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北宋不存在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我非常不贊成將“王安石變法”說成北宋由盛轉衰轉折點的看法,因為事實上,北宋根本不存在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北宋其實是在鼎盛之時突然覆滅的。需要說明的是,北宋滅亡,或者說,南北宋之分,只是後人的說法,歷史上的兩宋其實是一個整體,國祚是延續的。不過,對於趙宋王朝而言,靖康之變的確是一場天大的國變,導致宋室南遷,疆土減少近半。所以我們這裡還是沿用習慣說法,將靖康年間宋徽宗與宋欽宗被俘視為北宋的滅亡。

事實上,當時宋王朝不管是軍事的成就、疆域的擴張,還是文化與經濟的表現,都處於巔峰狀態,不見衰敗之象。

宋徽宗宣和年間,宋朝的人口過億,東京生活著超過一百萬的市民。儘管山東、江南幾乎同時發生了宋江與方臘的民變,但很快就被招安或剿滅。從繁榮似錦的市井風貌,人們完全看不出大禍將至的徵兆,《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東京夢華錄》所講述的,都是宋徽宗時代的如夢繁華。宣和年間還誕生了幾部文化藝術史上留名的著述,如《宣和畫譜》《宣和書譜》《宣和博古圖》《宣和北苑貢茶錄》《宣和牙牌譜》《宣和石譜》,反映出宋朝文化的繁盛。

此時,宋朝的領土也在擴張中。對反覆無常的西夏國,宋人以前基於後勤補給的吃力,一直無法在前線取得壓倒性的勝利。但後來終於找到了克敵制勝的戰術,那便是“進築”加“淺攻”,一寸一寸蠶食西夏,讓西夏人大驚失色:“唱歌作樂地,都被漢家佔卻,後何以堪?”宣和元年(1119)四月,宋師攻克西夏橫山之地,征服西夏指日可待。

可惜,隨後宋朝與崛起於白山黑水間的女真部落結成“海上之盟”,定下聯金滅遼之策,戰略重心轉移至北方,放過了經略西北的歷史機會。

不過,儘管宋朝軍隊在征戰遼國時破綻百出,最終還是在宣和五年(1123)四月,收復了被遼國佔領一百餘年的燕雲故土,實現了自太祖立國以來,列祖列宗念茲在茲的夢想。宋徽宗洋洋得意,命大才子王安中制“復燕雲碑”,立在燕山府延壽寺,宣示自己的不世功業。

如果沒有後來的靖康之恥,宋徽宗大概會成為趙宋王朝最偉大的君主。然而,正是在聯金滅遼的過程中,宋朝軍力疲弱、兵不能戰的致命問題暴露在金人眼皮底下,金人驚喜地明白了一件事:“貴朝(宋朝)兵將與亡遼士馬優劣可見,亡遼與本朝士馬勝負明知”,乃生出揮鞭南下、牧馬中原之心。此時遼國已亡,宋朝北境失去屏障,再不能阻擋金兵鐵騎馳騁。其實早在宋徽宗意欲與女真結盟之時,已有臣僚反對聯金滅遼,認為“契丹,與國(友邦)也;女真,強敵也”,一旦女真滅遼得逞,勢必“席破燕之威,長驅而南”,到時候,“王師克與不克,皆未見其可”。

歷史確實如此。宣和七年(1125),金主完顏晟尋了一個藉口,派遣大將完顏宗望、完顏宗翰統率大軍,從東西兩路南下伐宋。宋徽宗聞訊,嚇得將皇位內禪給兒子趙桓(宋欽宗),自己帶著皇子、帝姬、內侍跑到南方避禍。趙桓臨危受命,於次年改元靖康,並斬殺童貫、朱勔,賜死李彥、梁師成,放逐蔡京,罷黜王黼,禍國殃民的“六賊”終於被清算。

靖康元年(1126)正月,完顏宗望率領的金國東路大軍直抵開封城下。幸運的是,在提舉京城四壁守禦使李綱的組織抵抗下,金兵未能破城。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影響了後面歷史的小事:完顏宗望久攻開封城不下,便迫宋廷議和,索要金帛以及太原(今山西太原)、河間(今河北滄州)、中山(今河北保定)三鎮,並以一親王為人質。康王趙構主動請纓,說他願往敵寨為質。正月十四日,趙構進入金營;二十餘日後,居然被放了回來。

完顏宗望之所以放走趙構,是因為他懷疑趙構是假康王:“康王留金營,與金國太子同射,連發三矢,皆中筶,連珠不斷。金人謂將官良家子,似非親王,豈有親王精於騎射如此?乃遣歸。”金人以為宋朝親王盡是嬌生慣養之輩,康王箭術如此了得,定是冒名的親王,所以將趙構放回去,換了肅王為人質。其實趙構真的是習得一身騎射武藝。如果當年金兵扣留住趙構不放,後面南宋的歷史顯然就要改寫了。

開封城被圍未久,京畿河北制置使种師道率領的精銳部隊——西軍已經趕至京師勤王,完顏宗望破城無望,既得宋廷許割太原、河間、中山三鎮,又得肅王為人質,便引兵北退。宋欽宗總算鬆了一口氣,南下避禍的宋徽宗也回到了東京。

對於割地的城下之盟,宋廷又生出悔意,拒不交割三鎮,於是在靖康元年八月,完顏宗望、完顏宗翰再次統率大軍攻宋,來勢更為兇猛。十一月,又是完顏宗望率先一步攻至開封城外,駐兵於南薰門外的青城。從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完顏宗望兵臨開封城下,到次年四月一日金人退師,虜二帝北去,宋朝汴京的君臣士庶歷經了四個多月的悽風苦雨。

金兵南下之時,宋欽宗派康王趙構為正使、刑部尚書王云為副使,至河北金營使金講和,求金人緩師。十一月二十日,趙構一行行至磁州(今河北邯鄲)時,磁州守臣宗澤對康王說:“肅王去不返,金軍已迫,復去何益?請留磁。”血勇的磁州人又認定王云為金國奸細,竟然動手殺了他。趙構遂停止前往金營。此時完顏宗望已經醒悟過來,明白康王正是他們滅宋的最大障礙,也派兵追截康王。民間傳說,危難之際,磁州崔府君廟的泥馬馱著趙構渡過了黃河,方得脫險。這便是“泥馬渡康王”的故事。

靖康二年五月初一,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宋高宗),改元建炎。建炎元年(1127)秋,隨宋徽宗北狩的宋朝官員曹勳,尋了一個機會逃脫,輾轉回到南京,並給宋高宗帶來徽宗口信:“(太上皇)又語臣曰:歸可奏上,藝祖有約,藏於太廟,誓不誅大臣、言官,違者不祥。故七祖相襲,未嘗輒易。每念靖康年中誅罰為甚,今日之禍,雖不止此,然要當知而戒焉。”這是宋徽宗留給兒子的最後一句囑託,也算是給宋王朝留下了一抹文明的底色。(作者為文史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