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孙子兵法》:阴谋诡计不是人生正途

在完整解读过《道德经》之后2019:我与道德经(附全文解读),我尝到了传统文化对人思维和认识改造的巨大好处,于是我想着每周抽一个时间读一点其他的传统文化经典,逐步走上对传统文化的融合之路,这次我选择的是《孙子兵法》。


第一篇:计篇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队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考察研究。


我的理解:就此一句,孙子不愧为兵家鼻祖,孙子将打仗这件事上升到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而不是简单的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军人“干就完了”。


这段话看出了孙子具有超强的敬畏心和全局观,他在世人皆对战争充满炽热之情的战国年代,首先看到的是战争带来的巨大凶险。作为战争的指挥人员,首先意识到风险,我们才有干一架值不值得的考量。


原文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所以,要用经过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比较而定的计谋去研究它,以探索战争的情势。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使民众与君王的意愿一致。这样,他们就可以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畏惧危险。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阴晴、寒冬酷暑、春夏秋冬。

所谓“地”,就是指地势的高低、路途的远近、地形的险阻平坦、地域的宽窄、死地与生地的利用。

所谓“将”,就是指将帅的智谋、威信、仁慈、勇敢、严明。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供应。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了解和掌握这些情况的就能胜利,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胜利。


我的理解:孙子的这段话,就是知己知彼的具体内容,简直就是古代版的SWOT分析。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敌我双方的优劣比较来分析干一架的胜算有多大,孙子总结要从这几个方面分析:

道、天、地、将、法。


“道”,说起道就不自觉的想起“道可道,非常道”,这里的“道”当然和《道德经》里面的“道”是截然不同的,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国君有两条路选择:王道和霸道。这里的“道”才是孙子所说的“道”,即一国政治生态的关系。


孙子就说了,“道”就是你手底下的人听不听你的,你能不能凝聚民心,说的是一个有没有群众基础的问题。


“天”、“地”这两件事,说的都是一个形势问题,包括自然环境、常识、习俗等,面对“天地”,讲究的是一个审时度势的问题,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荀子《劝学》中的一句话,“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天”、“地”皆为荀子口中的“物”,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是要借助当下的形势来做局,这是一个对时机的选择问题,在正确的地方,正确的时机下,我们才能成功。


“将”,指出了选人的标准:智、信、仁、勇、严,这是对“将”的人格排序。也就是说智慧第一,诚信第二,仁义第三,勇武第四,严明最末。


更具体的说,孙子认为,一个好的将领,灵活是第一位的,这样能够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战场上,形势多变,时机也是稍纵即逝,只有领导本人思维灵活,才能一直处于有利的一方。


信,其实不只是说这个人诚信,主要说的是“使手底下的人信服”,要让手底下的人信服,那就得赏罚分明,不能够自顾自己吃肉,别人汤都不能喝一口,为了打胜仗,甚至要表现得自己分毫不取,而给下面的人小恩小惠,你就想想如果你的领导每天在微信群里公开团队业绩,发红包,你开不开心,你愿不愿意努力工作?


仁,其实就是爱人,平易近人的领导我想没有人不喜欢,古代叫“爱兵如子”,你的“父亲”就是战争的负责人,你愿不愿意为了你的“父亲”而拼命?这是一个道理,爱人者,人恒爱之。


勇,当将军,你可以武功不是第一位的,但是你的勇气必须能够贯彻三军,如果振臂一呼的人都是一个怂包,下面的人哪有信心打胜仗?勇,更重要的还敢于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命令的下达,这是战略制定者的勇武。


严,当将军的严,大多都体现在危难之际,为了凝聚人心,发愤图强,往往就杀鸡儆猴,把那些可以泄愤的人拉出来,严惩,乃至干掉。


智、信、仁、勇、严,可以说是挑选一个合适将领的标准,但在我看来,当一个书生“赶鸭子上架”走上了将军的岗位,哪里有什么智和勇的品质,多数情况下会在严上发力,但是太严也会适得其反。


其实带兵打仗,带的都是一群人,一群你可以约束他们,他们约束不了你的人,这是一个关于获得群众基础的问题,本质上就是能让大家都听你的命令,为你卖命。


怎么做呢?不一定非要智和勇,因为这一时半会也补不了,甚至终生都补不了,你可以站在大家的身后,认真记录谁冲锋陷阵谁临阵退缩,重赏冲锋陷阵的人,并设计内部的竞争机制,把内部管理的公平做到极致,也是一种选择。


原文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因此,要通过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即是说:


哪一方君主能够使民众与自己的意愿一致?

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

哪一方更具天时地利?

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

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

哪一方兵卒训练有素?

哪一方赏罚分明?


我根据以上七个方面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如果听从我的计谋,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听从我的计谋,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有利的计谋,已被采纳,还要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对自己有利的情况,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我的理解:这是“五事七计”的由来,前面的“道、天、地、将、法”是五事,这段文字说了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通过对“五事七计”的分析,才知道敌我双方的实力情况,如果有可胜之机,才能举兵决战。这属于基本面分析。


孙子也说了,光有好的基本面还不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有利于我方的条件和时机,从而抓住战争的主导权,“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原文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用兵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打而装作不能打,要打而装作不要打,要向近处而装作向远处,要向远处而装作向近处。敌人贪利,就引诱它;敌人混乱,就攻取它;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人兵力强大,就要避开它;敌人气势汹汹,就要阻挠它;敌人辞卑慎行,就要骄纵它;敌人休整得好,就要劳累它;敌人内部团结,就要离间它。在敌人毫无防备之时发动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指挥的奥妙,是不能预先传授的。


我的理解:孙子在这里一口气列举了十二条诡道,他到底想表达什么呢?我认为他想表达一个变化的观点,所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这不仅仅是说我要向左,就引诱你向右,最根本的是我要让你不知道我的意图究竟在哪里,并把你带到沟里,露出破绽,好让我一举战胜你。


咱们再念一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你“不备”、“不意”的时候,才是我出战的时机。甚至说,上面的十二条诡道就是为了麻痹对方,让对方放松警惕的表面功夫,而我暗地里却在观察你的哪里开始可以让我以最小的损失就能拿下你。


由此可见,时间中的等待和忍耐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也是一战成名的真功夫!


原文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开战之前,“庙算”能够取得胜利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不充分。“庙算”周密就能胜利,“庙算”疏漏就没有胜利,何况不做战前的庙堂计算呢?我们根据“五事”、“七计”来进行观察,谁胜谁败就可见端倪了。


我的理解:这段文字再次看到了孙子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身上的品质,战前分析,有胜算就打,没有胜算就不要多此一举了,对于基本面的分析,是我们铺开战略面的前提。


总结


这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篇》。总结这一篇的核心观点:


核心思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核心内容:五事七计,十二诡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