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教育系列知識---D-二聚體升高的臨床分析

一、靜脈血栓栓塞

靜脈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靜脈血栓(DVT)和肺栓塞(PE)。

醫學生教育系列知識---D-二聚體升高的臨床分析

2018 年《肺血栓栓塞症診治與預防指南》推薦:

  • 臨床評估低度可能患者,如 D-二聚體檢測陰性,可基本除外急性 PE;
  • 對於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 PE 疑診患者,D-二聚體意義不大,可直接進行 CT 肺動脈造影(CTPA)或超聲心動圖檢查。

但放射性限制常讓醫生在選擇時萌生顧慮,2019 年來自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者創造了一個新方法,使 D-二聚體的診斷特異性大大提高。

該方法利用 C-PTP 將症狀、心率、制動、病史、惡性腫瘤狀態等賦以不同評分,累加判斷 PE 風險。

與既往排除標準不同(低危且 D-二聚體 < 0.5 mg/L),該研究認為,低危患者 D-二聚體 < 1 mg/L、中危患者 D-二聚體 < 0.5 mg/L 可作為排除 PE 的標準。

此外,對於 > 50 歲的疑似 PE 患者,推薦增高 D-二聚體診斷閾值(年齡 * 0.01 mg/L),以提高疾病鑑別有效性。

二、主動脈夾層

2017 年《主動脈夾層診斷與治療規範中國專家共識》指出,D-二聚體快速升高擬診為主動脈夾層(AD)可能性增大。

醫學生教育系列知識---D-二聚體升高的臨床分析

發病 24 小時內,當 D-二聚體達 0.5 mg/L 時,其診斷急性主動脈夾層(AAD)的敏感性為 100%,特異性為 67%,故可作為 AAD 診斷的排除指標。

三、心梗

在急性心梗(AMI)患者中可以觀察到 D-二聚體的升高,且使用尿激酶溶栓後 D-二聚體的濃度較前下降,因此,冠心病患者伴有升高的 D-二聚體可能預示著更高的 AMI 風險。

醫學生教育系列知識---D-二聚體升高的臨床分析

但其不是一個獨立的預測因子,在 AMI 診斷中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尚不滿意,與 AMI 預後也存在矛盾,暫不能指導治療。

四、溶栓治療

  • 在溶栓治療後,D-二聚體短期內明顯上升,而後逐漸下降,提示治療有效;
  • D-二聚體持續上升或下降緩慢,提示存在新發血栓,溶栓藥物用量不足;
  • D-二聚體變化不大,則可能為陳舊機化的血栓。

急性心梗、腦梗溶栓後,D-二聚體峰值常出現在 1~6 小時,24 小時降至溶栓前水平;DVT 溶栓治療時,D-二聚體峰值常出現在 24 小時或以後。

五、瀰漫性血管內凝血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特徵是微循環內發生廣泛的纖維蛋白沉積和血小板聚集,導致瀰漫性微血栓形成和繼發性纖溶狀態。

醫學生教育系列知識---D-二聚體升高的臨床分析

在 DIC 早期,D-二聚體即有升高,隨病程發展可持續升高 10 倍甚至 100 倍以上。因此,D-二聚體可作為 DIC 早期診斷和病程監測的主要指標,正常則除外 DIC。

此外,纖溶標記物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與 D-二聚體合用的敏感性、特異性與診斷效率可分別達到 91%、94% 與 95%,故兩者在國際血栓與止血協會的 DIC 診斷標準中,作為高價值指標計分項。

六、惡性腫瘤

腫瘤可引起 D-二聚體濃度升高,並可作為分期、預後等判斷標準。

姜烜星等對 150 例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及 150 例健康體檢者進行了 D-二聚體檢測,比較發現化療前患者 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於健康體檢者,化療有效者化療後 D-二聚體較化療前明顯降低,化療無效者化療後 D-二聚體較化療前明顯升高。

醫學生教育系列知識---D-二聚體升高的臨床分析

研究結果於 2019 年發表在《中國肛腸病雜誌》,顯示化療前後 D-二聚體水平變化可作為初步預測晚期結直腸癌患者預後的指標。

推測腫瘤患者中高凝血狀態,與組織因子依賴的外源性途徑以及非組織因子相關的腫瘤促凝作用有關。

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腫瘤細胞破壞後釋放大量嗜天青顆粒,消耗凝血因子,促進纖溶,導致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二聚體異常升高,臨床表現出大範圍、難以糾正的出血,死亡率非常高。

七、腎功能不全

醫學生教育系列知識---D-二聚體升高的臨床分析

腎功能異常患者多伴有 D-二聚體水平的升高,且隨 eGFR 的下降,升高明顯:

  • 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30~60 mL/min,有很高比例伴有 D-二聚體升高;
  • eGFR 15~30 mL/min,基本均存在 D-二聚體異常;
  • eGFR < 15 mL/min,纖維蛋白降解減少,D-二聚體代謝半衰期延長,水平升高顯著。

八、肝病

醫學生教育系列知識---D-二聚體升高的臨床分析

D-二聚體的濃度可作為一個判斷肝臟受損程度的標誌:

肝功不全時,由於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導致出血和啟動凝血-纖溶的正反饋過程,D-二聚體繼發升高;

肝衰時,解毒作用下降,炎性因子和病原可損傷血管內皮激活凝血,同時纖溶酶原激活物能力下降,也造成纖溶亢進和 D-二聚體明顯升高;

肝癌時,通過分泌促凝因子,導致纖溶亢進和 D-二聚體升高。

九、妊娠

在妊娠期各個階段,均可存在靜脈血瘀滯、高凝狀態、血管壁損傷等與血栓形成有關的病理因素;生理改變則可導致靜脈內血容量增加、靜脈血管擴張,在妊娠 3 個月後更為明顯。

醫學生教育系列知識---D-二聚體升高的臨床分析

此時很難使用 D-二聚體來判斷血栓形成,更多強調的是超聲等影像學檢查。

此外,某些疾病,也會引起 D-二聚體增高。

妊高徵:相較於正常孕婦,妊高徵患者 D-二聚體升高更為明顯,原因可能是妊高徵存在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胎盤缺血等變化,激活了繼發性纖溶系統。

先兆子癇:先兆子癇患者 D-二聚體可達正常孕婦的 4 倍,尤以妊娠 Ⅲ 期變化最為明顯,分娩後 D-二聚體不降反升,至 4~6 周才恢復正常。主要病理改變為凝血活化與纖溶增強,導致微血管血栓與 D-二聚體增高。

掌握了 D-二聚體升高的意義之後,臨床遇到 D-二聚體升高,我們該如何分析?

目前臨床 D-二聚體檢測常用於急性靜脈血栓栓塞症、主動脈夾層及 DIC 等的診療。

1. 排除診斷

根據上文,若 D-二聚體陰性,可基本排除急性肺栓塞、主動脈夾層及 DIC 等疾病。

2. 結合臨床及其他檢測結果

若 D-二聚體陽性,則需要結合臨床症狀及其他輔助檢查綜合分析。

若 D-二聚體陽性,則需要結合臨床症狀及其他輔助檢查綜合分析。

1)靜脈血栓栓塞

D-二聚體檢測僅適用於急性 VTE 患者,症狀超過 10 天,D-二聚體可逐漸回落。

對於血栓時間較長、下肢肌間靜脈血栓、遠端 PE 患者,D-二聚體可不升高,評估時須結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發病時長、臨床症狀以及其他輔助檢查。

2)主動脈夾層

對於 AD 臨床評估可能性大的患者來說,D-二聚體敏感性反而下降。因此,對於疑診 AD 患者,影像學檢查必不可少。

同樣根據 2017 共識,推薦全主動脈 CTA 作為首選確診手段,因碘過敏、嚴重腎損、妊娠、甲亢不能行全主動脈 CTA 時,可行 MRI 明確診斷。

3)DIC

根據 2017 年 DIC 診斷中國專家共識,D-二聚體升高不能直接診斷為 DIC,還需要利用積分系統(CDSS),進行原發病、臨床表現、實驗室指標(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及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的動態評分。

4)妊娠

通常孕晚期 D-二聚體在 5 mg/L 以內可被視為無明顯異常,做好出凝血監測即可;

如果 D-二聚體大於 5 mg/L,且確定無出血風險,為預防深靜脈血栓,可給予低分子肝素鈉或鈣治療。

3. 不能解釋的 D-二聚體升高

對於不能解釋的 D-二聚體水平明顯升高,即使不存在臨床表現,也應考慮 VTE 可能;在排除血栓性疾病和肝腎疾病後,應高度懷疑惡性腫瘤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