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歷練:35歲以後,“方法論”比經驗更重要

(以下文章來源於首席組織官 ,作者潘娜)

2019年《長期主義與活在當下》的專題研討會,在近三個小時的活動中,馮唐和房晟陶兩位大咖,與現場主持人、線上線下觀眾進行了深度討論。現場智慧碰撞、金句頻現,會場裡不時地響起掌聲、笑聲。

職場歷練:35歲以後,“方法論”比經驗更重要

大咖對話

討論問題一:

如何理解“長期主義”和“活在當下”?企業關注“長期主義”,但企業如今面對的是“活在當下”的年輕人。如何解決這個矛盾?

房晟陶:我覺得“長期主義”和“活在當下”並不矛盾。

作為70後,我們剛加入職場時,普遍關注個人的晉升、發展。但現在原有的語言體系逐漸受到挑戰。比如以前企業會要求員工“有主人翁責任感”,但現在這些提法越來越不合時宜。現在,有一部分年輕人不像我們那麼看重在一個企業的職業發展。

隨著現代社會向後現代社會轉變,現在年輕人出現了“活在當下”的思潮。如果企業的領導者不去認真瞭解這些變化背後的積極價值,就容易從負面角度看待年輕人的特點。

其實,年輕人的這些特點反映出他們對於組織有了新的要求。如果企業領導者轉變思路,完全可以藉由年輕人的這些變化,得到很多原來企業夢寐以求的東西,比如組織創新、員工自組織、企業社會價值實現……等等。這些都很可能在年輕一代中去實現。因此,對於年輕一代“活在當下”的思潮,我覺得應該從積極的角度去看,這是好事。我們需要考慮如何應對這種變化,如何藉助這些變化為企業、為社會增加價值。

馮唐:首先,我認為長時間的努力非常重要在平均壽命只有40出頭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說法。時至今日,這個說法依然有道理:人們大概30歲擁有安身立命的技能;40歲建立起自己的價值體系,可以獨立思考;50歲看問題更全面,更淡定,更平衡。這說明,人想要達到一定的成就,需要時間的積累,時間是難以跨越的。

第二點,要活在當下。成功很難複製,但是把眼下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每件事都做得讓自己滿意、讓別人滿意,那麼成功就是一個時機的問題。

職場歷練:35歲以後,“方法論”比經驗更重要

討論問題二:

現在市場變化很大,可能一個行業、一個企業的週期只有兩三年。在這種整體焦慮的大環境下,組織會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應當如何應對組織的無常?

房晟陶:這個問題分兩個層面來講。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組織的無常對每個人都是一個挑戰。但是,任何個人都要努力找到自己的長期使命,並找到活在當下的感覺。這與你在哪個組織無關,是每個人在人生中都要找到的狀態。

從組織的角度來說,怎麼既能長期主義又能活在當下,複雜性更高。我寫過一篇文章:《一群各有毛病的“人”,有可能建立“美好組織”嗎?》。對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中性的。建立美好組織當然非常非常難,但還是有可能的。如果我看到一個組織有強烈的對美好組織的嚮往,我就已經會很尊重這個組織。因為一個組織能不能活下去,影響因素有很多。但這種對美好組織的嚮往會傳承,這種精神會傳播出去,未來一定會生根發芽。我相信這一點。

職場歷練:35歲以後,“方法論”比經驗更重要

互動問答

現場提問一:

我在龍湖工作過兩年,發現龍湖的文化非常有趣,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企業文化的魅力和作用。我想請問房老師當年在龍湖的時候,是如何提煉、推廣企業文化的?企業文化應當如何在創業企業裡應用?

房晟陶:這個話題很大,需要講很久。離開龍湖以後,我研究了很多企業,現在對企業文化這個議題的理解,凝聚在我們的課程《如何塑造文化?關鍵是中三路》上。這是個兩天的課程,感興趣的話可以來聽我們的課程。說到文化,很多人會想到“使命、願景、價值觀”,這屬於文化的上三路。我觀察到,很多企業在企業文化上,缺失的是中三路。比如人員能力標準,我們是否把使命願景價值觀貫徹到了對人員的能力標準要求中?另外,我們是否把使命願景價值觀降維到了公司的管理原則當中,讓員工在日常行為中可以感知到?第三,我們是不是把使命願景價值觀嵌入到了公司的流程機制系統中?

企業文化並不是玄學。在企業中,完全可以把企業文化做成工程,而且有很多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這一點。

職場歷練:35歲以後,“方法論”比經驗更重要

現場提問二:

人們都說:選擇大於努力。想請問兩位老師,如果回到十年前,面對十年前的自己,你會對他說什麼?你還會讓他成為今天的你嗎?

房晟陶:我是摩羯座,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想清楚自己要幹什麼了,所以長期主義對我不是問題,我更多地聚焦活在當下。

現在回想過去十年我做的事,基本都是我在09年的時候規劃中的。如果說有什麼可以做得更好,那就是我有一段時間稍微有一些鬆懈。今年,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這屆中年人能否找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我是從今年開始,很明確地想清楚了一些事情,未來我們可能要工作到70歲、75歲。因此要更敢於做一些長期的規劃。如果要對10年前的自己說些什麼,我會說:“你要保持第一天的激情,不要有已經進入下半場的心態。還有很長的時間,要把你的人生排得更滿一些。”

馮唐:

我認可選擇的重要性。選擇是一個戰略方向。企業能不能做好、人能不能做好,一是選擇對的,二是堅持下去。

09年,我離開工作了9年的麥肯錫,加入了華潤集團,並在華潤做了整整5年。那5年,錢沒掙著,苦沒少吃。但是我心裡很踏實,華潤最近幾年的500強排名是歷史上進步最快的。那些年的拼,我不後悔。雖然錢上損失了很多,但是我長了見識,內心有足夠的信心:有理論,有實踐;做過甲方,做過乙方。

我想說,在45歲之前,不要把“錢多不多、職位高不高、工作累不累”排在第一位,而要問自己:你能不能學到新東西?你能不能有足夠快的成長?我現在之所以能淡定,是因為我在過去的拼搏中得到了信心。

職場歷練:35歲以後,“方法論”比經驗更重要

現場提問三:

我代表職業經理人問一個問題:當我們年齡超過35歲、40歲後,有很強的職業危機,有時甚至連面試機會都拿不到。怎麼辦?

房晟陶:我觀察,企業裡一些年齡在35-40之間的人,最大的問題是他們缺乏方法論。感覺你什麼都做過,說得也都對,但就是“上不了檯面”, 在思維框架上缺乏方法論的賦能和提高。

我的建議是:要有意識地去提高自己的方法論能力。比如做了一個工作,為什麼這麼做?能否提煉出通用的方法?不能只有操作的經驗,還是要有方法論的總結和提煉。

馮唐:我特別理解大家這種不安全感。有句話說:飛鳥的信心並不是來自於它站的樹枝會不會掉,而是來自於它的翅膀。什麼是翅膀?有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作為職業經理人的能力、見識。

第二個層面:你做成過哪些事。有沒有打過大的“戰役”?能夠時隔幾年還讓你回味、自豪的成功?你做沒做過這些,對你的信心是很重要的。

第三個層面:認識一些貴人。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對我幫助最大的也就是3-4個人。比如我在麥肯錫的時候,有自己趣味相投的mentor,這類關係給你的滋養會很大。在關鍵的時候,他們給你的機會、指導、對你的戰略判斷的加持,是非常重要的。

做到這三點,當你失去工作的時候,你就不會慌。

職場歷練:35歲以後,“方法論”比經驗更重要

現場提問四:

請問房晟陶老師:現在新一代年輕人非常不穩定,不高興了就跳槽。從to C的角度,請給90後95後的年輕人一些職場的建議。從to B的角度,組織方面能做些什麼?

房晟陶:從to B的角度,如果你是組織的領導者,要去創造你的組織:如何清晰地定義你想要什麼樣的人?如何吸引你想要的人?你提供了什麼樣的價值觀?提供了什麼樣的組織氛圍?……組織需要創作,通過創作才能吸引到你想要的人。

從to C的角度,新一代年輕人不喜歡被說教。從底線上來說,只要做到“不傷害”:做決定的時候,不能傷害別人的利益、公司的利益。未來的僱傭關係會有很多變化,比如現在已經出現了很多斜槓青年。要相信95後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