豐田一直把中國定位在很重要的位置,針對在中國的事業加速也在探討各種措施。今年是豐田的EV元年,豐田會加速推進在中國包括EV在內的電動化進程。

打造透明投資環境

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預期和不曾減弱的信心背後,是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完善的產業鏈以及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這些因素是外商持續加碼對華投資的動力,也讓“撤離中國”成為無稽之談。

從1月1日至今,中國外商投資領域的基礎性法律——《外商投資法》已實施超過100天。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外商投資便利化持續提升,促進和保護力度加大,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大幅縮減,營商環境日益優化。

商務部數據顯示,《外商投資法》實施的第一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75.7億元,同比增長4%,以美元計同比增長2.2%,延續了平穩增長勢頭。

作為全球最受外資青睞的投資目的地之一,上海歷來高度重視外資企業的發展。在上海,近6萬家外資企業貢獻了超1/4GDP、逾1/3稅收、約2/3進出口和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就業人數。

今年,上海相繼推出了營商環境改革3.0版方案、加強投資促進32條、進一步利用外資“24條”(《本市貫徹〈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若干措施》)等舉措。

上述最新推出的“24條”包括:建立招商引資獎勵激勵機制;加快推進金融業、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開放;加大知識產權侵權違法行為和知識產權犯罪懲治力度;支持外商投資企業依法平等參與標準制定和政府採購等。

德勤亞太市場總裁、德勤中國副主席蔣穎提出,《外商投資法》從法律框架上做了准入門檻的突破,解決了外資企業能不能進來的問題,而“24條”則更多解決企業落滬後的發展問題,比如人才如何留下來、如何保護知識產權等,含金量很高。

疫情發生以來,上海市、區兩級領導集中走訪了在滬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重點外資企業,市政府先後召開9場政企合作圓桌會議,試圖幫助外資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堅定外資企業投資上海、紮根上海的決心和信心。

王煒表示,疫情期間,當地政府對於企業持續的關心和幫助,讓企業對上海的管理水平充滿信心。最新推出的“24條”則讓外企再一次享受到在滬發展的政策紅利。

於4月10日通過並施行的《上海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包含了打造企業全生命週期服務體系、營造寬嚴適度的監管環境等十大“硬核”內容,直擊營商環境優化的痛點、難點和堵點。

楊朝介紹,為了不斷提升外商投資服務能力和水平,給全球投資者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投資環境,上海還設立了“外商投資促進服務平臺”,通過中英雙語形式打造全方位的共同服務平臺。

因疫情防控而無法來到國內的外國投資者如何展開經貿交流?楊朝稱,上海創新線上線下業務對接模式,鼓勵在線招商、雲洽談、雲簽約,做到了“招商不停步、洽談不停步、投資不停步”。(李溯婉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