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點就看不到這麼生猛的婁燁

差一點就看不到這麼生猛的婁燁

歷時兩年的等待,經歷了險些撤檔的危機,《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終於能順利和觀眾見面。

差一點就看不到這麼生猛的婁燁

這部融合了謀殺謎案多角愛情關係等多種元素的電影,似乎是一部典型的類型片,然而走進電影院後你就會發現,這依然是一部非常婁燁的電影。

在第六代導演中,婁燁一直具有鮮明的標識。搖晃的攝影機下,始終關注著都市之中男女的慾望情感糾葛;劇情發展中,一直著力刻畫著多角關係的流動變化,甚至通過濃烈的人物情緒而非劇情感染並打動觀眾。

從《蘇州河》《春風沉醉的夜晚》再到《推手》,婁燁的每部影片幾乎都表現出了這種鮮明的特徵。

差一點就看不到這麼生猛的婁燁

上:蘇州河|下:春風沉醉的夜晚

而這部描寫官商勾結、利益情慾的《風雨雲》,單從故事內容上來看,頗有種《血觀音》的氣質。

但是實際上,這部影片無論是從劇作內容上、還是視聽風格上,都完全拋棄了類型化的敘事,成為了一部真正的作者電影。

差一點就看不到這麼生猛的婁燁

《風雨雲》從廣州城中村的強拆衝突展開敘事,在這場強拆中,城建委主任唐奕傑被人推樓墜亡,警官林家棟參與到調查之中,卻發現了紫金置業的老闆姜紫成和唐奕傑、林慧、連阿雲四人之間錯綜複雜的利益糾紛和情愛糾纏。

在調查過程中,林家棟與林慧的女兒小諾產生愛情,卻也因查到太多真相而不斷遭遇暗算.....

差一點就看不到這麼生猛的婁燁

在電影院觀看婁燁的電影,對感官來說是一種挑戰。《風雨雲》依舊採用了手持的晃動攝影機和零碎的剪輯方式,從而產生出婁燁特有的影像世界。

差一點就看不到這麼生猛的婁燁

影片一開場就是一場強拆的戲份。這場戲份足足拍攝了八天,攝影師腰上綁著一個攝影機,手中拿著一個攝影機,兩個攝影機交錯進行拍攝,一個鏡頭內包含了大量的場面調度,最終呈現出來的鏡頭晃動而混亂,與其說攝影機代替了觀眾的眼睛,不如說攝影機呈現了暴動者的視角,從而使暴動更具衝擊感和真實感。這種手持攝影機產生的抖動和搖晃,正好滿足了婁燁對於這一場戲份呈現“紀錄片質感”的要求。

差一點就看不到這麼生猛的婁燁

除了這一場戲份,幾乎每一場戲份,都充滿了令人焦慮的晃動,最後秦昊飾演的姜紫成和井柏然飾演的楊家棟在房車中大打出手的戲份,刻意採用了昏暗的打光和凌亂、搖晃的攝影風格,觀眾根本無法看清兩人如何過招,打鬥中誰佔上風,婁燁更想呈現給觀眾的是當時當境下,一種狀態和一種情緒,這種拍攝手法可以說是完完全全的反類型片方式。

差一點就看不到這麼生猛的婁燁

只要對婁燁略為熟悉,就知道搖晃抖動的攝影機,逼近演員臉部的大特寫,是他一貫而來的風格,這種風格並非遊離於敘事之外,反而與敘事相得益彰。

差一點就看不到這麼生猛的婁燁

在這部影片中,“暈眩感”是婁燁想要著力打造的觀影體驗。在飛速發達的廣州,落後的城中村和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夏相互交錯,這一座座鋼筋水泥下,都是不斷膨脹的慾望。

林慧和姜紫成第一場做愛的戲份,兩人的交談全都是圍繞“發財”展開,兩人看似愛的死去活來,可是一轉眼,姜紫成就為了金錢離開。

差一點就看不到這麼生猛的婁燁

這種資本的裹挾下不斷髮酵的慾望,讓“人”本身不復存在,人開始成為由慾望、貪婪、恐懼堆砌起來的某種象徵,攝影機從來不肯安安穩穩地看向某個人物,因為每個人都在慾望的洪流中不斷漂浮。

晃動、凌亂的攝影風格營造出失重感和暈眩感,這是婁燁對人物狀態或者說時代背景,感官化的直接呈現。

差一點就看不到這麼生猛的婁燁

反類型同樣還體現在劇作敘事上。由唐奕傑的墜樓兇殺案,再引出連阿雲的離奇失蹤案,如果按照類型敘事,能夠做出懸念重重、衝突不斷升級的戲劇劇情,但是婁燁刻意弱化了推理感和懸念感的營造,將所有的著力點都放在了人物情緒和人物關係的轉化上。

差一點就看不到這麼生猛的婁燁

在懸疑推理的類型片中,推理過程一般都會由警官擔任。但是這部影片中,警官林家棟幾乎沒有承擔任何推理功能,而是充當了一個旁觀者、凝視者的身份,去看待姜紫成、唐奕傑、林慧和連阿雲四人的纏擾糾葛。

差一點就看不到這麼生猛的婁燁

於是楊家棟查案、四人故事發展的兩個時空,通過林家棟的視角不斷交錯,每一次的時空回溯,新的人物關係和新的人物狀態就會呈現出來,所以影片的懸念感並非是通過探案推理過程營造,而是通過四人關係的變化營造。

比如,姜紫成是否愛過連阿雲?連阿雲為什麼會被殺死?小諾究竟是誰的女兒?通過剪輯產生的非線性敘事,使人物關係層層交疊,兩個人的飄搖變成三個人的纏擾,繼而又變成四個人的碰撞和五個人的激盪。

差一點就看不到這麼生猛的婁燁

城建委的老婆是房地產大亨的情人,房地產大亨的女友又為了利益和城建委上床;因為愛而不得,房地產大亨的女友想要揭發他官商勾結的罪行,沒想到卻被他的情人殺死。這種知音體是婁燁一貫喜歡的敘事內容,《春風沉醉的夜晚》和《浮城謎事》都有這種知音體的獵奇感,但是與婁燁之前的作品不同,這部作品中婁燁的主要人物多達六個,群像人物的描寫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婁燁的強項。

婁燁一貫擅長對人物情緒狀態進行描畫,通過人物情緒的轉變架構起整部影片的內蘊和結構。但是在這部影片中,人物眾多且著墨均勻,人物情緒深層的把握和刻畫就略顯不足。警官楊家棟尤為蒼白,幾乎只作為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存在,愛上了罪犯之女並發現她也捲入兇殺之中,並未給人物情緒和狀態帶來足夠的衝擊。而小諾與唐奕傑的關係,林慧和連阿雲情敵關係的角力,刻畫都略顯不足。

差一點就看不到這麼生猛的婁燁

對於婁燁而言,不能用商業電影的邏輯和模式進行評價,在他的影像世界中,浮華都市中漂泊的男男女女始終是他關注的對象。搖搖晃晃的鏡頭中,他的人物,不知何時才能靠岸。

差一點就看不到這麼生猛的婁燁

差一點就看不到這麼生猛的婁燁

1965年3月1日出生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畢業於1989級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在第六代導演中,婁燁一直是非常特殊的一個。他的影片追求生存還原,自覺擯棄民族和個人神話,掙脫歷史文化的挾裹,將人從重重符號中釋放出來,裸露生命的真實狀態。1999年執導了《蘇州河》,在新生代影迷中獲得良好口碑。

2006年的作品是《頤和園》。據媒體報導,婁燁因未經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管理部門同意,攜該片參加第59屆戛納電影節,而被處以禁止拍片五年的處罰。但在被禁拍期間,婁燁還是在南京偷偷拍攝了《春風沉醉的夜晚》。獲得第47屆金馬獎最佳剪輯獎(布萊松弗洛朗斯、翁首鳴、曾劍)和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

代表作品

《蘇州河》《春風沉醉的夜晚》《頤和園》《推拿》《在上海》《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浮城謎事》

獲獎記錄(不完全)

2015

第15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導演 推拿

第15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導演獎 推拿

2014

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攝影) 推拿

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推拿

2013

第7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編劇 浮城謎事

第7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影片獎 浮城謎事

第13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人 浮城謎事

2001

巴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 蘇州河

2000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虎獎 蘇州河

差一點就看不到這麼生猛的婁燁

每週二、四、五、六、日更新

關注【我們導演】不迷路

差一點就看不到這麼生猛的婁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