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信任的愛陪伴孩子成長

信任是成功育人的基石。班主任既要相信學生們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自己的主觀努力,在品德和學業上取得進步,也要相信在規矩形成之後,他們能夠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約束。信任學生,其實就是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主體,而班主任就是輔助者。信任學生,能夠使學生逐漸對教師放下心中的戒備,這樣,班主任才能夠更深入地瞭解孩子,做到因材施教。

讓信任的愛陪伴孩子成長

曾經有位因患抑鬱症、休學一年後轉到我班就讀的學生,剛開始在班裡的狀態還比較穩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便產生了厭學甚至是厭世的情緒。當時的處理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讓孩子再休學一年,待穩定情緒後繼續接受治療;二是嘗試談心疏通,讓孩子順利完成學業。與家長溝通後,他們表示對孩子沒有任何學業成績上的要求,只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

讓信任的愛陪伴孩子成長

這種情況,對班主任來說,是一個艱鉅的挑戰。在和孩子談完班級趣事和人生理想後,我們逐漸談到了她的心理狀況。孩子很坦白地說出了自己的病情,而我卻否定了她的說法。告訴她,焦慮每個人都有,尤其高中階段這個特殊的時期,一些自尊心特別強的孩子,當困難和挫折來臨時,就會懷疑自我,否定自我。但會有一些排解壓力的方法,例如游泳、打羽毛球、聽音樂、看電影等等。當焦慮心理不能壓制的時候,就需要外力去幫助。並告訴她可以隨時來找老師溝通,暗示她一定會戰勝自己。經過無數次的長聊和短聊,孩子的狀態有所好轉,能夠來學校正常地學習、生活。

讓信任的愛陪伴孩子成長

在充滿信任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一定是樂觀自信的。教師要相信孩子,要信任他們有自我修正的能力。信任,能激活學生們的內在動力;信任,能改變和塑造每一個對未來有憧憬的學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班主任對待學生若簡單粗暴,缺乏愛心,只會導致教育的失敗。耐心的愛、公平的愛和信任的愛是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法寶”,這三者併力而行,相信很多矛盾就會迎刃而解。心中有愛的老師,總能在學生們的身上發現閃光點和積極因素,用愛去影響、感召這些可愛的孩子,讓愛伴隨著孩子們茁壯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