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企業發完招聘信息,你投完簡歷後就沒音訊了?

百花簡


簡歷投遞無門,石沉大海,什麼原因?簡歷作為應聘者的門面,反映應聘者的基本情況,來看看專業HR怎麼篩選簡歷:

1.簡歷結構清晰

基本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經歷,項目經驗,個人特長,職業證書,一目瞭然。

2.崗位匹配性

招聘崗位的要求與應聘者的能力基本匹配,比如招聘硬件工程,但是你有軟件類相關經驗,也可能應聘不上。

3.工作經歷連續性

上幾家任職企業之間最好不要間斷,也不能頻繁的變更工作,任職時間不長,跳來跳去是大忌,穩定性比較差。

4.亮眼的數據

忌囉嗦繁瑣,用數據說話!

比如團隊管理經驗5年,帶領團隊50人,完成業績多少項。

5.突出項目經驗或者優秀案例

HR喜歡看你是否真材實料,看你的項目或案例介紹就能知曉,豐富個人案例,展現獨特之處!

6.突出個人關鍵才能

職業技能,證書,外語能力,特長等加分項目都可以呈現!

所以,一份漂亮的簡歷可以幫你爭取機會,能讓HR眼前一亮,才能在千千萬萬份簡歷中相中你!

覺得有道理相互關注!




蚯蚓探世界


按常規,收到你的資料後,不聘請就不再有下文了。因收到應聘的資料太多,無法一一回音。


常常學


【可知大叔聊職場】有幸回答「為什麼有些企業發完招聘信息,你投完簡歷後就沒音訊了?」

這麼多年換了幾個行業,自己刷了很多簡歷,也面試過很多人,對於招聘網站這些現象,個人也有很深的感受,在本人看來實際不是沒有音信,而是我們踩到了“坑”。我把我認為的一些“坑”羅列一下。

“坑”一:實為廣告,不招聘

我會發現有些廣告經常掛在顯著位置,但是實際諮詢或者投簡歷的時候就如“石沉大海”般,毫無反應。筆者就問了問了一些朋友,他們公司是不是在招聘,繞了一圈問回來的結果是——沒有崗位需求。那這類公司掛在這個位置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就是一種宣傳,有的這種宣傳是招聘單位自己需要的,因為其用戶就有可能在求職者中。有的是平臺需要,需要一些大的公司來吸引流量,活躍用戶。

“坑”二:虛寫崗位人數

我們會經常發現,有些招聘單位,在崗位需求人數上寫的很高,標上百,上千的。絕大部分是假的,充充門面而已。

正常經營規模下,一下子需要這麼多人不符合常理。

但是特殊時期,諸如當前的有些即時送貨服務的“共享員工”,作為一種自由職業者身份大量招聘的全國性崗位的,這是一種極端存在的情況。

“坑”三:模糊不清

這裡有的是公司經營地模糊不清,比如寫了某某樓幾層。有的一看就是用的是集群註冊地址,甚至在地址查詢的時候,經常查無此地。這種招聘肯定是動機不良。

崗位職能模糊不清,諸如“本公司是做xx,全國連鎖,全國招聘。擬在全國開兩千家便民服務站,現招聘大量XX師,XX講師,XX助教,兼職全職都可以。事業非常有發展趨勢,歡迎面談了解。”

這個明眼人一看就裡面就有問題,看到這樣的大家會怎麼想?

“坑”四:聊幾句就交錢

沒有找工作,面試還要交面試費的。

這種做法太侮辱智商了。遇到這種,就拉黑吧。

“坑”五:和廠外舉牌子的無異

在廣州的時候,緊鄰我們辦公樓,就是一個電子廠,天天會看到在外面舉牌子的招工者,僅有一牆之隔的廠子就在那,怎麼還需要這些人?那麼很明顯,他們就是“中介”。

線上這類也是很多的,招一些普工、長工,還有打著“勞務派遣”、“勞務外包”、“自由職業”的也大多是中介的存在。

一般這類公司都是打著極具吸引力的薪資和福利條件,但是往往要求還特別低。

那麼這類公司肯定是雙向收費了,拖個幾個月也是常有的事,恐怕是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坑”六:濫竽充數

以管理諮詢類、或者職場、成功學、技能培訓類的佔主要的。他們會將崗位要求寫的很有誘惑力,以特別熱情的方式,吸引我們去面試。面試的時候,很有可能就那麼1,2個人在公司裡面,然後就各種描繪公司願景,公司有多牛,有多厲害。最後落腳點會落到,求職者可能還是有些問題,公司會提供免費的學習機會,學習通過後就可以做某某地方的大區經理啊,又是一堆忽悠。即使當時要走,還是百般要加微信,每天各種雞湯轟炸。

這是典型的業務導向的,就是通過這個渠道低成本獲取客源的。

“坑”七:管培生/實習生

這類崗位魚龍混雜,參差不齊。當然我們不能一概而論說這類崗位都是不行的,肯定是有正規大廠,相對培養體系是比較完整的。

但是會有一些,也是打著“某集團”管培的旗號,實則找廉價勞動力。這類公司的一個特點是,招的數量特別多,招聘的部門級別層次特別低,實訓的崗位特別低,培養手段和提升的路線模糊不清。

可想而知,這類崗位肯定是淘汰率非常高了,且收穫落差是比較大的。

“坑”八:不是“坑”的“坑”

為什麼說不是“坑”了,怎麼還是“坑”呢?

這個主要說我們求職者自己造成的。我們在選擇求職平臺的時候,並沒有瞭解清楚,哪類平臺是幹嘛的,或者聽了廣告,或者聽別人說了,自己就上去了,但實則這個平臺根本不適合自己。

正如張雪峰老師所說,求職平臺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老三類:某聯、某憂、某才;新三類包括:那個“找老闆,上某聘”;某勾;某聘等。當然還有,那個某城,我們放在外面。

老三類就是網絡大,新三類更智能。但是對於求職者經驗和行業上都還是有一定的不同,有點層次之分。

這裡就不要說太多,以免有廣告嫌疑了。總之,求職者要根據自己的定位來選擇平臺。

【寫在最後】

求職是我們不想面對,又不得不面對的事。

不是我們不具備判斷力,是有些時候真的是防不勝防。

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這裡也是提醒和建議朋友們,當我們遇到無法確認的時候,可以打聽打聽朋友,諮詢一下前輩,多問幾個為什麼?

同時,最關鍵的是自己不要明白誘惑背後可能就是一個大“坑”。

朋友們,不知你們還遇到別的什麼坑了,歡迎評論下方留言,來幫助更多的人,不要繼續踩到相似的坑,也是功德無量啊。

我是@可知在線,10年上市公司崗位經驗,專注職場倫理分析解讀。關注我,與我共同成長進化。


我是可知大叔聊職場,10年上市公司崗位經驗,專注職場倫理分析。

歡迎【關注】,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