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日本企業都要撤離中國?中國需要擔心的是什麼

此前美國準備從全球撤僑,現在又要從中國撤離企業了。做法是日本先提出來的。

日本政府以新冠疫情為由,準備出資243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8億元),以資助日資企業將其生產撤出中國的政策。

這2345億日元屬於“改革供應鏈”項目,用於資助日本製造商將產線撤出中國,以實現生產基地的多元化,避免供應鏈過於依賴中國。

美國、日本企業都要撤離中國?中國需要擔心的是什麼


據路透社及彭博社等外媒報道,當地時間4月9日,白宮經濟顧問拉里·庫德洛也提出了一項類似的吸引美國企業撤出中國、迴流美國的建議。

拉里·庫德洛表示,一種可能吸引美國企業從中國迴流的政策是,將回流支出100%直接費用化(immediate expensing)。按照他的解釋,這樣就“等於我們為美國企業從中國搬回美國的成本埋單”。

“說到讓企業迴流的政策,我們可以有很多種方法,”庫德洛當天對福克斯商業頻道表示,”例如,可以將(他們的)迴流支出100%直接費用化。廠房、設備、知識產權結構、裝修等。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將所有相關支出100%直接費用化,實際上等於我們為美國企業從中國搬回美國的成本埋單。”


美國、日本企業都要撤離中國?中國需要擔心的是什麼


彭博社報道提到,庫德洛發表這番言論的背景是,目前,美國政府正在找尋辦法,以提振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陷入困境的經濟。庫德洛的提議則是針對美國如何擺脫對中國製造業依賴的這一問題提到的。他說,“我認為100%費用化將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順便提一下,這對美國國內的公司來說也將是一件非常不錯的事。”

日本、美國一直在想離開中國

資料顯示,中國自2004年以來一直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但由於今年新冠疫情的影響,導致了不少工廠的關閉,日本從中國的進口也受阻。

數據顯示,今年二月份日本進口量較上年同期下降了14%,其中來自中國的進口量下降了近一半。

一位參與制訂該計劃的日本高級官員表示:“供應鏈多元化非常重要。”“除了遷回日本本土,廠商今後很可能要將在中國的生產基地轉移一部分去亞洲、非洲等多個地區。”

根據日本東京商事研究公司2月份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新冠疫情期間,做出回應的2600多家公司中,有37%的日本公司正在向除中國以外的其他地區進行多元化採購。

日本綜合研究所的經濟學家關辰一說:“一些著重於出口的在華日本製造商已經在考慮搬遷,此次政府預算肯定會為這一行為提供動力。”

他說,那些著重於中國國內市場的製造商(如汽車廠商)則不太會搬遷。換句話說,向日本提供配套零部件的在華生產企業,因為本次疫情導致零部件供應中斷,影響到日本企業的正常生產,因此這些日本企業本來有意遷移出中國。這次日本政府列出專門的預算,算是助日本企業一臂之力,一方面加快產業鏈撤離中國的進程,另一方面彌補日本企業因搬遷造成的經濟損失,儘快在日本或其他地區恢復生產。

日本雖然是一個市場經濟國家,政府不能干預企業正常經濟決策,但日本大型企業與日本政府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一向尊重日本政府的指導。因此,這次日本政府撥巨資資助日本企業撤離中國,影響非同小可!

根據日本外務省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進駐中國的日資企業增至2005年的2.2倍,達到7.6萬家,其中有很多企業都在中國開設工廠,比如眾多的知名的日本車企和日本半導體企業。

但是,近兩年隨著中國內地製造業綜合成本的提升,以及製造業綜合成本較低的印度、越南、泰國等國大力招商引資,一些日資企業也開始撤離中國。比如,在去年3月底,索尼就關閉了其在北京的手機工廠,並將該工廠的生產遷往泰國,以削減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此前這些日資工廠的撤出,都是市場因素導致的企業的自主決策行為。但是此次,像日本政府這樣,公開出資鼓勵本國企業撤出中國,將產線遷回本土的實屬罕見。

美國企業也做出過撤出中國的努力。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鼓勵美資企業將工廠回遷至美國本土,確實是一個可以解決美國本土經濟下滑以及失業率高企的問題,但是,問題的根源在於,目前美國的綜合製造的成本仍要高於中國及東南亞國家,並且美國當地也缺乏對應的製造業人才及配套的產業鏈。更為關鍵的是,中國既是世界工廠,有著完整的產業鏈,同時也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對於企業來說,生產靠近市場往往更具競爭力。

因此,對於美資企業來說,100%的補貼其回遷美國的費用,並不具有吸引力,更何況是在當下中國疫情已經得到很好控制,而美國疫情仍在持續爆發之時,這顯然不是一個明確的選擇。

目前,美國企業撤離中國仍只是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拉里·庫德洛的個人建議,不太可能到政府層面落實為政策,畢竟100%的補貼美資企業回遷的費用也是一大筆支出。

其實,在過去幾年中,美國也一直在推動“製造業迴流”,但是實際上收效甚微。更多的美資企業仍然還是會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從市場角度來考慮,最終做出正確的選擇。

即便是在美中關係降至冰點的2019年上半年,根據數據顯示,美企在華投資達到了497億元人民幣,較過去兩年同期還增長了1.5%。而2019年8月底,據英媒報道的一項調查顯示,2019年有87%在華經營的美國企業沒有搬遷或者轉移業務的計劃。此外,幾乎所有還在中國運營的美企均表示,中國市場上還有許多盈利的空間。

2019年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對其會員企業的一項最新調查也顯示,絕大多數的美國企業表示其中國業務盈利,且表示其中國業務利潤率高於總體業務利潤率的受訪企業比例從去年的38%增加至今年的46%。同時,大部分企業表示,中國業務收入在過去一年繼續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中國業務是否盈利這一調查,有97%的受訪美企連續在2018年和2019年的兩次調查中表示盈利,而這也是自2010年以來的最高比例。

逆全球化過程即使開始,也不會被成功

最近兩年,逆全球化是很多人都擔心的問題,特別是貿易爭端越來越多的情況下。

全球過去數十年間貿易一體化,互聯網的出現更讓世界各地密不可分,但自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以來,環球經濟出現去全球化現象:出外打工謀生的人紛紛迴流返國、外資大舉撤出、貿易額大減、保護主義抬頭等,令多個外向型經濟體體面臨沉重打擊。

特朗普上任以來,加速了這一趨勢。中國的一帶一路是要繼續扛起全球化大旗,美國卻重回孤立主義。一帶一路讓歐亞非聯繫更為緊密,客觀上推動了美國的孤立主義。

中國知道世界的趨勢,所以提出一帶一路,便是要進一步加強這個世界的經濟一體化,從戰略推出以來,一直對整個世界開放,包括美國。可惜美國並不打算參與,連同其盟友小夥伴也跟著不參加。最終,歐非亞大陸會在一帶一路的推進下變得更加緊密,而美國則會越來越孤立。

這是選擇的結果,也是逆全球化、孤立主義影響的結果。美國企業離開中國,和日本企業離開中國,有著質的區別。

目前,美國企業撤離中國是否會形成決策,就是關鍵的部分。

不過,即使逆全球化開始,也沒有那麼快完成,而且我相信不會完成。因為人類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交換(後來演變為貿易)、專業分工,是這個世界能逐漸向好的根本。

經濟的發展不會因為這短暫的回潮而改變方向。

中國繼續引領全球化

疫情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逆全球化、孤立主義。全球經濟本就因為疫情雪上加霜,現在受重挫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中國將繼續開放。開放措施包括擴大外資市場準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增加商品和服務進口、實施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更重對外開放政策貫徹落實五個方面。這些重大開放措施表明,未來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將採取更加開放的姿態,中國有決心、有信心、也有能力實行全面對外開放。

中國將以開放和巨大的市場引領全球化。

企業撤離中國前,要問自己:

目前,全球產業鏈最完善,又有充足的人口勞動力,還有世界最龐大消費市場的地方是哪裡?

答案不言自明,就是:中國!這也是眾多大型跨國企業紛紛搶灘進入中國建廠的最重要原因:一方面可以大幅降低自己家的產品製造生產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又能直接分享中國十幾億人口並且不斷快速增長的龐大消費市場紅利。

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會願意遠離消費者。而據布魯金斯學會預計,自2009年到2030年中國將新增8.5億中產階級人群,中產階級佔比將由2009年的12%上升到2030年的73%;中國消費將達到14.3萬億美元,佔全球總量22%。

“不來中國市場參與競爭,對國際企業來說是個巨大錯誤。”波士頓諮詢全球主席博克納這樣說。

我們可以相信,逆全球化只是暫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