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29倍的银行股,机会还是陷阱?

2点9折抛售,民生银行为什么这么惨不忍睹?

民生银行港股最新市净率0.29倍,即股价为每股净资产的29%。这家大公司,在以2.9折的力度疯狂甩卖!

由此引发了我一连串的思考。

对于公司估值,经典工具是PB和PE。

PB是市净率,也就是每股的市价和每股净资产之间的比率。

PE是市盈率,也就是每股股价和每股利润的比率。

用PB来给公司估值,并且判断市场出价的便宜和昂贵,其实能行。

如某公司正常运营,虽然市场上的估值风向会有变化,但把时间拉长,PB整体上会呈现周期性震荡,也就是不断有波峰波谷出现。

在波峰和波谷之间,就会存在一种低买高卖的机会。

毕竟,股价的高低会随公司成长而趋势性起伏,但PB这个指标相对来说就更具体一些。

这是PB的基础用法。

用法上,PE和PB有些区别。

PB相对来讲波动更平缓,更容易通过波峰波谷判断估值高低。毕竟净资产就那么多,平稳运营状态下变动不会过于夸张。

但PE的变动幅度可能很大,只要盈利有一点点改变,数据就会跳到没边。

如某公司盈利本不多,某年利润缩水到接近于0,PE便会趋近于无限大。单纯从指标的大小来讲,几乎完全失去了参照意义。在无穷大上,你举着尺子有何意义?

但此时,周期股却说"我有用"。

在PE比较高,甚至是高到没有意义的时候买入周期股;在PE数值比较低,比如个位数的时候卖出周期股;这种操作也是能行的。

PE奇高,说明行业很差劲,或许即将迎来拐点;PE奇低,说明行业盈利状况非常好,市场的供求关系很可能即将发生改变。

周期行业的本质,就是供给和需求在拉大锯,从而引发价格周期性大动荡。

当然,这主要是用在周期股上。在其他股上这么玩,很容易踩到ST的坑,5、6个跌停起步那种。

上述是PE、PB比较经典也是比较传统的用法。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PB只是一个时间节点的数据,也就是当前在某一刻,每股的净资产和每股的市价的比率。是一个动态数值,也是一个劣后指标。它是过去资产积累对照最新市价的展现,并不能说明未来会怎么发展。

PE类似,也是一个动态指标。它代表过去一个会计周期内(比如一年),公司的盈利状况怎样。并不能说明未来公司的盈利状况会如何。

我们甚至可以在此给它们下一个定义:PB、PE都是劣后指标,它们的用法都来自于总结过去,而非预言未来(老实说,没有什么指标能预言未来)。

对于一般的公司而言确实如此,但运用在银行股上面, PB和PE又是一个劣后的劣后指标了。

因为银行业本身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银行股也天然具有特殊性,。

其他行业的公司,当季的盈利就是当季盈利,当季的亏损就是当季亏损。不管数值大小,结算下来的PB和PE,就是当下最严谨的写照,最客观的事实(财务造假不算)。

然而,银行股的利润可能并不是利润,亏损也并不亏损。因为银行的业务模式有利润前置风险后置的特性。

简单说,比如银行放一笔为期10年的贷款出去,每年收回来的利息会成为利润的一部分。但如果在第十年成本收不回来了,就会凭空出现一个比较大的亏损。也就是可能连续盈利多年,但在未来某一年亏损集中引爆。因此,银行的真实利润也"可能"是滞后的。

如果银行每年的利润表现是一个滞后指标,以这个滞后指标作为基准算出的PE或者PB,自然是一个劣后的劣后指标了。

我想,这大概是在银行股估值上PE、PB最大的局限性,甚至这种局限性大到了几乎抹杀两种传统指标基本作用的地步。

当然,银行股也有它自身的投资价值,只是并不能粗暴地从PB和PE中窥见端倪罢了。

巴菲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若无洞见,不投银行"。越是斟酌越有味道。

PB或者PE更像是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读史可以明智,并让我们更好地在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选择中找到更优项。但并不能给我们预示未来会怎样。可以作为参考,并不能提供答案。

PB0.29倍的银行股,看似是廉价得令人发指。

但如果考虑到PB对于银行股只是劣后的劣后指标,就像你在做数学题时,在题中"约"了一次,在末尾又"约"了一次。就会知道,这道题你肯定是做错了。

PB0.29倍的银行股,机会还是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