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字里行间的密语


读懂字里行间的密语

埃科说:文学里没有全然私人的东西;书会彼此聊天。

——陈以侃《在别人的句子里》

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管请教了多少人,参考了多少资料,还是求而不得,总是差那么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罢了,缘分未到。

想起自己不久前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读到这里:

陈清扬说她真实的罪孽,是指在清平山上。那时她被架在我的肩上,穿着紧裹住双腿的筒裙,头发低垂下去,直到我的腰际。天上白云匆匆,深山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我刚在她屁股上打了两下,打得非常之重,火烧火燎的感觉正在飘散。打过之后我就不管别的事,继续往山上攀登。


陈清扬说,那一刻她感到浑身无力,就瘫软下来,挂在我肩上。那一刻她觉得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都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这段话写在王二和陈清扬故事的结尾。

当时心里就冒出一个字:绝。自己反复读了半天,却又说不清楚这“绝”到底体现在哪里。

多年以后,用王二的话说即便两人之间发生了男女欢娱之事,他们依旧是纯粹且伟大的友谊。

可这些年王二心里一直有个疑惑,陈清扬到底在交代材料里写了什么?

火车开动之际,陈清扬将这个埋在内心的秘密告诉了王二,此后两人再也没有相见。

全文没有用任何悲伤的字眼,描绘的画面隐晦而美好,我心里还是很难过,我想这可能就是它绝的地方。

后来读《李银河说爱情》,书中评论到这一段,令我恍然大悟:

王小波的这种对爱的描写,虽然有点儿隐晦,但我觉得正是这种朦朦胧胧的、模模糊糊的、没有言明的,才是爱情最美的地方。

读完《黄金时代》的半个月里,我不时回想这个片段,陈清扬在火车上有没有哭?站在原地的王二心里是什么滋味?

王小波把爱最美的一瞬间结在该结的地方,却在读者心里挥开了一笔,留下无限念想。


读懂字里行间的密语


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在演讲中说:

有那么两种数学书: 第一种你看了第一页就不想看了, 第二种是你看了第一句话就不想看了。

他是为了活跃现场气氛说出了这句话。

可当我真的在阅读中遇到上面的情况,真是哭笑不得。

就拿最近在读的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来说,我卡在了前言,就因为三个字“脊椎骨”。

纳博科夫认为一位伟大的阅读者应该用“心灵,脑筋,敏感的脊椎骨”去读。

我能理解阅读要动心思、动脑筋,可这跟脊椎骨有什么关系呢?怎么用脊椎骨去读?难道是在讲骨气?

结果,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无意中点醒了我,他在《读写指要》中讲到:

“思想须用全身,各种器官在思想时都在活动。”

相比之下,朱老先生的要求更加严格,读书不仅要活动脊椎骨,还要动用全身。

再重读纳博科夫的这句话,似乎悟出了一点味道。

如果你看过《我不是药神》,一定会对王传君饰演的白血病人的形象印象深刻。

他在病入膏肓时骨瘦嶙峋,全身布满针眼。医生对他进行骨髓穿刺时,他发出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哀叫,让人心里为之一颤,恨不得想替他分担一些痛苦。

纳博科夫所讲的用脊椎骨读就是这个意思,脊椎遍布敏感的神经,要用神经末梢感知阅读所带给你的快乐和悲伤,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私人体验。

换句话说,阅读就是要“伤筋动骨”,读到一种疼痛感出来,心里才会有活水涌出来,后才觉欢畅淋漓,成为自己的清渠。

『书会彼此聊天』,只要我们坚持阅读,就能解锁其中的密语,找到人生之书的钥匙。


读懂字里行间的密语


#情感写作小能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