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散文|秋風起、吃茭白

入秋,茭白上市,是一道時鮮的蔬菜。在我們這兒,茭白被叫作“茭瓜”。

我的家鄉阜陽,地處皖北,至今沒有見過專門種植茭白的,偶爾能見到茭白的地方就是河岸湖邊。茭白葉翠莖直,實體潔白如玉,雖無山珍之氣,卻飽清爽本色;無湖鮮之味,卻富水性真味。難怪清代文人李漁贊這樣讚美道:“蔬食之美,一在清,二在潔,茭白形質,堪擔其美”。

美食散文|秋風起、吃茭白

說到這,想起了前些年和朋友一起去安徽嶽西司空山遊玩,遠看山腳下一塊塊田地裡種植著一種類似於稻子,又不像稻子的植物,後來當地人告訴我們這就是茭白。還說岳西有一個謎語:"像稻不是稻,叫瓜不是瓜,葉中包白筍,人人愛著它。"謎底當然就是茭白了。這也難怪我們“麥苗韭菜分不清”

我凡事愛歡刨根問底。茭白的前世今生,歷史記載早已交代的很清楚,茭白最早屬於穀物,後來變為了蔬菜。據記載,在唐代以前,茭白基本是被當作糧食作物栽培,它的種子被稱作菰米或雕胡,是稌、黍、稷、粱、麥、菰六穀之一。《西京雜記》記載:“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之雕胡,菰之有首者,謂之綠節”。到了宋代,菰米由於葉穗菌的侵蝕,莖畸形膨大,造成不能集中成熟,收割難以採集,逐步淡出六穀之外了,以至於後來,人們只記住了五穀,茭白被淪為了時蔬。

美食散文|秋風起、吃茭白

“椒澤疏源勢不休,繞城冰玉湛寒流。鳧鷖容與菰蒲亂,佔得江湖一望秋。”這首題為《和梁籤判潁州西湖十三題·西湖》的詩,是宋代著名宰相蘇頌在潁州(今阜陽)所寫。其中詩句中的“菰”就是茭白,古代茭白又叫作菰菜。由此可見,至少阜陽在宋代就已經有茭白了。

記憶中,阜陽人吃茭白花樣不多,因為單獨炒著吃味寡。吃過茭白的人大約都知道,這玩意兒並不比同樣產於水中的蓮藕來的清爽,也不比春筍清脆有嚼頭。所以阜陽人多把茭白作為葷菜的配頭,如茭白肉絲。炒鍋上火,入油,投進肉絲、姜、蒜煸香後,再倒入茭白煸炒片刻,調味後起鍋裝盤即成。吃起來滿口鮮嫩,齒舌間都清香脈脈,不失為佐飯下酒的一道好菜。

美食散文|秋風起、吃茭白

這讓我想起來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對茭白入餚的一段記述:“茭白炒肉,炒雞俱可。切整段,醬醋炙之尤佳。煨肉亦佳,須切片,以寸為度,初出瘦細者無味。”也就說,茭白它只能靠借味,與肉炒,借肉香才出味。

剛才說了,茭白在古代又叫菰菜。在南方人眼裡,菰菜與蓴菜、鱸魚同享盛譽,號稱“江南水中三珍”。其實,這三樣菜色其實並沒有什麼很特別之處,跟山珍海味是不能比的。它們之所以能夠在餐桌上香氣四溢,名揚天下,估計主要是得力於材料的鮮美,以及做工的獨特考究,還有若干文人詩詞的推波助瀾,從而竟成了一種特定的文化意象。因此它們更像是江南的小家碧玉。

美食散文|秋風起、吃茭白

杭州有一道知名的麵食叫做“片兒川”,通常以筍片、肉絲、雪菜為澆頭燒面,味道極為鮮美。到了秋季筍難得,便用茭白替代,其味竟然也毫不遜色。秋茭白,味甜爽而有嚼勁,自帶鮮味,與筍是可以媲美的,這道由茭白做出來的“片兒川”,自然也為食客所喜愛,難怪有的地方稱茭白為水筍。


美食散文|秋風起、吃茭白

儘管茭白的吃法很多,不過,我更喜歡的是與和青豆子搭配著清炒,將茭白斜刀飛薄片,清水浸去澀味,炒食時才會既入味又保其脆嫩。鍋內置油,最好用葷油,油熱鍋香,用蒜茸熗過,茭白下鍋煸去水分,加沸水氽過的扁豆在鍋內翻炒入味就成,若伴以些許紅椒絲,那就是白玉翡翠一抹紅了。這樣的旺火清炒,使茭白和青豆子的自然本味被充分激發出來,加上葷油的醇美,吃在嘴裡,清甜又爽口。更重要的是這道菜不僅味美,而且還賞心悅目。青花瓷盤裡,潤滑光潔的茭白,青脆綠油的扁豆,那真叫一半是詩意一半是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