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只要不可得,就能不必舍

这是一本极容易引起读者精神共鸣的小说,哪怕历经繁华,哪怕看尽千帆,当你独处于室阅读期间时,不期然的孤独感瞬间涌上心头,终究才会明白,有些情绪的共通性不在于外在的相似与否,或许仅仅是因为内心的合拍。

很难想象这部小说竟然是一位作家的处女作品。理查德·罗珀在整本书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平淡的语言和故事节奏,如同拉家常一般不露破绽得把读者带入到小说情景之中,甚至会因为足以日常的格调而轻易地被阅读者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没有跌宕起伏,没有汹涌澎湃,作者用最平常笔调和有点黑色幽默的叙事手法去讲述一个略带伤感的故事。

小说中,安德鲁是个孤独的人,自小就是。父亲的病逝,母亲的死亡,唯一依赖的姐姐最终选择逃离,初恋女友的不幸去世更是雪上加霜,种种遭遇隔断了他最后一丝与尘世情感的牵绊。远离世俗,自我独居,摆弄着自己的火车王国,龟缩在勾勒于别人眼中的“幸福家庭”里,默默忍受着寂寞。就连工作也与死亡过伴,丧得毫无生色。一年参加二十五场无人问津的葬礼,一旦有人孤零零的死去,安德鲁就要去是这家中收拾残局。不随便参加聚会,不轻易表达友谊,买一副高质量的耳机,聆听音乐,与世隔绝,为了不戳破谎言而不收留同事,不接受姐姐的好意直至她的去世,和线上陌生朋友聊天都不敢表露心情。“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罗珀在勾勒一个孤独者的内心,也在勾勒每一个读者内心的孤独。


《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只要不可得,就能不必舍


人到底是一种群居动物,历来如此,偶尔为之的离队独行,不过是自我精神放纵后一次偶尔为之的任性。只是不晓得什么时候开始,“享受孤独”成为了一种标榜自我智慧历练的表现方式,甚至附带了一种思考冥想天人对话的宗教仪式感和“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那种“尼采”式的哲学意味。于是与世隔绝,成为当代年轻人在历经劫波后自我封闭的避难所,看着过不去的是世间种种,其实过不去的不过是内心那些求之不得弃之可惜的执念。

有人说,人是一瞬间死去的,其实不全是,有些人则是慢慢离开的,先是内心的寂寥,再是躯壳的腐朽,最后是残存在他人脑海中的最后一丝记忆的烟消云散。只要不可得,就能不必舍,但凡害怕失去的人最终会害怕得到,但凡害怕结束的人总是恐惧开始,于是当黛安娜给予他家的幻想,给予他红酒的香味,给予爱情的期盼,给予他对于家的期待而被命运毫不客气得将其夺走之后,安德鲁只能悔恨伊始的过分奢望,终于面对下一次命运的奖励时,怯懦懦地缩回了渴望的手。安妮宝贝说:“我们始终孤独,只需要陪伴,不需要相爱!”


《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只要不可得,就能不必舍


《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终究是个看似美好的故事,作者的手下留情也不至于一丧到底。这个曾经久久封闭自我的人最后因为想爱的人,尝试着与自己和解,成长就一种发现曾经认为无比重要的事情,忽然变得不再重要的变化,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是,现在她就在自己身边,并且对他的人生了若指掌。”

字里行间所洋溢的温暖和幸福总算冲淡了一点整部小说给予的那种寂寥落寞灰色格调,虽然有点点迟了,不过还好,总比没有好。

席慕蓉说:“爱原来就为的是相聚,为的是不再分离;若有一种爱是永不能相见,永不能启口,永不能再想起,就好像永不能燃起的火种,孤独地,凝望着黑暗的天空。”

《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只要不可得,就能不必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