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安源】人民日报江西频道:贫困户李和根的"心结"解开了

4月9日

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聚集安源

《贫困户李和根的"心结"解开了》


【聚焦•安源】人民日报江西频道:贫困户李和根的

【聚焦•安源】人民日报江西频道:贫困户李和根的

【聚焦•安源】人民日报江西频道:贫困户李和根的

【聚焦•安源】人民日报江西频道:贫困户李和根的


在4月暖阳的摩挲下,16岁的李艳欢正和萍乡市特殊学校下乡送教的老师玩着传球游戏,不时发出兴奋的笑声和叫声;22岁的李赞明站在一旁,一会瞅空传传球,一会咧嘴笑着看热闹……看着一双儿女无忧无虑开心地玩耍着,51岁的李和根和妻子眼底流泻的不仅是欣慰,还有太多的感慨。要知道,这两个先天一级智障的孩子,从出生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他心底解不开的“死结”和永远的心痛。


家住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五陂镇大田村的李和根,脸上如刀凿斧刻般过早地打上了沧桑的烙印,左邻右舍一提到他和他的家,往往是一声叹息:唉,这个苦命人啊!


20多年前,初为人父的李和根以为生活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可还没高兴多久,就被医院给出的孩子先天智障鉴定打了当头一棒。难以置信的他到处奔波忙碌,一攒到钱就带着孩子治病,祈祷能有奇迹发生。几年后,妻子又怀孕了。岂料这个孕育着夫妻俩全部希望的孩子降临后,又被诊断为先天智障。陷入极度苦闷和不解的夫妻俩最后才弄明白为何会生下两个先天智障的孩子:原来李和根的父母亲属于近亲结婚。


从此,苦难和忧愁像乌云重重地压在了这四口之家的头顶,李和根彻底地放弃了挣扎,家里难得飘荡笑声,有的只是漫长的黑夜和无尽的绝望,不知道何时是尽头,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日子过得像一团乱麻……


2016年,李和根被识别为大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第一书记周理和五陂镇帮扶干部刘敏盯上了这个特殊的家庭,铆足了劲决心帮助李家跳出贫困泥淖。


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安居扶贫,新农合保险、残疾人补贴、低保……所有能让李家四口人享受到的扶贫政策和种种优惠,都一一落实到位,但李和根夫妻干活就是提不起劲头儿。镇村帮扶干部通过多次分析讨论,终于认识到李和根家致贫的根源,是因为李和根夫妻俩自动放弃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帮扶干部一次又一次地上门拉家常。“不论孩子怎么样,毕竟是你们自己身上掉下的肉。”“你们只想到自己年级大了,满足吃吃低保,可孩子的路还长啊……”这样的话说了不知几箩筐,苦口婆心地劝夫妻正确面对人生坎坷和磨难。镇帮扶干部刘敏还介绍李和根妻子到镇政府食堂上班,每天工作时间不长,又能照顾到家里的两个孩子。驻村第一书记周理与萍乡市特殊学校联系,由学校指派特教老师定时送教上门,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启迪孩子心智;在有的休息日,周理还亲自教李和根的儿子做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


【聚焦•安源】人民日报江西频道:贫困户李和根的

▲李和根在养殖基地喂“宝贝”鸡鸭鹅


李和根冷却多年的心被捂热了,心底那打不开的“死结”也慢慢松动。他开动脑筋,主动向帮扶干部提出想发展养殖产业。没有资金,帮扶干部帮他筹措了4万元启动资金;没有技术,区里市里只要有相关的培训,帮扶干部都会通知他参加。通过努力,一个拥有鸡、鸭、羊等禽类的小型养殖场初具雏形。慢慢地,李和根边干边摸索,技术越来越成熟,第一年的养殖收入就有2万多元。


为了更好地照顾养殖场里的这些“宝贝”疙瘩,李和根几乎天天住在那里。去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冲垮了他的养殖场,村委会和帮扶干部又帮垂头丧气的他地势较高的养殖场现址盖起了一个更好更大的。


现在,他的养殖场“兵强马壮”:拥有土鸡150只,鸭100只,鹅50只,羊30只。羊群在山坡上“咩咩”吃草,鸡鸭鹅“咯咯咯”“嘎嘎嘎”欢快地觅食,新开垦的荒地种上了辣椒、毛豆等时令蔬菜……越干越有劲的李和根又开凿了一亩水塘,还打算把旁边一片荒地开发出来种上两亩甜瓜。


【聚焦•安源】人民日报江西频道:贫困户李和根的

▲李和根载着儿女往返养殖基地


天气晴好时,他会开着三轮车带两个孩子到养殖场捡鸡蛋、鸭蛋、鹅蛋。他还在闲暇之余,带着儿子给乡亲送桶装矿泉水贴补家用。


看全家人都过上了吃穿不愁的日子,两个孩子也有了明显改变:儿子会写自己的名字了,会买菜做饭做家务活了,手机也玩得溜溜转,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脱口而出,还经常用手机“骚扰”第一书记;闷葫芦女儿偶尔也会开口叫声爸爸妈妈了……李和根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他嘴上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夫妻俩别无所求,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们每天都能这样衣食无忧地开心生活。趁现在还干得动,多为孩子们攒点钱,就能为社会减一份负担,多为他们添一份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