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麗塔迷思,戀童癖是怎樣的群體?


N號房事件到鮑毓明涉嫌性侵“養女”案,層出不窮的未成年人性侵事件不斷地挑戰著人們的三觀。在關於未成年人性侵的討論中,有一種十分耐人尋味的現象,即對《洛麗塔》這個文本的反覆召喚。

洛麗塔迷思,戀童癖是怎樣的群體?


洛麗塔正文部分的基本故事情節是,37歲的亨伯特·亨伯特,為了接近12歲的洛麗塔,娶了洛麗塔的母親,當洛麗塔母親意外車禍死亡後,以繼父的名義帶著洛麗塔駕車周遊全美。

這樣的故事和爆出的鮑毓明性侵“養女”案部分情節有雷同之處。

1

從洛麗塔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於未成年人性侵事件本身討論的點:

一是“洛麗塔”自身慾望的問題。

二是“洛麗塔”怎麼在男性的精神經濟中運作,與她的相遇被解讀成一種讓男性燃起情慾同時燃起焦慮、罪惡感的事件。

把此類觀點結合N號房事件到上市公司高管涉嫌性侵“養女”案,人們對《洛麗塔》的這種召喚,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種誤讀,即將其作為被侵害的少女並不無辜的證明。


洛麗塔迷思,戀童癖是怎樣的群體?


然而“戀童癖”題材的小說並不一定是“戀童癖小說”,納博科夫精心編織的小說世界細緻入微地描摹了男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的病態心理,反而有著道德教化的意義。

《洛麗塔》是一部廣為人知的經典文學,但它被談論得多,被閱讀得少;被誤解得多,被理解的少。

學者馬凌在圓桌派上辨析《洛麗塔》是否屬於色情文學的問題中,講述了《洛麗塔》傳播史上的爭議,呈現了《洛麗塔》結構安排背後隱藏的作者道德評判,最後指出:“納博科夫值得被拯救,而亨伯特·亨伯特必須去死。”

戀童癖本身不是犯罪,但戀童癖若是去侵犯未成年人就是犯罪了。

2

《洛麗塔》故事最後,亨伯特·亨伯特和洛麗塔都死了。但現實發生的如“洛麗塔”式悲劇,當事人並不是說死就可以死來了結悲劇的。


洛麗塔迷思,戀童癖是怎樣的群體?


因此,我們需要社會性反思,若社會存在著洛麗塔這樣的悲劇,我們如何看待,如何處理?

3

和洛麗塔式社會性悲劇脫離不開的,還有戀童癖這個群體,以及這個群體背後的兒童色情產業鏈。

BBC著名紀錄片《暗網》的第三集《Exploit》講述的了地下組織運營著龐大的兒童色情產業鏈,全世界無數兒童成為戀童癖的受害者。

在這些千千萬萬的戀童癖中,有一個名叫David的加拿大人坦白了自己的經歷。他是一名報社編輯,看起來家庭美滿事業有成,是一個認真生活的普通人。但當他坐在電腦前,就會按捺不住自己病態的慾望,將他人性中的另一面徹底釋放。


洛麗塔迷思,戀童癖是怎樣的群體?


David知道自己的行為醜陋,他說自己會盡力剋制,無論是現實還是虛擬網絡裡,從沒有與兒童發生性行為。不過在2012年他還是因為持有兒童色情作品被拘捕,這對他來說或許是最好的結果。

因為他說,擺脫這種慾望的方法除了被捕恐怕就是死亡了。

4

現實生活中像David這樣的人或許並不少,根據紀錄片中的調查數據,全球大約有1%的男性是戀童癖患者。許多心理學家將這種戀童行為視作一種根深蒂固的偏好無法改變,只能控制。

根據FBI估計暗網中有4千多個視頻聊天室,每一萬人中就有四分之三在搜索兒童色情。兒童色情業是一個惡性循環,正如站出來坦白的 David 所說。全世界目前被捲入色情業的孩子年齡越來越小,有些甚至是嬰兒。


洛麗塔迷思,戀童癖是怎樣的群體?


據國際勞工組織估計,每年約有120萬兒童被販賣到全球各地,許多孩子都成為了戀童組織的獵物,兒童色情的規模,或許比我們想像中要大得多。

5

戀童癖這個名詞相信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它是以兒童為對象獲得性滿足的一種性變態,此種性變態行為的患者以男性多見,女性極為罕見。主要是由於後天心理發展不正常造成的,其原因歸納起來有:

1、性格缺陷

由於性格膽怯、懦弱,缺乏應付危機的能力,當遇到意外的重大精神打擊時,如妻子有了外遇而被發現了,不能勇敢地面對現實,希望退回到童年。於是把心思轉到小女孩身上。

2、心理因素

愛戀兒童,留戀童年時代。對兒童表示關注,本是人的一種普遍行為,其心理也是無可指責的;但這種行為和心理如果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作為一種觀念在頭腦中固定下來並控制人的行為,便成了戀童癖患者。

3、社會因素

有的人因為在工作、生活中,人際關係不好或受挫折,便覺得人心難測,與成年人打交道要費盡心機,因而感到很疲勞、緊張、可怕,而與兒童交往則無需費多大周折動多大腦筋。時間一長便對成人間的人際關係感到厭倦,而把興趣轉到了兒童身上。

4、家庭因素

家庭不和睦,夫妻感情不好,使之對成年人間的性生活失去興趣,而把對象轉向兒童。

5、其它原因

有的則是因為智能發育遲滯、慢性酒精中毒、殘廢、年老或其他腦病,而接觸正常成年女性的機會很少,故將滿足性慾的對象轉向兒童。

戀童癖這是否“天生”,學術界仍存在爭議,目前的研究也非常不足,但在各種性取向的多元化光譜中,也許確實有這種可能,有一小部分人天生就很不幸有這種戀童癖傾向。


洛麗塔迷思,戀童癖是怎樣的群體?


但即便如此,這並不意味著他一定會成長為兒童性侵罪犯——如果一個人後天的犯罪行為完全已經由生物學特徵寫定,無法靠習得改造,那這等於宣佈要消滅這類犯罪最好的辦法,是消滅具有這樣生物特徵的人。

6

因為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和智力等方面均處於發育階段,因此一般很難有成熟的性心理和性意識,也無法準確理解各種性相關行為的準確含義和意義,更談不上建立起真正的性意志。戀童癖的所有行為,都會對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造成不可逆的嚴重傷害。

出於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不僅猥褻、強姦、誘姦兒童屬於嚴重的刑事罪行,多國法律明確規定:販賣、製作、傳播、購買、存儲兒童色情資源的行為都屬於犯罪。

FBI十大通緝犯榜單所羅列的對美國社會構成最大危險的罪犯,絕大多數並不是恐怖分子,而是戀童癖罪犯。

法律上為保障兒童身心健康,一般都根據受害兒童的年齡和性別給罪犯不同程度的法紀懲處,另外,還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常用的有厭惡療法,而且效果也較好。當患者接觸兒童或兒童模型時便給予能造成其身心痛苦的刺激,如電療刺激,橡皮圈刺激,肌肉注射催吐藥使其嘔吐等,破壞患者病理條件反射,經過多次反覆強化,使其改變戀童癖的行為模式。另外,通過藥物治療,如給患者使用抗雄激素來限制男女戀童癖者的性慾,也有一定療效。

7

中國的家長們對戀童癖這一行為的嚴重程度認識明顯不足,太容易將其他成年人(無論熟人陌生人)對自己孩子的過分關注和喜愛當成是善意無害的,從而在客觀上為戀童癖們的得手製造了條件。


洛麗塔迷思,戀童癖是怎樣的群體?


有專家呼籲,家長從小要對孩子進行性教育,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別、角色教育。如果媽媽小時候都給男孩子穿女孩子衣服,那很可能導致孩子長大後喜歡異裝。

其次,建議孩子3歲以後就得跟父母分房睡了。因為孩子從小都會觀察,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性意識有一定的心理暗示。

再者,一旦發現了孩子存在性心理障礙的問題,不要一味埋怨他,這不一定是他的錯,也可能有先天、社會各方面的因素。應該好好地理解孩子、輔導孩子,帶他去看心理醫生等。

社會與學界的共識是,諸多主客觀因素造成大部分性侵兒童案難以被公開。社會偏見造成的二次傷害,既隱形又壓抑,害通常遠遠大於性侵發生時的傷害,而且身不由己、無處可逃。創傷瀰漫於受害家長和受害少女之間,甚至產生“整個地方沒有一個好人”的絕望感。

國外在上個世紀反性侵運動浪潮後專門為性暴力受害人建立了專業的社會服務機構,有各種強姦防治中心和求助熱線,學校也經常可以看到性侵預防相關的科普資料和相關信息,有很多學校有獨立的性騷擾調查委員會,有社工提供專業的援助和心理諮詢……

這些卻很少在我們關於性侵的討論中被提起,也是我們迫切需要改進的地方。

我們在這個戰爭中戰鬥,為了我們孩子們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