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正则心正——聊一聊黄道周的书学观

黄道周在自序中说"先代从莆田徙居铜海再世矣。"是晚明著名的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与著名的儒学大师刘宗周并称"二周",在道光四年从祀孔庙。黄道周关于学书的理论最被人熟知的当是:

作书是学问中之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关心…… 余素不喜此业,只谓钓戈余能,少贱所该,投壶骑射反非所宜。若使心手余闲,不妨旁及。

人读书要问他所学何学,次要定他所志何志,然后渊湘经史,波及百氏。如写字画绡,乃鸿都小生,孟浪所为,堂宜此酒于长者。

笔正则心正——聊一聊黄道周的书学观

颜之推的著作《颜氏家训》中杂艺篇写到:

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唯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萧子云每叹曰:"吾著《齐书》,勒成一典,文章弘义,自谓可观,唯以笔迹得名,亦异事也。"王褒地胄清华,才学仇敏,后虽入关,亦被礼遇,犹以书工,崎岖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尝悔恨曰:"假使吾不知书,可不至今日邪?"以此观之,慎勿以书自命。虽然,廝猥之人,以能书拔擢者多矣。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笔正则心正——聊一聊黄道周的书学观

颜之推通过王羲之、萧子云、王褒的事例来告诫子孙"慎勿以书自命",萧子云是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字景齐,南兰陵人。他写成《齐书》,文学,史学价值很高,然而却因为书迹闻名,这让他觉得匪夷所思。王褒,字子渊,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北朝文学家。东晋宰相王导之后。他因为有书名只能"崎岖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黄道周在解释他的书学观中说道"王逸少品格在茂弘安石之间,为雅好临池,声实俱掩。"这同颜之推的观点"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唯知其书""慎勿以书自命"是相同的。

笔正则心正——聊一聊黄道周的书学观

黄道周觉得王羲之因为书名太盛反而将他的品格和才学掩盖,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尽管他把书法当成"学问中之七八乘事",但是他仍有书名,并且留下了相关的学书理论,黄道周作书强调"笔正心正"这同他接受的儒家传统教育有很大的关联,他关注的并非书法的高低优劣,而是书法之外的文学,史学修养和正直的人格精神。黄道周与王铎不同的是他更关心国家的安危,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黄道周将他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著书立说和讲学传道,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挽回大明王朝的颓势。

笔正则心正——聊一聊黄道周的书学观

作为一个死后可以从祀孔庙的大儒,黄道周遵循着儒家传统的文艺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花了大量的时间用于经学、天文、历数的研究。而且他身体力行的在福建和浙江开坛讲学期望实现自己的抱负。书法遂被他当做学问中的余事。

笔正则心正——聊一聊黄道周的书学观

黄道周学书的心得是"当以遒媚为宗,然后加之浑深。""遒媚"是黄道周对钟繇书法的总结与推崇,他的小楷具有钟繇的遒媚浑深的特点。黄道周同时注重书法的生动自然之趣,王铎评价他的书法为"野火都离,枝叶渐脱。又带天然幽冷之致,真古人不及。""天然幽冷"说明了王铎对他书法的评价是追求天然之态、自然趣味的中肯评价。然而"真古人不及"却有吹捧之意。黄道周评价皇象、索靖书法为只是排列整齐,并无顾盼生姿之趣。从他对书法追求趣味的审美观我们也可以得出他对明代科举中程式化的台阁体书法也是不赞同的,这也可得出他追求自然不造作的书法意趣。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黄道周对书法的不重视,和他追求天然趣味的书学观点。

笔正则心正——聊一聊黄道周的书学观

虽然黄道周多次提到书法是小道,但是从我们所见到的黄道周的小楷确是笔法精到,古拙沉稳。这不得不让我们对黄道周于余事的认真态度所敬佩,我们也可猜测他对书法可能并不是那么的轻视,他在治学之余肯定是勤于练习、用心对待的。黄道周时时不忘提醒自己可能也是为了避免浪费太多的时间于艺事上,而耽误了经世致用之学。黄道周于 1640年被捕入狱,在狱中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他抄写《孝经》120 本,这些《孝经》中,每一字都点画劲健,时而带有隶意。结字上呈扁平势态,字形开合有度,古拙自然,意趣横生。

笔正则心正——聊一聊黄道周的书学观

更可贵的是,他在狱中所抄写的《孝经》,每一个笔画都是一丝不苟的,其于学、于艺的态度可谓严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黄道周也是重视书法的,这种矛盾的心态在当时并不是独有的,和他同时代的傅山也有同样的矛盾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