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製造業撤離中國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製造業撤出中國”的新聞層出不窮。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拉里·庫德洛,公開呼籲美國企業撤離中國,並表示,疫情後期,將會採取措施改變美國對中國過度依賴的關係。各種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紛紛宣稱美國、日本和歐盟紛紛制定撤離計劃,中國製造業面臨挑戰。似乎中國的製造業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中國也將一蹶不振,重新回到貧窮落後的狀態。京叔從事製造業近三十年,具有中國、美國、歐洲、中東、東南亞、南亞等地區多國製造業第一線從業經歷,也想就這件事分享一點自己的看法。


也談製造業撤離中國

首先,京叔認為要應該是澄清的是,嚴格來說,這個表述應該是“外資製造業撤出中國“而不是“製造業撤出中國”。另外,這個話題其實是兩個問題,第一,外資製造業是否能撤出中國;第二,如果外資製造業撤出中國,對中國的影響。京叔計劃用幾天的篇幅來聊聊這兩個問題。

由於外資製造業都是私人企業或上市企業(外資公營企業可以忽略不記),也就是說這些企業都是為資本擁有者服務的,其存在的目的是為資本賺取利潤(最好是超額利潤)。哪裡能夠更好的賺取利潤,這些製造業便會前往哪裡。外資製造業在在中國的積聚,便是因為中國的各項條件最有利於投資於製造業的資本賺取利潤,也就是說,在中國興辦製造業最有比較優勢。外資製造業在中國的集聚是外資基於利潤最大化的原則自己做出的決定,不是中國政府號召的結果(當然,中國採用了各種辦法吸引外資做出了這個決定,但根本還是外資自己的決定),不是為了支援中國的建設,也不是外國政府鼓勵的結果。所以,第一個結論便是,外資製造業並不會由於各國政府的意願與號召而撤離中國。如果要讓外資製造業撤離中國,必須讓資本在別的地方能夠獲得比在中國更多的利潤。

於是,要回答“外資製造業是否能撤出中國?”這一問題的關鍵便在於外資製造業是否能在中國以外找到比中國更能賺取利潤的地方。理論上說,如果外資製造業撤出中國後,有兩個可能的去向。第一,回到美、歐、日等發達國家(這是美、歐、日等國政府最想看到的結果,也是特朗普極力鼓吹的願景)。第二,前往東南亞、南亞、中東北非(部分國家)、東歐等其它地區(由於各種原因,非洲、南美洲基本上不在資本的考慮範圍之內)。後面,京叔將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為各位朋友分析一下,這兩種可能的選擇是否會有實現的可能。


也談製造業撤離中國

我們首先來看看製造業有沒有可能回到美、歐、日等發達國家。以京叔之見,在目前這種自由競爭在國際市場上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製造業基本沒有回到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的可能(不排除個別企業遷回發達國家,但大規模回遷幾無可能)。

第一, 雖然相較於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中國的人工成本已經大幅度上升,但是相較於美、歐、日等發達國家,還是有較大的優勢。雖然中國與美、歐、日在中高級管理人員的成本上以幾乎不相上下,但是在工人,初級管理人員及初級工程技術人員的成本上,還是較為明顯。

第二, 由於製造業的遷出,以及產業的空心化,在發達國家很難找到合格的製造業從業人員。以京叔在美國工廠的經驗來看,在美國要找到足夠的非熟練工人還問題不大,但是找到合格的熟練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初中級製造業管理人員卻是相當困難。與非熟練工人不同,合格的熟練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初中級製造業管理人員的養成是需要有足夠的工作歷練與經驗積累的。由於許多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長期的產業空心化,沒有足夠的製造業工作機會,所以難以培養出合格的熟練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初中級製造業管理人員。京叔在美國工廠是最頭痛的便是這一點,沒有足夠數量合格的熟練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初中級製造業管理人員的工廠,就像一隻沒有技術兵、軍士及初級指揮員的軍隊,是不可能有戰鬥力的。使情況更加惡化的是,發達國家中有潛力的年輕人才都不願進入製造業,而更願意進入金融、法律、醫療等行業。在這一點上,德國與日本相較其它發達國家的情況相對較好,但依然無法和中國相比。可以說,當今中國在熟練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初中級製造業管理人員儲備上的優勢幾乎是壓倒性的。

第三, 無論美國、歐洲、還是日本,都沒有中國這樣完整的配套供應鏈。中國能提供的配套件也許不是最好的,但通常是性價比最優的,而且是供貨最及時、服務方式最靈活的。最重要的是,在中國,一個企業基本上可以依靠中國市場解決所有的配套問題(有極少數領域中國還有短板,如芯片鄰域),沒有任何一個其它經濟體能在這一點上與中國相比。如果從事過製造業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一個完整便利的配套供應鏈對於製造業有多麼重要。

除了上述三點,還有其它許多問題,如環保、勞保、工會等等,都使得製造業回遷發達國家是有悖於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提供產品這一製造業基本原理的,從而也是不符合利潤最大化這一資本的本性的。而特朗普的號召與措施並沒法改變上面任何一點,所以資本依然不會大規模投資發達國家的製造業。

也談製造業撤離中國


相對於發達國家,製造業前往東南亞、南亞、中東北非(部分國家)、東歐等其它地區是否可行呢?上述地區又可以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一定製造業基礎且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與國家,如大多數的東歐國家,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泰國,中東北非的土耳其等;另一類是較為落後的地區與國家,如南亞國家(主要是印度),東南亞的越南、印尼等國家。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類國家,這些國傢俱有較好的基礎以承接可能從中國撤出的製造業,但是其從事製造業的比較優勢還是總體上無法與中國相比。在自由的市場競爭中,是無法與中國相競爭的,外資投資在這些地區的製造業是不太可能賺取比投資中國製造業更多的利潤的。前二三十年,製造業向中國的積聚便說明了這一點。但是,如果由於非市場原因,而使得製造業不得不離開中國,這些地區與國家是有可能承接一定的製造業的。但是,由於其體量普遍不大,所以不可能挑起大梁。

而第二類國家,相較於中國,這些地區的絕大多數國家均擁有勞動力成本優勢,有些國家優勢還相當大。這是他們相較於中國最大的優勢。而且,印、孟、越、印尼等國家均人口眾多,加在一起體量也足夠大。但是,缺點也相當明顯。

第一, 與發達國家一樣,缺乏合格的熟練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初中級製造業管理人員。但是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這些後發國家的有潛力年輕人才願意進入製造業,有意願在製造業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二, 同樣地,這些國家也缺乏自己的完整配套供應鏈,而且情況可能比發達國家更加嚴重。

第三, 除了以上兩點與發達地區相似的缺點外,欠發達地區還有一個幾乎是致命的缺陷,這便是基礎設施的缺乏與不完善。這種不完善,體現在交通、物流、能源等幾乎每一個方面。京叔清晰地記得印度工廠每週都會停電兩到三次的無奈,以及100多公里的路程需要三到四個小時的痛苦.

除此之外,政府效率低下,FuBai,治安不佳等等也加劇了這些國家的缺陷。所有這些因素,使得資本投資在這些地區,在獲利之前需要較大的先期投入,而且投資獲利的週期也較長,這使得這一類國家立即大規模承接由中國離開的製造業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由於這些國家這些年的進步,在某些領域已經開始具有競爭力,能夠以比中國更高的效率獲得利潤(或是未來前景更好),從而使得外資製造業(也包括一些民營中國企業)開始小規模地撤出中國遷往印度、越南、印尼等國家。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本投向這些國家,資源的持續投入和時間的積累可以幫助逐漸彌補上述缺陷(回想中國的前三十年,便是這樣過來的),從而提高資本賺取利潤的效率。一旦在這些地區能夠比在中國獲得更多的利潤,資本的逐利本性一定將驅使外資製造業棄中國而去。所以,這一類國家雖然當下還不會構成嚴重的威脅,但是將來是最有可能威脅到我們的因素。尤其是印度,其巨大的體量,一旦潛力得到釋放,將是對中國製造業的巨大威脅。我們一定不能妄自尊大,對其掉以輕心,尤其絕不能積極幫助其改善基礎設施,從而加快其發展的速度,以避免在中國國力超過美國以前被印度快速逼近。

也談製造業撤離中國

由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是在自由的競爭模式下,製造業撤出中國回遷美、歐、日是違背經濟規律的,基本上不可能發生(京叔在外資企業的製造業同行基本上都持這一觀點)。製造業撤出中國遷往印度、印尼等國家,正在發生,但目前還不會對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形成重大威脅。總的來說,在自由市場條件下,至少在目前以及今後的一段時間內,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還是無可動搖的。那麼,是不是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顯然不是。至少有兩個因素(京叔在前面其實已經涉及到這兩個因素)有可能對我們構成威脅。

其一,非市場因素。京叔在前面反覆提到,“在自由的競爭模式下”。在自由的競爭模式下,中國製造業的王者地位在目前無可動搖。但是,美國、歐洲、日本有可能通過非市場因素人為降低中國製造業的效率,以改變當下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優勢,從而影響外資投資中國製造業的盈利水平(例如增加關稅與非關稅壁壘,斷供某些關鍵零件)。而這,正是特朗普正在做的(京叔不太相信歐洲會追隨美國採取這一行動。而日本應該也不會,但京叔不是很肯定)。但是,正是由於特朗普的做法是反市場的,其對美國的傷害應該比對中國的傷害更大,至少是兩敗俱傷,大概率無法持久(正是由於這種做法是害人害己的,所以京叔不太相信歐洲會追隨美國採取這一行動)。退一萬步說,即使美國能不顧損失,長期堅持這一做法,製造業也不會回到美國,而是會加速遷往印度、印尼等國家(因為這些措施本質上是降低中國製造業的盈利水平,而不是提高美國製造業的效率)。所以,這一威脅是實實在在的,可以說是近憂,但並不致命,風險應該是可控的(這些地區還不具備短時間內替代中國製造業的實力)。

其二,印度、印尼、越南等後發國家的崛起,從而造成外資製造業遷出中國,威脅中國製造業的地位。關於這一種情況,如果不出現意外情況,是有很大可能(或者說幾乎肯定會)發生(外資製造業的這種流動其實已經在發生。據京叔所知,最近幾年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減緩了在中國的投資,而加大了在印度、越南等地的投資力度。比如韓國三星的手機工廠已經全部撤出中國)。如前面所述,那些後發國家目前還沒有完全準備好以更高的效率替代中國製造業的地位(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率),從而吸引外資製造業全面撤出中國。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外資製造業依然會留在中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後發國家的持續進步與中國製造業成本的不斷上升(隨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而提高),這一威脅將越來越嚴重,可以說是遠憂。正如2000年時,西方國家沒有人相信中國可能在二十年後成為全世界製造業的王者。印度等國的迅速崛起也不是不可能的。

總之,如果沒有出現類似戰爭這樣的極端情況,外資製造業大規模撤出中國,至少在一段不太短的時間內是不太可能發生的。但是,長遠來看,卻是大概率事件。

也談製造業撤離中國


既然外資製造業在將來遷出中國是大概率會發生的,是不是中國就沒有希望了呢?其實不然。

首先,除了外資製造業,中國還有大量包括國營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內的中資製造業。這些中資製造業將會填補外資製造業退出後的空缺。中國政府與美國政府不同,中國政府對於中國企業有較強的控制能力。尤其是對於眾多的國營國有企業,更是有絕對的控制力。最重要的是,中國的國營國有企業並不是僅以賺取利潤為唯一目標,這些企業還肩負著更多的社會責任。這使得這些企業並不會如西方資本家(尤其是金融資本家)那樣只顧賺取利潤而不顧國家民族利益,過分追逐利潤從而造成產業空心化。

其次,中國與全世界絕大多數的國家不同的是,我們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即使只靠國內市場已經可以培養與維持世界級的公司(例如僅靠中國市場,BAT就已經具備了與美國互聯網巨頭分庭抗禮的實力。華為在發展的早期階段也是主要靠國內市場)。而外資製造業為了爭取中國市場的市場份額也不會全部撤出中國,因為將工廠搬離中國也基本上意味著放棄中國市場。中國與美國不同,在有同類國內產品的情況下,基本上不會接受“純進口”產品佔領主要的市場份額(參見日本市場的情況)。

由於以上兩點,外資製造業離開中國並不必然意味著中國製造業的衰落與產業空心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中資製造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外資製造業離開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從新中國建國以後的一貫做法來看,是一定會將關係到國家命脈的製造業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參見對糧食生產的堅持)。

其實,發展到今時今日,中國的製造業已經足夠強大,失去美國、歐洲、日本的投資已經不是什麼太大不了的事情。真正事關中國製造業生死存亡的是確保能源(主要是石油)、初級礦產品的不間斷供應,以及足夠的製成品銷售市場。所以,長遠來看,中國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維護的海外關係,應是與原材料豐富,而製造業不發達地區及國家的關係。而對美關係,當然需要盡最大的努力維護,但並不是需要不惜一切代價維護的,維護對美關係應以不影響中國的發展為原則。而對歐關係,京叔嚴重懷疑歐洲會追隨美國不惜代價與中國正面硬抗,多半會兩面騎牆。而日本,大概率會在中國崛起為第一經濟體與第一強國後加入中國主導的東亞經濟圈(歷史上絕大多數時期的常態)。時至今日,中國的發展已經可以沒有美國,但是不能沒有世界。而所有這一切的前提,則是京叔一再強調的,走的慢一點沒關係,但絕不可以犯顛覆性的錯誤。


也談製造業撤離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