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萬國造”武器的最大問題:後勤繁雜,彈藥嚴重不足

眾所周知,擁有獨立的國防工業非常重要,只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兵工廠,才能在平時和戰時穩定地向軍隊輸送武器彈藥,而且還能從整體層面規劃軍隊的武器裝備,形成有效的體系。

但是,世界上真正有這個能力的國家只有三個:美國、俄羅斯、中國,歐洲國家如果湊一湊的話,也勉強(指現代化武器的研製與生產能力體系)。至於其他國家,要不是國防工業的核心受制於人,要不就是基本要依賴外購武器。

前一種情況,我們舉個例子——土耳其,土耳其的國防工業看起來是有模有樣的,但其核心設計和部件要依賴於西方,近些年土耳其與美歐關係惡化,自己的本土軍工幾乎難以為繼,甚至連彈藥也不能自給,這就是國防工業的核心受制於人的情況。

印度“萬國造”武器的最大問題:後勤繁雜,彈藥嚴重不足

而後一種情況,比較典型的是印度,印度這個國家軍隊規模很大,僅次於中國和美國,但是如此龐大的軍隊核心武器基本都是外購產品。

印度有沒有國防工業呢?也是有的,但是其國防工業基本是吃乾飯的存在,幾十年如一日地生產比較有看點“廢品”,堪稱是軍工界的“手工耿”(對耿哥沒有惡意)。

大名鼎鼎的阿瓊、LCA等明星武器在筆者小時候就吹得震天響,但直到今日也沒見有多大成績;所謂的國產航母早在N年前就宣佈要服役,可到2020年了還在水裡面泡著。

而且就這個狀態還是印度幾乎可以在全世界買到先進部件甚至拿到圖紙的情況下才形成的,所以說人家也很樂意將這些賣給印度——畢竟賣給你人家能狠賺一把,而且你還基本造不出來啥。一點威脅都沒有,賺錢的事兒何樂而不為呢?

印度“萬國造”武器的最大問題:後勤繁雜,彈藥嚴重不足

印度這幾十年來費勁巴拉地搞國防工業,然而產品僅能滿足軍隊一部分消耗,而且大都是低端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其就必然要通過外購武器來實現一定程度的現代化。

如印度空軍的主力戰鬥機是法國造的陣風和幻影2000、俄羅斯的蘇30和米格29、運輸機是美國的C17和俄羅斯的伊爾76、直升機是美國的阿帕奇、支奴乾和俄羅斯的米17;印度陸軍的主力是俄羅斯的坦克、美國/韓國和瑞典造的大炮;印度海軍的主力是俄羅斯造的水面艦艇及部分潛艇、通過法國技術製造的潛艇、美國的反潛巡邏機、以色列的部分探測及武器系統等。

以上我們只是簡單點了一下,事實上印度軍隊的武器之龐雜不僅僅是這些大類型的武器,甚至是連步兵的槍械都有N多種。

所以筆者最佩服印軍的是其後勤部隊,因為實在無法想象如此龐雜的各類武器是如何在印軍中運作的。

印度“萬國造”武器的最大問題:後勤繁雜,彈藥嚴重不足

要知道這些武器不僅僅是國別不同、標準不同、類型不同,其時代也不同,有的是1970年代的產品,有的則是2020年代的產品。

如果說印度國防工業有極強的改造能力,印度軍隊有極強的消化能力,那倒也勉強,但印度這兩點都是沒有的。

所以現在印度軍隊其實是什麼狀態呢?倒是與我國在清朝後期和民國時期的狀態非常像。

首先,從軍隊規模上來說,都很龐大;其次,本土都有一定的軍工產業,但是嚴重不自主,不僅核心設備要外購,連軍火部件和原料也要依賴外購,所謂的自主生產往往是來料加工和裝配,而且製造出來的產品性能和質量都比較差。

印度“萬國造”武器的最大問題:後勤繁雜,彈藥嚴重不足

而當本土軍工無法滿足軍隊需求時,又必然要依賴於外購。

由於國家的體量大,因此用於外購的總金額不算少,可是由於軍隊體量太大又難以僅憑外購滿足所有需求,因此在進口時雖然能買到一些先進的武器,但是很難形成大的規模效應。

而這些有限的先進武器卻又能給購買方帶來幻想,認為憑藉這些先進武器就能如何如何,進而高估自己。

如晚清時期的北洋水師在稍有成績後便停止了新式艦船的更新;而民國的德式部隊開始創建後,也一度讓國軍對自身實力過高評價。

印度“萬國造”武器的最大問題:後勤繁雜,彈藥嚴重不足

德式重炮威力大,但炮彈極少導致其不能發揮更大作用

而當真正的大規模作戰開始後,外購的武器是根本跟不上消耗的,而本土國防工業失去了外援也難以有效運轉。一些先進的武器在失去了部件及彈藥來源後便成了廢品;而外購武器渠道的中斷也會對長期作戰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

晚清時期的戰爭往往還沒怎麼打,清軍就失敗求和了;而當抗戰開始後,國軍為了維繫抗戰就不得不尋求各種外援,如德國武器來源渠道中斷後,得到了蘇聯武器來源,蘇聯武器斷絕後沒多久,又迎來了美英等國的外援。如果沒有這些外援的話,國軍及大後方兵工廠的整體作戰和運轉就要受到很大的制約和影響。

如今的印度其實與當時的國府及更之前的晚清真的很像,它們既想搞本土化的國防工業,但是國內的買辦勢力非常強大。所謂“造不如買”的思維是根深蒂固的,甚至於由於本土國防工業也受制於人,大量“國產化”的武器其實也是“買”來裝配起來的。

這樣的武器供應體系由於太過龐雜,其實裝備到軍隊後,無法形成合力。

印度“萬國造”武器的最大問題:後勤繁雜,彈藥嚴重不足

我們說佩服印軍的後勤,只是一句調侃,事實上這種類型的軍隊,根本沒有良好的後勤,由於沒有很好的維護,印軍中相當多的武器裝備其實是運轉不了的,如蘇30MKI機隊的完好率就長期在50%以下。

而能運轉的這部分裝備大多數情況下也是各打各的,沒有章法可言,如2019年2月的印巴空戰中,印軍中以色列的防空導彈打下了俄羅斯造的米17直升機即是一例。

當然,此類“萬國造”裝備體系最關鍵的一點是後勤供應中的彈藥問題。

體系難以形成合力,那可以索性不打造體系,但是沒了彈藥,就連單打獨鬥的機會都沒有了。

印度“萬國造”武器的最大問題:後勤繁雜,彈藥嚴重不足

1999年印巴卡吉爾衝突中,印度空軍只投了500枚炸彈,其中精確制導彈藥威力巨大,但由於備彈少,只打了很小一部分;而印度陸軍將全國炮兵精銳拉到了山腳下狂轟數月,也只打了25萬發炮彈,可這25萬發炮彈已經耗盡了印軍的戰備庫存,以至於其在戰爭中要緊急外購。

卡吉爾衝突距今已經超過20年了,印度軍隊可以生產一部分彈藥,但性能和質量均不佳,如其採購了美製的M777榴彈炮後用國產炮彈試射就出現了炸膛事故。

據統計,印度陸軍目前需要的彈藥種類有163種,其國家兵工廠管理委員會只能提供其中的90種,其他的則依賴於外購。

而不論是自己能提供還是外購,彈藥數量依然難以滿足印軍的需求。

印度“萬國造”武器的最大問題:後勤繁雜,彈藥嚴重不足

因此印軍在努力使其彈藥儲備在2022年到2023年之前能夠支撐10天激烈戰鬥。之後,印度陸軍打算進一步儲存足夠用40天的儲備彈藥。

也就是說印軍的彈藥儲備不能保證10天的激烈戰鬥,而更不能滿足其規劃中的40天作戰的理想需求。

打仗最終比拼的是國力和後勤,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這個道理,可兵馬動了糧草卻沒了,那這仗還打個什麼勁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