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打紙傘,夜晚掛紙燈:一張紙的百種用法

文|周冉

好的紙傘在製作時選用山區的老竹做傘骨,經過嚴格的防蛀、防黴和防腐處理,才能歷經惡劣天氣而保持完好。紙傘工藝非常複雜,多達86道,從選料、劈骨、削骨、鑽孔到上油、噴色、畫花,每道工序都會影響成傘最終的品質。傘紙要鋪三層,再以桐油或生漆塗紙,刷後晾乾,乾透再刷,反覆幾次,以增強其防水擋雨的功能。

紙傘的紙採用白棉紙,這種紙與棉花無關,因為手感綿韌潔白而得名,原料是桑皮,迎光看紙面有光澤,像絲綿質地。白棉紙常用來作書畫襯紙,塗滿桐油後可以防水,可以充當傘面材料,此外楮皮、檀皮等製成的皮紙拉力大,也專供雨傘製作。

南北朝時流行於北方的紙傘,到了唐代大為普及,並以傘的顏色來區分使用者的身份。福建福州的紙傘久負盛名,在巴拿馬、芝加哥、加拿大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都獲過獎。後來,紙傘的擋雨功能逐漸被布傘、尼龍傘取代,只作為工藝品或者舞臺道具保存下來。

雨天打紙傘,夜晚掛紙燈:一張紙的百種用法

相比下雨天才受歡迎的紙傘,紙燈籠的接受度顯然高出不少。一般的紙燈籠用竹條或木條為框架,用鐵絲捆綁,構成的一個圓柱體,周邊蒙上半透明的薄紙或細紗,中間點蠟燭。在古代社會,燈籠兼有裝飾、照明和娛樂的功能。一般的照明燈籠樣式簡單,能夠防雨透光即可。節日燈籠造型就多姿多彩了,例如元宵燈會中的走馬燈,燈籠內的燭火點燃後,向上散發熱氣流形成動能,推動燈籠內的葉輪旋轉,立於葉輪上的人或動物剪紙也不斷圍繞燈籠中心轉圈,從外面看上去如同正在行進追趕。明將戚繼光曾規定,夜間各軍營應備用黃油紙糊成的鐵絲照明燈,燈粗四寸、長一尺五寸。油紙燈還被製成不同顏色,軍事行動中代表不同的號令。

20世紀初期,斯坦因在敦煌一個寺院中發現的唐代賬簿中,記載了當時購買紙張花銷的清單,“十四日,出錢一百文,買白紙二貼。”這些紙拿來幹什麼了呢?共糊燈籠38個,一些邊角料用來補燈籠。⋯⋯另一月的“十三日,出錢六十文,買紙一貼”用來抄文歷。由此可以猜測,當時糊燈籠的紙價是低於書寫紙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