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越多,孩子的表現越差?家長踩中“獎勵誤區”,這樣來解救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有一位家長跟我聊天的時候,說到說最近下班的時候感到特別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幫一下媽媽,做家務的時候,突然想到用金錢的方式去激勵孩子幫助自己做家務,這樣孩子也能夠賺取自己的零花錢,也能夠幫媽媽分攤一下負擔。於是告訴孩子,只要你洗一次碗,媽媽就給你5塊錢,當第2天想要鼓勵孩子繼續洗碗的時候,孩子去告訴媽媽說我要更高的價格才會洗。

獎勵越多,孩子的表現越差?家長踩中“獎勵誤區”,這樣來解救

慢慢的當這位家長想要繼續讓孩子去做家務的時候,甚至在做作業方面都會向自己的家長提出要錢,家長感到很苦惱,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對於更多的獎勵,自己的孩子卻表現的更差了,甚至變成一個守錢奴。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家長都陷入了一個誤區,認為自己只要給予孩子獎勵,孩子就會滿足於獎勵,積極做事了。假如當家長沒有滿足孩子的期望的時候,孩子就會馬上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獎勵不僅不能帶來家長希望的變化,還會使情況變得更糟糕。

孩子越獎勵越退步?這都是因為錯誤的獎勵導致的

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心理學家Deci和Ryan開始研究人類的動機,並於80年代提出了影響學界近30多年來的重要理論——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自我決定理論認為,當人的三種基本心理都全部得到滿足的時候,才會將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但是假如這三種基本心理沒有得到最大程度化的滿足時,就會馬上恢復到最原始的狀態,會出現越獎勵越退步的情況。

在行為心理學當中,所謂獎勵就是對一個人某些行為上給予某種程度的正強化,所謂正強化,就是讓這種行為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正強化給孩子心理上的滿足,從而迫使讓孩子在短時間之內保持一種積極的態度,但是假如一旦沒有滿足孩子的期望,或者是家長所給予的獎勵,沒有達到孩子的要求,於是孩子就會撒手不幹。

獎勵越多,孩子的表現越差?家長踩中“獎勵誤區”,這樣來解救

有些時候家長想要給孩子一點零花錢,同時也想讓孩子減輕一下家長的負擔,採用一些對孩子進行獎勵的方式去激勵孩子,其實這種教育方法並不是全部都錯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將家長所給予的獎勵變成了"交易",沒有獎勵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消極,甚至用威脅的方法去對待家長:"只要沒有獎勵,那麼我就不做。" 而導致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方式就是我們經常在家庭中所用的"獎勵機制"。

假如孩子在根本性出現懶惰,不肯面對困難的原因,再多的獎勵也無法促使孩子的積極性。因此作為家長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這樣孩子才能夠變成一個積極向上的好孩子。作為家長需要避免獎勵機制的誤區,使用正確的獎勵方法,這樣才能夠促發孩子面對挫折的積極性。

獎勵越多,孩子的表現越差?家長踩中"獎勵誤區",這樣來解救

1.引導孩子自己去挑戰挫折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面對困難的時候喜歡退縮,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就不會繼續前進,那麼該如何引導孩子即使是在沒有明確獎勵的情況下也能夠讓孩子積極的去應對困難呢?有些時候讓孩子養成自己去挑戰挫折,能夠讓他們在許多方面得到很好的鍛鍊,假如家長長時間的通過一些獎勵去誘惑孩子面對困難,告訴孩子,只要你挑戰成功就會有獎勵。

獎勵越多,孩子的表現越差?家長踩中“獎勵誤區”,這樣來解救

但是當孩子沒有做到,家長沒有給到獎勵。反而這樣對孩子來說更是一種懲罰,慢慢的這樣就會消磨孩子的積極性,導致孩子在將來以後的人生中反而對於做選擇不會有很好的自主性,容易形成,只要沒有獎勵,那麼自己就沒有前進的動力。有心理學家指出,當人遇到困難時,高達八成的人下意識選擇:退卻和退化。而正面積極思考的人比率卻不足一成。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過:"挫折未必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作為家長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孩子積極去挑戰問題,而不是首先給予孩子獎勵,這樣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能力評估陷入誤導。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克服困難然後讓孩子積累經驗。

獎勵越多,孩子的表現越差?家長踩中“獎勵誤區”,這樣來解救

2.對孩子的努力和進步給予表揚和獎勵

有些孩子當做完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得到一定的獎勵,但是這種經常取得事後獎勵的孩子,通常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喜歡習慣性的退縮,遇到問題也會變得無助,比起其他的孩子會更容易選擇放棄,這都是因為他們經常接受來自對自己做出滿意結果的獎勵。有些時候我們應該改變對孩子表揚和獎勵的方式:對孩子的努力和進步給予表揚和獎勵。

獎勵越多,孩子的表現越差?家長踩中“獎勵誤區”,這樣來解救

當家長對孩子做某一件事情的過程中,展現出他的努力和積極性的時候,作為家長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方式,這時候給孩子多點積極性的言語肯定和評價,這樣孩子就會變得更加積極,即使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也會表現的更加自信,在完成任務之後也能獲得更高的自我成就感。比如說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點跟孩子說:"你很努力,你做了這些工作一定很用心吧。" 這樣孩子會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而努力,為了滿足家長的更高期待而繼續前進。

3.跟孩子講清道理,共同溝通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為了圖方便,就用獎勵去誘惑孩子,當做一種教育方式。可是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使用獎勵這種單一的方式並不能讓孩子會變得更好,獎勵只是一種簡單的教育輔助方法。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需要家長做到的是用心去關注孩子,才能夠培養出一個好孩子。

假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性用獎勵去應對孩子,雖然說在短時間內孩子的確會按照父母所說的話乖乖去做,但是隻要沒有拿到獎勵,孩子就會變得十分麻煩,而且這樣長期下去,家長漸漸的就忽略了讓孩子學會講道理的習慣。

孩子容易養成一旦做事之前非得需要獎勵,不然就不做了的習慣,其實這樣對孩子並不好,作為家長可以嘗試跟孩子講清楚道理,共同溝通。

獎勵越多,孩子的表現越差?家長踩中“獎勵誤區”,這樣來解救

比如說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做事之前給他立好一個規則,這樣可以讓孩子清楚自己怎樣做會得到如何的相應的後果,而且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在立規矩之前,需要跟孩子一起共同討論,當得到孩子的認同的時候,這樣才是講道理的方式。

獎勵的方法和額度頻率需要來自父母的把控,但是也應該要尊重孩子的意見,防止孩子習慣性的去"威脅"父母,防止孩子出現"沒有獎勵我就不做了",這樣才能培養孩子良好作風。

我是小B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