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汙染排放相對穩定,為何霧霾天反而更多?

◎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剛剛過去的幾天,生活在北京及我國中東部的民眾被霧霾籠罩。每到冬季,霧霾就會不期而至,讓人不勝其煩。

為何一到冬天,霧霾天似乎就多起來,我國霧霾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全球變暖對霧霾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又該採取怎樣的防治措施?12日,在由中國氣象局主辦的氣象科普講堂上,就公眾關心的這些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小曳一一解答。

冬天汙染排放相對穩定,為何霧霾天反而更多?

過量煤的消費,是我國霧霾的主因

說到霧霾,就不得不提到氣溶膠。

“霧和霾都與氣溶膠粒子有關。”張小曳說,大氣氣溶膠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固體和液體粒子的總稱,表土、海洋、植被是氣溶膠粒子主要自然來源,其人為排放源則主要是化石燃料、生物質燃燒,土地利用-土地覆蓋的變化,如城鎮化以及塗料、化工產業等。

張小曳表示,世界氣象組織用能見度來定義霧和霾,空氣中的小水滴過多也會使能見度下降,由小水滴引起的能見度小於1公里時,稱作霧;由氣溶膠粒子和吸溼性氣溶膠引起的能見度小於10公里時,稱作霾。過去的霧-霾是自然現象,氣溶膠是背景氣溶膠,作為雲霧凝結核的氣溶膠主要來自自然過程,現今不論是霧還是霾都與加重的氣溶膠汙染有關。

“影響我國霧霾的主要因素有兩類:一是排放,二是氣象條件。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以煤炭為主的不清潔能源的過量消費。”張小曳強調。

以中國和美國為例,張小曳算了一筆賬,兩國都是900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2013年,我國消費煤約25億噸,美國消耗8-9億噸,而且我國主要是在約300平方公里的中東部消耗的,這使得我國大氣氣溶膠汙染非常嚴重。

氣候變化對霾汙染影響如何

也有公眾會問,氣候變化是否加劇了霧霾天氣?

對此,張小曳解釋,各種氣象因子或多或少都與大氣汙染有關,但是每個又不能全面、線性反映汙染程度。為此,他們團隊一直在攻關,最終研究出一個綜合各種氣象條件的不利氣象指數。指數顯示,氣候變暖對區域性霾汙染有影響,但不 起主導作用,汙染排放依然是主因。

冬天汙染排放相對穩定,為何霧霾天反而更多?

圖源:視覺中國

那麼,為什麼冬天,汙染排放相對穩定的階段,霧霾天反而似乎格外多呢?

“排放穩定階段,不利氣象條件是汙染出現的必要外部條件。”張小曳說。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下午天氣原本還是輕度汙染,到了晚上或夜間就變成重度了。事實上,誰是後期這種“爆發性增長”的元兇,也是長期困擾科學家的核心問題。

張小曳指出,其團隊人員長期研究發現,汙染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會使氣象條件進一步惡化,這時會出現逆溫、低層增溼、地表輻射-湍流減弱等現象,由於湍流減弱,邊界層高度會壓縮到汙染初期的1/3,形成顯著的雙向反饋機制。

“‘雙向反饋’機理是氣溶膠削弱到達地面太陽輻射,抑制邊界層發展,使所有汙染物在水平及垂直方向‘稀釋’能力明顯下降。正是其主導了汙染後期PM2.5的爆發性增長。”張小曳說。

鑑於不清潔能源,主要是煤的過量使用是我國霧-霾嚴重的最根本原因。張小曳建議,未來汙染減排依然是重點,如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增加天然氣、非化石燃料使用;加強煤的清潔使用,減少人為排放,機動車控制,重點在非道路用車、大貨車等。

編輯:劉義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