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贈票吸引更多觀眾,中超距“世界第六大聯賽”還有多遠?

4月30日,廣州恆大公佈了2018年年報,年度虧損達到18億,虧損金額比上一年增長了6億元左右,其中營業成本24.3億元,比去年增長了7億。而且,如果沒有其他措施的話,恆大成本增長的趨勢不會停止,因為按照會計準則,“保塔”6.5億元轉會費的攤銷,在2019年及以後還會對財報產生更大的影響。

靠贈票吸引更多觀眾,中超距“世界第六大聯賽”還有多遠?

鉅額虧損剛一公佈,立即引來了球迷們的熱議,有人談經營風險,有人談廣告效應,還有人談“泡沫足球”等等。其實,絕大部分觀點,都是出於慣性思維和固有觀念,很少有基於恆大2018年報得出的結論。看年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如果仔細尋找的話,還是能找到一些有意思的數據,比如恆大4100萬元的門票收入,就能拽出一堆話題來。

平均一下,4100萬元的門票收入明顯偏低

靠贈票吸引更多觀眾,中超距“世界第六大聯賽”還有多遠?

(圖)恆大2018年營業收入結構,門票收入僅4100萬

乍一看,4100萬元收入,這金額也不少,從哪裡看出來不合理呢?我們來算一筆賬。2018年,廣州恆大在天河體育場踢了20場正式比賽,分別是:聯賽15場、亞冠比賽4場(小組賽3場,淘汰賽1場)、足協盃1場(對陣貴州恆豐)。由這個數據,我們可以得出,恆大平均每個主場的門票收入是205萬元(4100÷20=205)。

我們再來看恆大的平均上座人數,根據足協的官方數據,恆大主場平均上座人數為4.7萬人,我們用205萬的場均收入除以平均上座人數,得出人均票價為43.62元。按照票務網站的信息,恆大主場最低的單票價格也達到60元。與之相比,43.62元顯然低得不合理。

在繼續分析之前,我們有必要對43.62這個數字進行一下詳細說明,因為這個時候已經有一些朋友對計算產生疑問了。有一些朋友認為,這應該是價格較低的套票所導致,恆大每年發售套票約2.5萬張,這一部分票價比單票便宜,所以造成平均票價偏低。2018年,恆大套票價格分六個價位:2500、2000、1500、1000、600、500(學生票),在這些價格裡,只有1000、600和500三個價位接近或者低於43.62,我們可以看一下恆大的套票分佈示意圖:

靠贈票吸引更多觀眾,中超距“世界第六大聯賽”還有多遠?

這三個價位的套票,只有1個半看臺的數量,而且價格較低的600和500兩個價位,更是隻有半個看臺,指望這點兒票把均價拉低到44元,顯然不可能。

還有朋友說,這不還有6個球迷聯盟看臺麼?這些區域的價格比普通套票價格還便宜。話是沒錯,但是考慮一下其餘套票看臺以及單票看臺的價格,除非球迷聯盟的套票價格大幅低於43.62元,否則也無法將平均票價拉到43.62元的水平。顯然這也不太可能,我們看一下天體9區佛山球迷聯盟的公告:

靠贈票吸引更多觀眾,中超距“世界第六大聯賽”還有多遠?

1380元的價格,除以19,得出的均價是72.63元,同樣遠遠高於43.62。也有一些人表示,球迷聯盟的實際票價其實比這個還要便宜。對於這個說法,筆者無法查證,只能按照可信的數據、資料來推算。不過,這種說法也有存在的可能性,我們會在文章的後半部分進行討論。

收入偏低,說明有些球票並未給球隊帶來收益說完了這些,我們發現,恆大這43.62元的人均票價,已經是很難說通了。是不是4.7萬的上座率,或者4100萬元的門票收入有問題?不太可能,中國足協雖然不靠譜,但看看天河體育場內火爆的氛圍,4.7萬的水分應該不大;亞冠聯賽中,雖然春節前與武裡南聯的比賽,恆大曾將進場人數限制為3萬,但考慮到亞冠聯賽高出一截的單票價格以及其他場次的上座人數,這些因素不會對43.62元的均價產生實質影響。

靠贈票吸引更多觀眾,中超距“世界第六大聯賽”還有多遠?

至於4100萬的門票收入,就更不可能有問題了。刻意壓低收入金額,無非是出於稅務方面的考慮,可恆大已經虧損18個億了,壓低一點兒門票收入根本沒有任何用處。何況,正是因為鉅額虧損,廣州恆大淘寶在“新三板”裡被掛上ST已整整一年,“摘帽”才是最大的需求。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恆大的門票收入出現不合理的數據呢?原因在於,現場的一些球迷,是拿著“贈票”進場看球的,這些球票,並未讓球隊產生收入。

贈票分兩種,一種是俱樂部官方給贊助商的“權益票”。不過,這種權益票並不會影響門票收入,按照稅務“視同銷售”的規定,在會計處理上,這些贈票是要按照票面價值計入收入的,所以在門票收入金額裡,包含著這些贈票的票面金額。

另外一種贈票,被稱為“關係票”,也是常規概念的“贈票”。這種票的門路有很多,記者、俱樂部工作人員、母公司內部職工等等,都有可能是渠道之一。很大程度上,這些票是俱樂部出於某種“關係”而私下贈出,沒有產生任何收益,所以恆大門票收入數據產生不合理之處,也就不奇怪了。

索要贈票,是一部分中國人的“傳統”這種“贈票”行為,並非足球比賽所獨有。2017年北京舉辦中國網球公開賽期間,就有賽事記者對贈票行為吐槽,“每當比賽臨近就會頭疼,因為手機會被索要球票的人打爆,我不得不託關係給我留出幾張票來,但這點兒票根本滿足不了那些人的需求。”其實中網比賽的票價並不貴,外場票只有10元,而且在賽事初期也會有大小威、喬科維奇等人的雙打比賽在外場進行;蓮花球場的票不過80元,鑽石球場也只有100-200元,這價格完全在民眾的消費水平之內。

價格不貴,購票也很方便,但仍然有大量的人託關係搞贈票,這是一種什麼心態呢?贈票這種事情,民國時期就有,計劃經濟時期更多。比如上世紀80年代,筆者的家鄉經常有頂級的京劇大師前來演出獻藝,這些名角在演出之前,通常會給各機關單位送很多門票。因為這些京劇名家都是體制內的身份,演出收入並不依靠門票,送票主要是圖個人場。

既然票都贈了出去,那麼市面上流通的門票就很少,所以能持票進劇場欣賞京劇的,大都是機關單位的工作人員及家屬,或者是關係很硬的社會人士。這一張門票,不僅是劇場的通行證,同時也是身份的象徵。後來,雖然實行了市場經濟,但索要門票的“傳統”仍然被某些人保留下來,成為炫耀自己“人脈廣、吃得開、路子野”的手段之一。某自媒體大咖曾對這種心態有過形象描述:“中國人最好的汽車擺件不是這個菩薩那尊佛,而是各大機關單位、要害部門的通行證;最好喝的酒也不是市面上的茅臺、五糧液,而是印著’內供’字樣的那些。”

靠贈票吸引更多觀眾,中超距“世界第六大聯賽”還有多遠?

至於這種人是不是真有“面子”,那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比如中網比賽裡,你很容易就能分清周圍哪些是拿著贈票進來的。買票看球的,大多懂網球,安安靜靜地看球,每分結束後鼓掌,而那些拿贈票進來的,其實就是來湊個熱鬧,也不管時機對不對,時不時就吼上一嗓子。類似的情況,在首屆中國斯諾克公開賽裡也曾出現。

“主動贈票”,在中超俱樂部中也很常見之所以拿恆大來分析,其實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中超俱樂部中,只有恆大在“新三板”掛牌,必須定期公佈財報,而其他俱樂部則沒有這種強制性要求,最多也就是在其母公司的集團財報中找一些相當基礎的數據,詳細程度根本無法與恆大相提並論。不過,值得肯定的一點是,“贈票”這種事情,並非恆大獨有,如果這是一個問題的話,那麼其他俱樂部還要嚴重許多。

靠贈票吸引更多觀眾,中超距“世界第六大聯賽”還有多遠?

比如上賽季,中超上座率達到2.41萬人,在國際上,這個數字僅次於德甲、英超、西甲、意甲以及墨西哥聯賽,位居世界第六但是,中超的門票收入卻連J聯賽都不如。這個說法來自於某知名體育媒體,筆者未能查到數據,從實際情況來看,該說法應該沒錯,畢竟人家都不流行贈票。

不過,對於贈票這件事,我們也不能把鍋都甩到那些喜歡索要贈票的人身上。索取贈票的渠道五花八門,但票源只有一個。有一些贈票,其實是俱樂部為了提高上座率而主動贈出的。前文說到的俱樂部給球迷聯盟的實際套票價格更優惠的事情,如果屬實,和這種情況差不多。

靠贈票吸引更多觀眾,中超距“世界第六大聯賽”還有多遠?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都有同感,中超那比賽質量,看個直播也就可以了,去不去現場是兩可的事情,如果自己倒黴趕上“傅明事件”之類的,買票看球等於讓自己蒙受損失。在很多球迷眼裡,中超比賽根本就不值那些票價,所以俱樂部不打折、不贈票,自己是不會去現場看球的。

大量贈票,是中國俱樂部缺乏生存能力的體現可是,因為比賽質量低而吸引不到球迷,這個結論並不全面。之前我們舉過英乙球隊特蘭米爾流浪者的例子,主席馬克-帕里奧斯通過球迷文化建設,成功打造了一支規模可觀的死忠球迷隊伍,由此可見,比賽質量不是決定球迷數量的唯一因素。

這也產生了一個疑問,球迷工作不算是行業秘密,五大聯賽、J聯賽裡的成功經驗多得是,想做好也不難,可為什麼職業化這麼多年了,中超俱樂部的球迷工作仍然如此不走心,還要通過贈票來吸引觀眾呢?

靠贈票吸引更多觀眾,中超距“世界第六大聯賽”還有多遠?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國外俱樂部吸引球迷到現場看球的目的。火爆的看臺氛圍,能讓球員們更加興奮,踢出精彩的比賽,更重要的是,這也是吸引贊助商們掏錢的手段。比如剛才提到的特蘭米爾流浪者,因為死忠球迷數量直線上升,他們上賽季的營業額達到700萬英鎊,比一些吃著轉播收入的英冠球隊還要高,這就是球迷數量所帶來的價值。設想一下,如果老特拉福德的場均上座率不足三成,恐怕三德子能力再強,也拉不來這麼多贊助費。

中超球隊需要這些嗎?不需要,因為球隊的廣告位基本都被母公司、投資者或者主贊助商佔據,其餘贊助商想要打廣告,留下的基本都是一些展示量不高的犄角旮旯。這一點在私企球隊身上尤為明顯,比如恆大2018年廣告收入是4.63億,其中的3.81億元是來自母公司及其關聯企業,其餘企業廣告費所佔比例很少。在這種情況下,讓球迷進場看球,更像是為公司的廣告宣傳打輔助,所以,與其費力打造球迷文化,還不如贈票來得更直接。

靠贈票吸引更多觀眾,中超距“世界第六大聯賽”還有多遠?

(圖)恆大的廣告收入,絕大部分來自母公司及其關聯企業

這也就是很多人說的,鉅額的投入以及虧損,其實就是母公司花的廣告費。不過,這種觀點更多的是站在投資方的角度考慮,如果站在足球的角度,恐怕這只是一種聊以自慰的說法罷了。球隊的確能給金主們帶來極大的廣告效應,但是,中國球隊離開了金主活不了,金主們卻並非離不開球隊。

比如當年的四川全興,這道“黃色旋風”不僅讓人們領略了四川足球的風采,更讓全興酒業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品全興,萬事興”是當時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廣告語。在雙方合作協議到期後,由於一系列原因,全興集團選擇退出。退出後,全興集團還是全興集團,可川足卻就此走到了下坡路,不到5年便宣告解散。類似的悲劇,未必不會重演,一旦投資人的經營出現問題,或者目標發生改變,留給俱樂部的只有一地雞毛。

靠贈票吸引更多觀眾,中超距“世界第六大聯賽”還有多遠?

論經營,職業足球與娛樂圈沒有太大區別,球迷或者粉絲是經濟來源的決定性因素,但中國的俱樂部好像仍然沒有找到自己的衣食父母到底在哪兒,這一點,中國的娛樂圈雖不咋地,可總體要比中國足球強很多。中國的足球俱樂部,從來都是把各大金主當做衣食父母來伺候,卻從不考慮自食其力,靠自己的經營去生存下去。什麼時候,中國足球俱樂部懂得發展球迷,學會通過球迷獲取收益了,中超聯賽才算是真正找到通向第六大聯賽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