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社評】看得見更光明的未來,是對廣大護士的“硬核”獎勵

切實提高護士的待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從事護理工作,進一步提高“每千人口護士數”和“醫護比”,充分保障護士職業的穩定性和尊崇感,讓護士這一職業得到社會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讓廣大護士看得到職業發展的光明未來。

據4月19日《北京青年報》報道,最近,網絡熱議江西萍鄉的贛西腫瘤醫院給抗疫醫護人員的最“硬核”獎勵——以“果盤端現金”給援鄂醫護每人獎勵8.6萬元,還有每人14天帶薪假期,以及直系親屬可以在醫院食堂全年免費吃自助餐。

身著白衣,心有錦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一線醫護人員在驚濤駭浪中奮勇前行,守護山河無恙、人民安康。感動之餘,保障一線抗疫醫護人員的待遇成為大眾關注的話題。其中,給護士放戀愛假、漲工資、給編制轉正等,屢屢成為話題中心。這切中了護士職業亟需更多關愛的現實痛點。而給予怎樣的“硬核”獎勵,才能保障、激勵護士群體在職業發展上擁有不竭的動力,是此次抗疫留給我們的思考題之一。

抗擊疫情,廣大護士人員付出的代價、作出的犧牲,的確值得社會給予更多的讚賞和感恩。在4.26萬名的援鄂醫療隊員中,護士有2.86萬人,佔了70%。“三分治療,七分護理”既是此次抗疫救治一線的真實寫照,又道出了護士工作的重要性。抗疫期間,除去醫療護理,患者生活照料、心理撫慰,輕則喂水翻身,重至扛氧氣瓶,無一不是護士在做,不僅有風險、要求高,而且工作強度大。

抗疫讓公眾更清楚地看到了廣大護士日常的職場現狀。據報道,抗疫當中,需要護士每天工作8至12個小時,沒空吃飯、喝水,可不少護士表示,“習慣了,和平時差不多”。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凸顯護理供給的匱乏,護理資源分配不均,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等。我國護士人數雖然日益增多,但總量依然不足,且從業環境有待改善、勞動強度大、薪資待遇低等問題,都是制約護士職業發展的難題,成為他們揮之不去的職業煩惱,更是阻礙護理事業發展的負累。

今天,我們在重獎抗疫一線護士之外,更要反思如何清除護士職業發展的障礙,確保他們在工作崗位上能輕裝前行。

物質的激勵不可忽視。眾所周知,護理職業技術要求高,培養成本高。但是,與之不相適應的是,行業薪酬整體水平偏離勞動價值付出,基層機構人員薪酬待遇普遍偏低,導致護士職業吸引力不足。有調查顯示,國內七成多護士月收入低於5000元,有不少護士因為收入低而選擇離職。此次抗疫中,不少醫院表示,臨床一線護士數量不足成為影響醫療質量和病人安全的風險和隱患。因此,改革公立醫院護理服務補償機制,合理調整護理服務價格,完善分配激勵機制,逐步提高護士實際收入,體現護士的勞動價值,迫在眉睫。

在社會選擇日趨多元的當下,除去物質待遇,還要給予護士更多的精神滿足和激勵,為他們提供更順暢的職稱、職務晉升通道,提升社會認可,促進職業進取和價值實現,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這一職業的未來,吸引、留住更多護士人才。

期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全社會更加關心護士這一職業和重視護理事業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切實提高護士的待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從事護理工作,進一步提高“每千人口護士數”和“醫護比”,充分保障護士職業的穩定性和尊崇感,讓護士這一職業得到社會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讓廣大護士看得到職業發展的光明未來。這是對張靜靜護士等抗疫犧牲護士的最好告慰,更是對所有參與抗疫的護士及整個護士群體的“硬核”獎勵。(工人日報評論員羅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