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洛麗塔》才知道不是每個義無反顧,都出於真心和善良

“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

重看《洛麗塔》才知道不是每個義無反顧,都出於真心和善良

這場唇齒間的遊戲裡,紳士在用最美麗的詞彙洗白,而“洛麗塔們”卻被被迫捲入浩劫中。最近發生的社會案件又讓這本奇書進入觀眾視線,那我們今天就重回1997,重新感受那版驚豔過眾人青春的《洛麗塔》。


重看《洛麗塔》才知道不是每個義無反顧,都出於真心和善良


洛麗塔是出生於美國的14歲“時髦”女孩(原著12歲),承襲了獨屬於美利堅的自由,美麗而快樂的成長。然而那未綻放的美麗已被覬覦,在花園中,對前來租房子亨伯特莞爾一笑就決定了命運。

重看《洛麗塔》才知道不是每個義無反顧,都出於真心和善良

就這樣,亨伯特住進了這個開始不太滿意的房子,開始了與繆斯女神幻想的同居生活。為順理成章的接近洛麗塔,亨伯特違心的娶了夏洛蒂,成了洛麗塔的繼父。結婚不久後夏洛蒂就撬開了亨伯特的秘密抽屜,寄信時車禍死亡,亨伯特順理成章的成為洛麗塔的監護人。


深陷狂喜和驚懼的亨伯特立刻從學校中接出洛麗塔,旅行和罪惡一同開始了。漸漸成長的洛麗塔開始意識到兩人關係的不正常,漸漸厭倦亨伯特的控制,最終在神秘人奎爾蒂的幫助下逃離亨伯特。


三年後,兩人再見面時洛麗塔已經懷孕,她臃腫蒼白、邋遢疲憊,可就算如“枯葉”仍能激起亨伯特的柔情。最終被兩人沒能逃脫命運的安排,亨伯特死於獄中,而洛麗塔也因難產離世。

重看《洛麗塔》才知道不是每個義無反顧,都出於真心和善良

電影構圖精妙、配色舒適,演員的表演更是無可挑剔,亨伯特在鐵叔那盛世美顏的加持下充滿迷惑色彩。電影與原著一樣,遵循男主唯一敘事角度,以倒敘來複述死囚的懺悔,美化了犯罪情節、隱去了女孩視角,這一切都讓觀影者誤以為這是部大叔蘿莉戀的愛情故事。然而無論如何粉飾,撥開浪漫、悽美的外殼,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孤女被豢養傷害的事故。

重看《洛麗塔》才知道不是每個義無反顧,都出於真心和善良

每一個悲劇都有深層次、必然發生的理由,這種傷害為何會發生在“洛麗塔”身上,“亨伯特”又是如何從一個嚮往美好愛情的少年成為一個加害者呢?通過電影語言,我們不妨從客觀環境和內在因素中尋找答案,用答案去一一對應,尋找到電影對現實的指導意義。


重看《洛麗塔》才知道不是每個義無反顧,都出於真心和善良


洛麗塔的出身於相對穩定的中產之家,有房有車有傭人,然而單親的結構多了幾分不穩定。母親夏洛蒂是風韻猶存、性格卻十分暴躁的中年寡婦。電影中鮮少刻畫洛麗塔和母親的生活,但從細節上看,母女之間的關係並不好。

重看《洛麗塔》才知道不是每個義無反顧,都出於真心和善良

在母親眼中,洛麗塔毛躁、邋遢、叛逆、沒有禮貌,而洛麗塔心中的老媽也不是賢良溫和的典範,電影中多次刻畫夏洛蒂在房子裡嘶吼打斷亨伯特的幻想,指責洛麗塔不收拾房間、不去教會。

重看《洛麗塔》才知道不是每個義無反顧,都出於真心和善良

強勢的母親、中二期的少女,需要父親的調節與引導,這種看似安穩的單親家庭,往往會以母親再婚為分水嶺,再婚對象成為母女今後生活的關鍵要素。


可惜夏洛蒂沒有這方面的慧眼。從與亨伯特第一次會面,守寡多年的她就被亨伯特的紳士風度所折服。如果說夏洛蒂在物質方面滿足了洛麗塔,但重組家庭上卻衝動魯莽,她無視亨伯特對女兒的覬覦,甚至將三人相處時亨伯特流露出的喜愛誤以為是對自己的示好。於是她簡單粗暴的寄出求愛信,強迫亨伯特接受她,並將女兒送入寄宿學校,將洛麗塔排除在未來生活之外。

重看《洛麗塔》才知道不是每個義無反顧,都出於真心和善良

為了洛麗塔,有特殊癖好的亨伯特被迫娶了夏洛蒂,甚至在新婚前幾月給妻子下安眠藥,用盡方法逃避丈夫的責任。


作為女人,夏洛蒂沒能覓得良人,辜負自己;作為母親,她不僅沒保護女兒、引狼入室,還將孩子排除在新生活外,可在東窗事發後,她還是擔負起了母親的責任,寧可不要房子也要讓女兒瞭解真相,離開這個禽獸。只可惜天意弄人,信還沒寄出,夏洛蒂就慘死於車輪下。

洛麗塔救贖的唯一希望就此破滅。

重看《洛麗塔》才知道不是每個義無反顧,都出於真心和善良

夏洛蒂可能算不上合格的母親,但有她在洛麗塔就還有退路。母親一死,亨伯特合理合法的接管了他的“女神”,將洛麗塔接出學校的一刻,她的悲劇也開始了。失去唯一依靠的洛麗塔只能跟著亨伯特,原著中多次以亨伯特的視角對洛麗塔進行暗示威脅:


  • “要是你向警方報告說我拐騙了你,那會發生什麼?讓我們假定他們相信了你的話,我會去坐牢,但你怎麼辦呢?我那可憐的、失去父母的孩子啊。”


父母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除了有提供生存資料的義務,更有教育保護的責任。據調查顯示,帶女兒生活的單身母親在喪偶或離婚後,再婚的幾率遠低於同類情況的男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怕所託非人、引狼入室。

重看《洛麗塔》才知道不是每個義無反顧,都出於真心和善良

可儘管我們唏噓於夏洛蒂再婚選擇時的衝動和神經大條,但亨伯特的存在才是不倫戀產生的關鍵,在我看來,亨伯特的繼父身份完全是意外,只是為他接觸、傷害洛麗塔創造了條件。


重看《洛麗塔》才知道不是每個義無反顧,都出於真心和善良


1、“14歲可愛又性感的女孩”

洛麗塔無疑是早熟的。14歲的她和同齡女孩一樣,嚮往美麗、獨特,喜歡看時尚畫報,更願意在自己身上實驗那些不太適合她年齡的單品,電影中洛麗塔的服飾設計明顯偏成人,露背裝、露臍裝、喜歡塗紅唇。


電影語言的渲染下,還給觀眾留下洛麗塔勾引亨伯特的感覺。她會闖進他工作室,不經意的靠坐在他的腿上,問亨伯特自己下巴上是不是有溼疹;

重看《洛麗塔》才知道不是每個義無反顧,都出於真心和善良

與母親、亨伯特同坐在鞦韆上時,有意無意的將腿靠近亨伯特;想去湖邊野餐,媽媽又不同意時,懂得利用母親對亨伯特的傾慕來達成目的;

重看《洛麗塔》才知道不是每個義無反顧,都出於真心和善良

當被母親強迫去寄宿學校時,洛麗塔會突然跑上樓,跳進亨伯特懷抱,雙腿纏繞著他,給他深情地一吻…

重看《洛麗塔》才知道不是每個義無反顧,都出於真心和善良

在亨伯特看來,洛麗塔對自己有情,以至於在開始旅行的第一晚,亨伯特並不想破壞兩人之間純愛的氣氛,還是清晨洛麗塔動的手...


然而在洛麗塔眼中,亨伯特的執著與愛,對她不過是場遊戲,與她在寄宿學校和同學初試雲雨情差不多。在家中,亨伯特不過是她對抗母親、反叛母親的一個工具:媽媽傾慕的男人,自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得到,殊不知內心與母親的“同性相斥”,在一個有特殊癖好的男人面前是致命的。


2、亨伯特的“童年之殤”


亨伯特在14歲那年愛過一個女孩,可4個月後女孩就得傷寒去世了,而亨伯特的愛情也停留在那個時期。他深知自己的心理問題和犯罪傾向,或有剋制,但見到洛麗塔後再難抑制。

重看《洛麗塔》才知道不是每個義無反顧,都出於真心和善良

他形容洛麗塔為“我的生命之光”,不動聲色的覬覦著少女:偷偷觀察她、看她曬被子、任由她搗蛋把口香糖粘在他的筆記本上、貪戀的看著洛麗塔的紅唇...


電影中亨伯特眼中的自己溫柔、矜持,他細心照顧著洛麗塔,對她有挑逗意味的舉動加以剋制,可能就是觀眾對這個男人恨不起來的緣故。然而童年之殤沉重,亨伯特的精神早已出現問題,這一路上,愧疚、滿足、罪惡感讓他精神奔潰,他懷疑洛麗塔不忠、懷疑有人跟蹤,最後在憤怒裡謀殺了奎爾蒂,而亨伯特也在絕望愧悔中付出了代價。


重看《洛麗塔》才知道不是每個義無反顧,都出於真心和善良


1、原生家庭的教育保護意義不可替代


單親家庭的教育保護責任難度加倍,如洛麗塔一般的家庭結構,對媽媽的要求極高,不僅要有母親的慈愛更需承擔起父親的引導保護。洛麗塔物質條件豐富,但因父親角色缺失,加上這個年紀對異性的好奇,產生的戀父情節沒有得以修正,讓亨伯特有機可乘。


2、不管是什麼類型的傷害,犯罪者才是該譴責的對象


關於這部奇書到底是老少戀的愛情故事還是不倫關係的犯罪實錄,向來被人稱道,因其描寫手法特殊,很多讀者和觀影者都被迷惑,認為亨伯特的犯罪都是洛麗塔引誘的。


而實際上,原著和電影的視角單一,都是單方面表達亨伯特所思所想,原著中甚至連洛麗塔與人的對話都沒有,在信息不對等的條件下去判斷責任比重是不負責的,如果洛麗塔可以發聲,這段“愛情”可能就是《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重看《洛麗塔》才知道不是每個義無反顧,都出於真心和善良

“受害者有罪”是社會輿論對二次傷害,許多傷害過後受害者不敢報警,除了擔心報復更多的是受不了另類的眼光。


作為旁觀者,我們很容易把重點搞錯,把該用在犯罪者身上的激憤,轉為對受害者的譴責,似乎“根治”了受害者,犯罪行為就會減少一樣。


只有公正的法治、炮口統一的憤怒、少一些毫無根據的陰謀論和受害者有罪思維,才能避免“洛麗塔”式的悲劇再次上演。請記住,如果傷害已然發生,指責和馬後炮都不是撫慰受害者最好的方法,愛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