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时日本的手榴弹,都要在钢盔上磕一下才扔出去

在很多的抗日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日军所装备的手榴弹在拔去安全插销之后,都要在钢盔上(没有钢盔就在枪托或者其他坚硬物体上)敲击一下,然后再扔出去,这难道只是日军的习惯么?还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原因在里面?

为什么二战时日本的手榴弹,都要在钢盔上磕一下才扔出去

九七式手榴弹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使用的是十式破片手榴弹的改进版:九一式手榴弹和九七式手榴弹,前者早在1931年就已经开始服役使用,到了全面侵华战争初期的1937年,九一式手榴弹逐渐被更为先进的九七式手榴弹所取代,但由于九一式手榴弹制造基数过于庞大,在九七式被采用后很久,日本的部队中还维持着两种手榴弹兼用的情况,甚至到了1945年九一式手榴弹仍然在海军陆战队中和中国战场上被大量持有。

为什么二战时日本的手榴弹,都要在钢盔上磕一下才扔出去

有的日军习惯磕鞋底,有的则习惯磕钢盔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以海军立国的国家,从明治维新到二战这几十年的时间里,陆军的建设速度远慢于海军的建设速度,大笔的国防预算被投到坚船利炮的建设中去。就算这样陆军和海军还经常不和,日俄战争期间,在与俄军血战争夺二〇三高地之时,日本海军甚至不愿意提供火力支援,知道日本陆军从国内调来280mm重型榴弹炮之后才攻克这一战略要地。在意识到“海军马鹿”不可靠之后,陆军开始提出对陆上步兵武器的改良,首当其冲的便是手榴弹。

为什么二战时日本的手榴弹,都要在钢盔上磕一下才扔出去

九一式手榴弹(左)和九七式手榴弹(右)

九一式手榴弹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早一个版本的十式手榴弹所存在的问题,手掷手榴弹的时候,由于十式手榴弹引信装置的不可靠和引爆所需时长不确定,这就直接导致十式手榴弹的投掷者往往要冒着很高的风险去使用这款武器:过早扔出去会被躲开甚至有可能被敌方捡起再扔回来,而如果“捏雷”的话指不定下一刻手榴弹就在自己手里炸了,所以陆军迫切需要一款“可靠的”手榴弹,最好彻底解决了引信和引爆时长的问题,于是九一式手榴弹诞生了。


为什么二战时日本的手榴弹,都要在钢盔上磕一下才扔出去


日本的十式手榴弹

1931年,在日本陆军武器技术局仔细地研究了十式手榴弹存在的问题后,开创性的在新式手榴弹上加入了一个很巧妙的装置,即一个配备有备用推进剂罐和龙头型发射器的撞击触发型引信,在使用之时,先拔掉安全插销,然后敲击手榴弹体顶端的盖子来触发手雷,该手榴弹的爆炸延迟时长被控制在7秒到8秒之间,操作娴熟的士兵可以轻松驾驭这款手榴弹。由于九一式手榴弹延迟时间较长,可以作为枪榴弹或者掷弹筒的弹药来使用,凭借长延迟来发射往更远的地方。之后的九七式和九一式比仅仅是取消了推进剂罐体上的连接器,取消了掷弹筒发射的功能,爆炸延迟时长也增加了5秒版本。

为什么二战时日本的手榴弹,都要在钢盔上磕一下才扔出去


图片:左侧是手投掷状态的日军97式手榴弹;中间为掷弹筒使用状态的97式手榴弹,弹体下方安装有高低压发射药筒。右侧是掷弹筒专用的89式杀伤榴弹,高低压发射药与弹体铸为一体,头部安装有88式瞬发引信。

为什么二战时日本的手榴弹,都要在钢盔上磕一下才扔出去

九一式手榴弹可用于掷弹筒的弹药。

但是无论是九一还是九七,这两款手榴弹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威力过小,可能与日军所用的黄色炸药量不足有直接关联。由于撞击触发引信的设计,日军扔手榴弹前要在脑门儿上磕一下的“奇葩”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就日本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