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測序:一個比肩新能源的新故事

未來未至,但正在預演。


剛剛過去的10.1長假裡:美國風電公司新紀元能源(NYSE:NEE),市值一度超過埃克森美孚(NYSE:XOM),成為美國最大的能源公司;福萊特玻璃(HK:06865)與信義玻璃(HK:00868),兩家太陽能光伏玻璃公司,則在領漲港股;電動車主幹道上,特斯拉(NASDAQ:TSLA)與比亞迪股份(HK:01211),依然各自紅透半邊天。


比起新能源賽道的熙熙攘攘,另一個故事顯然還在醞釀。


同樣在10.1長假裡,諾貝爾化學獎被頒給了法、美兩位致力於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的女科學家——埃馬紐埃爾·沙爾龐捷與詹妮弗·杜德納。


而在更早一點,全球基因組學領域硬件技術龍頭公司Illumina(NASDAQ:ILMN),拋出了80億美元現金和股票,擬將一家基於基因測序技術的腫瘤早篩公司GRAIL重新併入懷中。


再早一點,則是Illumina針對其潛在競爭對手華大基因(SZ:300676)的全球性專利戰。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基因編輯/基因療法帷幕徐徐張開的2020年代,一個比肩新能源的新故事即將開講的此時,是時候需要對基因測序這個黃金賽道做一次粗礪梳理了。

01

技術演變史

“21世紀是基因的世紀”。自1977年誕生第一代測序技術以來,基因測序產業已進行多次技術變革。

分子診斷體外診斷(IVD)中發展速度最快、技術最高的領域,主要技術包括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核酸原位雜交、基因測序和基因芯片等。其中,基因測序是分子診斷的主流技術方向。


從定義來看,基因測序是一種新型基因檢測技術,能夠從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測定基因全序列,預測罹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個體的行為特徵及行為合理。例如,此次疫情大批量使用的新冠核酸檢測試劑盒,就是基於基因測序技術研發而來。


技術發展與進步是行業驅動的核心要素,也推動著基因測序從科研走向臨床。基因測序的演變史,就是一部“技術進化史”。


自1977年誕生第一代DNA測序技術以來,共進行過四次技術變革:

基因測序:一個比肩新能源的新故事

圖1:基因測序技術發展歷程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國元證券研究中心

第一代DNA測序技術是基於Sanger雙脫氧終止法的測序原理,結合熒光標記和毛細管陣列電泳技術來實現測序的自動化,基本方法是鏈終止或降解法。


不過,雖然Sanger測序技術具有測序讀長長、準確率高的優點,但由於通量低、成本高,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


第二代測序技術(高通量測序)的誕生,給行業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


高通量測序技術(NGS),是指通過模板DNA分子的化學修飾,將其錨定在納米孔或微載體芯片上,利用鹼基互補配對原理,在DNA聚合酶鏈反應或DNA連接酶反應過程中,通過採集熒光標記信號或化學反應信號,實現鹼基序列的解讀,一次性可完成幾十萬至上百萬條序列的測定。


簡而言之,NGS就是一種可以邊合成邊測序的高通量測序技術,能通過一個樣本獲取多種基因類型的信息,不僅效率高,而且一次性檢測大量基因的費用更低。


憑藉高通量、低成本、測序時間端等優勢,NGS技術在全球測序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應用領域包括無創產前檢測(NIPT)、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篩查(PGD/PGS)、遺傳病診斷、腫瘤診斷和個性化治療、致病基因檢測、病原微生物檢測等。


基因測序:一個比肩新能源的新故事

圖2:四代測序技術對比 來源:公開資料整理,國元證券研究中心

而第三代(單分子測序)和第四代(納米孔外切酶測序),雖然在ctDNA測序、單細胞測序等具有明顯優勢,但由於錯誤率較高、分析軟件不夠豐富等原因,商用受到一定限制。


目前,基因測序已經能夠通過不同的檢測技術來滿足多元化的臨床需求,主要應用在腫瘤診斷、遺傳病檢測和產前診斷中。基因檢測的結果主要用於臨床用藥參考與用藥指導。


例如,在腫瘤治療中,醫生可以藉助基因測序技術來診斷腫瘤患者基因突變的種類與狀態,從而選擇最適合的靶向藥物,並且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達到精準治療的目的。

基因測序:一個比肩新能源的新故事

圖3:基因測序臨床應用 來源:科學網,中銀證券

根據測序中國統計,我國國產腫瘤分子診斷產品的技術應用趨勢與歐美市場基本一致,目前PCR技術仍是伴隨診斷的主流技術,主要應用在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黑色素瘤等方面。


不過,PCR技術的缺點就在於只能檢測已知突變,NGS技術卻可以一次性檢測出全部突變。未來,兩種檢測技術將形成“優勢互補,長期共存”的格局,加速推動腫瘤伴隨診斷行業的發展。


以NGS測序技術為例。


艾德生物(SZ:300685)在2018年11月獲國家藥監局批准的人類10基因突變聯合檢測試劑盒(商品名:維惠健),是我國首個跨癌種的NGS檢測產品,能用於定性檢測非小細胞肺癌(NSCLC)、結直腸癌(CRC)患者EGFR/ALK /ROS1/RET/KRAS/NRAS/PIK3CA/BRAF/HER2/MET基因變異。

基因測序:一個比肩新能源的新故事

圖4:艾德生物的NGS產品線 來源:公司財報

另外,基因測序巨頭Illumina和華大基因也分別基於自身的NGS平臺推出了癌症panel檢測產品,前者可以檢測48個基因,後者的檢測基於NimbleGen探針雜交捕獲測序技術,包含1053個腫瘤相關基因。

02

外資占主導地位

基因測序的產業鏈分為上游(設備、耗材及試劑)、中游(測序服務)、下游(科研機構、醫院、藥企、個人)。


從上游的競爭格局來看,主要以Illumina、ThermoFisher(賽默飛)等外資和華大智造、博奧生物等國內設備廠商為主;國內的耗材及試劑生產商則以達安基因、艾德生物為主。中游測序服務方面,華大基因、貝瑞基因(SZ:000710)、泛生子、燃石醫學等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

基因測序:一個比肩新能源的新故事

圖5:基因測序產業鏈 來源:公開資料整理,國元證券研究中心

雖然我國診斷試劑發展迅速,已基本實現國產化。但是,我國基因測序技術整體仍落後於發達國家。


在診斷儀器領域,我國儀器佔比較小。尤其是技術壁壘極高的數字PCR儀和基因測序儀等高端儀器,仍被Illumina、LifeTech、Roche等外資品牌佔主導。


目前,國內僅有華大基因等個別品牌擁有自主研發生產的基因測序儀,且代際落後;大部分企業仍是通過OEM(貼牌)和合作研發的模式來完善產業鏈佈局。例如,達安基因(SZ:002030)的DA Proton、貝瑞基因的NextSeqCN500、安諾優達的NextSeq550AR等。


根據數據顯示,Illumina和Thermo Fisher合計佔據國內基因測序儀67%的市場份額,華大智造(華大基因兄弟公司)則佔33%。


而且,在國內測序服務市場,不僅企業眾多競爭激烈,很多廠商還不具備自主研發基因測序儀和核心試劑的能力,導致議價能力弱。雖然目前由華大基因佔據著主導地位,但是卻屢屢受Illumina巨頭“卡脖子”,成長之路頗為坎坷。

03

基因界的華為海思?

通信行業的核心在於芯片,基因行業的核心設備在於基因測序儀。如果說華大基因是“基因界的華為”,那麼華大智造就是“基因界的華為海思”。


基因測序技術的不斷演變,是華大智造(華大基因)與Illumina抗衡的最有力武器。


2013年,Illumina曾兩度起訴美國測序儀廠商CG公司侵害其專利權,導致後者瀕臨破產,最終被華大基因以1.176億美元收購。


2014年7月,在CG公司技術基礎上研發的BGISEQ-100、BGISEQ-1000基因測序儀器及配套試劑獲批,是我國首個基因測序儀。


同年,Illumina推出的HiSeq X Ten基因測序儀,能使測序成本大幅下降至1000美元,由此奠定了其在全球基因檢測設備市場的龍頭地位。


2015年,華大基因相繼推出了自主研發的高通量測序系統“超級測序儀”Revolocity和桌面化測序系統BGISEQ-500,實現了基因測序全產業鏈佈局。


2016年,華大智造成立,與華大基因同屬華大集團旗下。一家負責先進製造,一家負責先進服務,兩者形成“兄弟”關係。


2018年,華大智造發佈了自主研發的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MGISEQ-T7,單日數據產量可達6TB,是全球單日生產能力最強的基因測序儀。


目前,華大智造已發展成為國內唯一、全球第三家能自主研發並量產臨床高通量基因測序儀的企業,全球服務超過600家客戶,遍佈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為華大基因貢獻了95%的測序儀。


根據官方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華大智造基因測序儀全球裝機量達到1700臺,超過Illumina(公開資料顯示1.1萬臺)的1/10,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超過1/3。


但是,由於核心元器件(測序儀與相關標準)仍被Illumina“卡脖子”,導致雙方爆發了聞名中外的專利之爭(詳見:《華大基因:決戰黎明破曉前》)。


原創性技術或顛覆性技術掌握在他人手裡,是技術型企業的核心風險。有了CG公司的前車之鑑,華大基因往後不僅要在核心技術上尋求顛覆性突破,還要在專利戰上的法律策略以及經驗等方面強化自身——而這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投資價值的大小與市值的走勢。


略感慶幸的是,基於高通量測序儀等平臺,華大基因的產品覆蓋了生育健康、腫瘤防控、感染防控、多組學大數據與合成業務四大領域,全產業鏈優勢較為明顯。


基因測序:一個比肩新能源的新故事

圖6:華大基因的產品矩陣 來源:公司財報

業績方面:生育健康是華大的核心業務,2019年實現收入11.76億元,營收佔比為42.11%,毛利率達69.53%;精準醫學業務實現收入5.71億元,佔比20.45%,毛利率為66%。今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核酸檢測試劑盒銷售大增,使得精準醫學業務實現收入29.92億元,營收佔比大幅提升至72.88%,毛利率也提高至70.52%。


也正是在全產業鏈、多元化的產品結構支撐下,華大基因的整體業績多年來一直保持著穩健增長。


除了在基因測序儀領域,華大基因要與跨國巨頭競爭以外,在無創產前檢測(NIPT)領域,也同樣需要面臨諸多國內龍頭企業的競爭。


貝瑞基因憑藉著先發優勢、豐富的臨床數據積累以及自身技術和平臺優勢,與華大基因佔據著絕大部分市場份額,2018年市佔率合計約為70%。


截至2019年,華大和貝瑞NIPT累計檢測樣本量分別達到600萬例和350+萬例,遙遙領先其他同行,形成雙寡頭格局。


貝瑞基因是國內最早佈局NIPT領域的企業。早在2008年,公司創始人周代星博士便與“NIPT之父”盧煜明教授強強聯合,在《PNAS》上發表了NIPT實驗室的初步驗證結果,開啟了產前檢測的時代。


2011年9月,貝瑞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NIPT檢測產品“貝比安”獲批上市。


同時,華大基因也在2012年推出了“NIFTY”檢測產品。而且,2018年10月推出的升級版NIFTY®全因2.0產品,能檢測出更多染色體或基因遺傳疾病,彌補了國內NIPT在單基因疾病檢測應用領域的空白。


04

結語:須以芯片產業為鑑


總的來說,在技術快速更新迭代的變革下,中國基因測序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誕生了華大基因、貝瑞基因、艾德生物等本土龍頭企業;市場空間也在不斷擴大——從早篩到診斷再到治療,成長性非常高,的確是名副其實的黃金賽道。


但由於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外資巨頭手裡,也使得華大基因與Illumina的專利戰在當下顯得極為突兀。可以預見,國內基因測序企業在走向全球化的進程中,勢必要面對一場又一場的“卡脖子”攻堅戰。


在國產化替代、精準醫學等趨勢下,國內基因測序企業要想順利地走向全球化、打好“卡脖子”攻堅戰,關鍵就在於能否掌握核心技術。反之,就會像當前的芯片產業那般,處處受制於人。

(作者:錦緞 投資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