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保險+期貨” 膠農發展生產底氣更足

上海期貨交易所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試點紀實

10月中旬,本該告別雨季的滇西南依然陰雨綿綿,漫山遍野的橡膠林籠在雨霧中。

“今年雨水太多,不能正常割膠。加上膠價不好,從4月份到現在,才割了6000來塊錢的膠。”說起今年的橡膠生產情況,雲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勐梭鎮里拉村的羅玲直搖頭,“不過,有保險公司託底,生活不用擔心。”她家有40多畝橡膠樹納入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試點項目,今年能拿到兩萬多元的理賠款。去年,在這一項目的支持下,她家種膠收入達到1.5萬元,實現了“摘帽”。

由上海期貨交易所(簡稱上期所)組織開展的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試點項目,通過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的通力合作,將橡膠價格風險從農戶轉移到期貨市場,為膠農提供兜底保障價格。自2017年3月啟動以來,項目已支持雲南、海南20個貧困區縣的膠農通過發展生產實現脫貧、增收。

膠價低迷致種膠陷窘境,規避市場風險成關鍵

我國的天然橡膠產區主要集中在雲南、海南,多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任務重。

地處西南邊陲的西盟縣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存在。據西盟縣縣委書記楊宇介紹,全縣9.5萬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占94%,2017年底貧困人口有1.48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9.93%,屬國家級貧困縣。橡膠是縣裡確定的五大產業中面積最大、覆蓋人口最廣、提供就業崗位最多的產業。22萬畝橡膠覆蓋了全縣7個鄉鎮的6個,涉及2.9萬餘人,有橡膠加工廠3家,集中作業崗位達1.7萬個。

但是,天然橡膠現貨價格波動明顯,尤其是近年來膠價波動劇烈。以上期所天然橡膠期貨主力合約為例,價格從2011年2月初的43500元/噸一路降至2016年1月12日的9655元/噸,2017年2月又從22055元/噸開始下跌至2018年6月的10555元/噸。膠價巨幅波動造成膠廠經營困難,膠農種植收益嚴重縮水,甚至返貧,膠園棄割、棄管現象不少。

雲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西盟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孝勇告訴記者,眼下膠價只有1.1萬元/噸,而加工成本在1.7萬元/噸。膠農的日子也不好過,按戶均30畝橡膠算,如果正常割膠,年收入1.5萬元左右就算不錯。

實際上,膠農的種植收入很難達到這個水平。雲南臨滄市永德縣崇崗鄉大水塘二組膠農盛玉龍回憶說,他家200多畝膠園10年前最高收入還有7萬元,2017年毛收入只有1萬元,今年只賣了幾千塊錢。同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堅明家,因為缺少勞動力,271畝膠園只顧得上50多畝,他說:“僱人割膠,一天工錢就得七八十塊,賣的膠連工錢都賺不回來”。

種膠難,改種、轉行更難。盛玉龍這幾年租了100畝地種芒果、澳洲堅果,因管理技術不到位,果樹長勢差,還沒見到效益。“不割膠,就沒有生活來源。”羅玲嘗試養豬養雞,但外銷渠道不暢,只能就近消化,效益很有限。

橡膠產區農戶脫貧、增收的根本在於提振產業,而降低市場風險、為膠農提供更好的收入保障很關鍵。開展天然橡膠“期貨+保險”精準扶貧試點,增強產業風險保障能力,是上期所發揮資本市場作用、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直接體現。

有了“保險+期貨” 膠農發展生產底氣更足


建立“大扶貧”機制,協同推進項目精準落地

2017年,上期所出資3960萬元,組織23家期貨公司、8家保險公司,在海南、雲南的14個貧困縣開展試點,掛鉤天然橡膠現貨產量約3.6萬噸。

據上海期貨交易所副總經理賀軍介紹,上期所將保險公司、期貨公司聚攏到一個合作平臺上,由上期所出資,支持膠農向保險公司購買天然橡膠價格保險;保險公司向期貨公司購買看跌期權;期貨公司再在期貨市場上覆制該看跌期權進行套期保值。通過發揮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功能,實現天然橡膠市場風險的轉移和對沖,最終形成風險分散、各方受益的閉環,從而保障膠農利益,促進農業生產。

為實現這一效果,需要市場層面的期貨交易所、期貨公司、保險公司分工協作,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部門的作用。上期所與地方政府、地方保監局、證監局溝通,與保險公司、期貨公司積極協調,為期貨公司開立交易專戶,對實施情況進行全程跟蹤和監控,保證項目規範運作。

五礦經易期貨公司2017年開始在西盟開展項目試點。公司副總經理朱家秋說:“一年多來很強烈地體會到,一是要始終牢牢依靠政府,二是要細處著手,把農民的事當做自己的事。”在少數民族聚居區開展工作,直接面對分散的農戶,需要政府部門協助期貨公司下大力氣統計、篩選、核實農戶信息;向膠農宣講政策,也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組織。

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由新湖瑞豐金融服務公司操作的項目獲得了當地政府財政支持。該公司副董事長許英介紹,他們2017年的試點獲得了海南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關注和肯定,被認為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和金融扶貧的創新實踐,應予以重視和逐步推廣”。今年,項目實現白沙縣民營橡膠全覆蓋,涉及1.8萬噸橡膠,其中,上期所支持了1.1萬噸的保費,縣配套支持5650噸。海南省今年提出天然橡膠價格保險全覆蓋,省、縣財政承擔60%的保費補助。

擴面提質需求強烈,要優化機制增強保障力

“期貨交易所幫我們交保費,橡膠價格跌了,保險公司賠錢給我們,能提高我們割膠積極性。”在2018年天然橡膠“期貨+保險”精準扶貧項目雲南地區第一期現場理賠儀式上,西盟縣力所鄉南亢村膠農巖風說,“今後,我要動員身邊的膠農積極參加保險。”

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項目保障力度不斷增強。據賀軍介紹,上期所2018年投入資金同比增加82%,達到7200萬元;涉及天然橡膠現貨產量同比增加122%,達到8萬噸;試點地區數量同比增加50%,覆蓋滇、瓊20個貧困縣。

膠農對項目的認可度更高了,發展橡膠生產底氣更足了。羅玲說,即便以後保費要自己出錢,她也願意參保。人保財險雲南分公司副總經理陳源說:“項目讓臨滄很多棄割、砍樹的膠農又開始從事割膠生產了;2017年要挨家挨戶做工作,今年工作好做多了,跟膠農一說,就通過微信把身份證、銀行卡信息發到村幹部手機上。”

西盟縣副縣長張文良表示,希望項目能長期穩定,覆蓋面能擴大到全縣所有膠園、所有膠農;希望擴大品種,能在甘蔗生產上開展“保險+期貨”試點。

“保險+期貨”試點擴面提質,要不斷創新,進一步優化運行機制。建議與各級政府部門加強協作,爭取更多財政配套資金支持;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設計產品要有超前意識,政府監管層面能開闢“保險+期貨”業務“綠色通道”;加快培育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做好農民培訓工作,探索把期貨、保險知識培訓融入到政府組織的各類培訓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